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9|回覆: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治水』不是傳說是事實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 萌

05033966b976e6b8e2e1a9b0e157bb2c.jpg

喇家遺址中的古人遺骸
大禹治水一直被稱作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關於大禹以及那場大洪水是否真實存在,很多人會產生懷疑。眼下,有研究者找到了舉足輕重的事實依據。
2016年8月5日,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文章【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發爲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南京師範大學吳慶龍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團隊給華夏歷史『口說無憑』的源頭帶來了地質學證據,爲中國古代文獻所記錄的大禹治水傳說提供了可能的科學佐證。
吳慶龍介紹說,這一研究合作者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震局、史丹福大學、珀杜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台灣大學、哈佛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中美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
吳慶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的最新研究推測出:夏朝開始的時間約爲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920年左右,即與傳說中距今4000多年的大禹治水相近之時,黃河上游真的發生過一場大洪水。
此研究成果靠不靠譜?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水資源與環境系教授陳曉宏仔細看了發表於【科學】上的文章後,對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很有啟發的研究,爲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新的推測。』但他說,『關於這場洪水和夏朝的關係,還需要更多數據來證明』。
2007年4月,吳慶龍在參加一次野外考察時,在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的積石峽和循化盆地中偶然地看到了一套連續分布的湖相沉積。湖相地層的出現表明,黃河在積石峽曾發生嚴重的堰塞事件。『堰塞湖有可能發生過潰決,在歷史上出現過巨大洪水,這讓我產生了研究興趣。』他說。
吳慶龍介紹,積石峽位於黃河上游,是其最重要的峽谷之一,全長約23公里、深度達1000米,地勢十分險峻。在那裡,他們調查發現,積石峽區域在古代曾發生過一次山體崩塌,滑落的土石攔住了黃河。
根據如今殘存的壩體,吳慶龍計算出當時的滑坡壩縱深1.3公里、高於古黃河河道185—210米,『這個深度堪比三峽!』他認爲,由於黃河上游的特殊盆地地勢,這道滑坡壩可將黃河水攔住6—9個月,並形成蓄水12—17立方千米的巨型堰塞湖。
『在對殘壩上游的勘探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大範圍的、堆積厚度達30米的堰塞湖特質沉積物,由此證實了上游地帶曾經存在過如此規模的堰塞湖。』吳慶龍說。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教授陳曉宏表示,這種計算方法沒有問題。至於如此大規模的堰塞湖壩體堆積物來自於何處?峽谷兩岸是否能產生如此大體積的堆積物?陳曉宏認爲,都需要有進一步證據。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4-13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貢考實:從地質遺存看夏史開篇的洪水敘事】

(一)地質層中的"息壤"密碼
青海積石峽堰塞湖沉積層的發現,恰似打開【尚書·禹貢】的密鑰。吳慶龍團隊在黃河上游發現的30米厚湖相沉積,與【史記·夏本紀】"洪水滔天"的記載形成時空共振。堰塞壩體185-210米的攔水高度,恰與【墨子·兼愛】"湮洪水決江河"的工程規模暗合。這種地質剖面與文獻記載的互證,使傳說中"禹敷下土方"的治水場景獲得了物質載體。

(二)碳十四測年構建的時間坐標
研究團隊通過潰壩沉積物中碳化木的放射性碳測年,將洪水事件鎖定在公元前19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與【竹書紀年】"禹元年壬子"的干支紀年(推算約公元前1989年)存在合理誤差區間。更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約公元前1900年)恰在此後興起,爲【夏本紀】"天下於是太平治"的記載提供了考古學註腳。這種地質年代學與文化層位的耦合,使傳說紀年具備了科學參照系。

(三)潰壩洪水的文明衝擊波
計算機模擬顯示,積石峽潰壩形成的洪水峰值可達40萬立方米/秒,相當於黃河年均流量的500倍。這種量級的災難完全可能催生集體歷史記憶,與【孟子·滕文公】"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記載形成互文。尤爲關鍵的是,在洪水層位上發現的喇家遺址"麵條遺蹟",其突發性掩埋特徵印證了【淮南子】"龍門未開,呂梁未發"的災害場景。這種微觀考古證據與宏觀地質現象的呼應,構建起立體的災害敘事框架。

(四)學術對話的未竟之章
正如陳曉宏教授所言,現有證據尚需更多數據鏈支撐。堰塞湖沉積的孢粉分析、潰壩洪水的沉積物示蹤、黃河流域同期遺址的洪水痕跡比對,都是有待深化的研究方向。但必須承認,這項研究已突破傳統"二重證據法"的局限,開創性地將地質水文學納入上古史研究,爲"神話歷史學"提供了新的方法論範式。

結語:
從【禹貢】"導河積石"到今日積石峽的發現,四千年時空在科學檢測下重疊。這種多學科交叉研究啟示我們:傳說往往承載著變形的歷史真實,而科學的使命就是解碼其中的文明記憶。隨著更多地質考古證據的發現,華夏文明起源的圖景必將愈發清晰。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13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大禹治水】歷史真實性的學術考察

吳慶龍教授團隊於2016年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爲重新審視中國上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質學證據。筆者從歷史文獻學與考古學雙重角度,對此發現進行專業解讀。

一、文獻記載與地質證據的互證
【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與積石峽地理位置高度吻合。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詳述大禹"決九川距四海"的治水工程,其所述"積石山"即今青海循化境內積石峽。吳團隊發現的堰塞湖遺蹟,其形成年代(約公元前1920年)與傳世文獻記載的夏朝肇始時間(公元前2070-1600年)存在可對應的歷史窗口。

二、堰塞湖潰決的災難規模
根據壩體殘存數據推算,該堰塞湖蓄水量達17立方千米,相當於6.8個太湖的體量。若發生瞬時潰決,洪峰流量可達30-50萬立方米/秒(現代長江最大流量約8萬立方米/秒)。這種量級的洪水完全可能在下游形成【孟子】所載"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災害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團隊在潰壩下游25公里處的喇家遺址,發現多具呈逃生姿態的古人遺骸,其碳十四測年結果(約公元前1920年)與潰壩時間高度吻合。

三、夏朝紀年的新佐證
此次發現爲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關鍵坐標。堰塞湖潰決事件與二里頭文化一期(公元前1880年左右)存在時間銜接,支持"大洪水-夏啟立國"的文獻序列。甲骨文中"昔"字作"日下洪水"之形,或可視爲這場災難的文字記憶。

四、研究局限與展望
目前研究尚存兩點待解:其一,潰壩洪水波及範圍需通過下游沉積物追蹤確認;其二,需在晉南豫西等傳說中禹跡集中區尋找對應洪水層。建議採用鋯石微量元素指紋技術,建立積石峽泥沙與下游沉積物的物源關聯。

結語:
這項研究實現了傳說史學與實證科學的對話,爲"神話考古學"提供了範式案例。大禹治水故事的核心要素——黃河上游特大洪水、大規模水利工程、社會組織形態變革,正逐漸獲得多學科證據鏈的支持。此發現不僅關乎夏朝信史地位的確立,更揭示了自然災害如何催化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未來的研究應著力構建地質事件與考古文化層的精確對應關係,使傳說時代的歷史輪廓日益清晰。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