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3|回覆: 0

[醫藥臨床] 成肇仁治耳病驗案兩則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6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教授系湖北省知名中醫,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50年。臨床上擅用經方、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病,多取得滿意療效。筆者有幸侍診於側,聆聽教誨,獲益良多,現謹以管窺所得,選取其治療耳病驗案兩則分享如下,以饗同道。

  耳病一證,【中醫臨證備要】引【馮氏錦囊】云:『耳病所致之由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元所發而爲病,證有五,鳴、痛、腫、聾、聤。』【醫宗說約·卷二·耳病】曰:『耳爲腎竅病屬腎,腎虛耳聾不能聽,少陽(膽)經絡繞入耳,感受邪氣耳鳴應,醇酒厚味動胃火,亦致耳鳴紅腫盛,右屬陽明左少陽,紅腫流膿風熱病。』可見,耳病有虛有實,有先天後天之分,虛證多責之腎,實證多責之膽胃。【簡明方劑辭典】云益氣聰明湯:『治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或內障初期,視物不清,或耳鳴耳聾,或齒痛等症方。』補充了中虛風熱上擾,本虛標實一證,臟腑亦涉及於脾。

  右耳出氣案

  梁某,男,68歲,2015年6月17日初診。訴右耳出氣20餘天,伴胸悶,咳嗽,咳吐白色稀痰,胃脘不舒(50天前行胃息肉摘除術),舌暗紅苔微黃而膩,脈滑。

  處方 瓜蔞殼15克,法夏10克,黃連10克,茯苓15克,陳皮、絡各10克,桔梗10克,枳殼10克,吳茱萸5克,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廣木香6克,砂仁6克,延胡索12克,浙貝10克,烏賊骨15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二診 訴藥後右耳出氣頓消,胸悶,咳嗽減輕,舌脈同上,守上方去浙貝、烏賊骨、砂仁、炙甘草,加藿香10克,厚朴12克,杏仁10克,黃芩10克,薏苡仁15克,白蔻仁6克,滑石18克,甘草6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三診 訴服藥後已不胸悶,咳嗽,胃脹痛亦減輕,舌脈同上,守上去太子參,加蒼朮10克,焦三仙各15克。7劑。水煎日3次溫服。

  耳出氣一證臨床見之較少,參察他症,如胸悶、咳嗽、胃脘不舒,舌紅苔黃膩,成肇仁辨爲痰熱證。痰熱阻於胸膈,氣機壅塞,故胸悶,肺氣不降,故咳嗽,肺脾清氣不升,則頭面清竅失養,清竅爲清氣出入通道,失榮則開闔不利,痰熱上擾,上逼濁氣,故從耳竅而出。處以小陷胸湯合香砂六君湯化裁。二診時,右耳出氣頓消,則知藥已中的,痰熱得減、氣機得通。痰熱之證較爲頑固,多系脾胃氣虛,生濕化熱所致,需從脾胃著手,故合入王氏連朴飲、藿朴夏苓湯以辛開苦降,清化痰熱(濕熱)善後。

  左耳耳鳴案

  張某,女,47歲,2016年4月13日初診。訴右耳耳鳴3月,多與勞累或感冒有關,伴倦怠、乏力,頭昏,眼角、肛周發癢,舌暗苔薄白,脈細弦。

  處方 黃芪30克,生曬參10克,白朮12克,茯苓3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當歸12克,天麻10克,蔓荊子10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川芎10克,炙僵蠶10克,蟬衣6克,石菖蒲10克,磁石30克,神曲15克,枳殼10克,炙甘草6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二診 訴藥後耳鳴明顯減輕,但時鼻塞,舌脈同上,守上方制首烏、白蒺藜各減爲15克,加葛根30克,辛夷花1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三診 耳鳴已基本不發,鼻塞好轉,舌脈同上,守上方去辛夷花,加女貞子30克,制首烏、白蒺藜均增爲3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四診 耳鳴未再發,但仍時有頭昏,舌脈同上,守上方加旱蓮草30克。15劑。溫開水沖服日3次。

  五診 左耳偶有聲音之感,舌脈同上,守上方加生龍牡各30克。15劑。開水沖服日3次(註:原用顆粒劑,量爲換算煎劑後)。

  本案耳鳴屬中虛風熱上擾證,倦怠乏力,遇勞即發,脈細等均爲中氣不足之症,遇感冒加重亦爲(肺)脾氣虛之象;眼角及肛周發癢均爲風熱之症。【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 脹』,系中州樞機不利,升降失常所致。本案耳鳴當有二因,一系清陽不升,一系濁氣在上,治宜升清降濁。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原方中蔓荊、升、葛升其清氣,參、芪、草補其中氣,加柴胡、僵蠶、蟬衣助其升清散熱,加白朮、茯苓助其補中,加枳殼、陳皮降氣,使濁氣降而清陽升,加當歸、川芎、天麻通血脈、疏痰氣以止頭昏,加石菖蒲開耳竅,加定風丹(制首烏、白蒺藜)、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養血祛風,加磁石、龍牡以平肝息風。

  以上兩案,一爲痰熱證,一爲中氣不足證,痰熱宜清化,中氣不足宜建中,建中需補而不滯兼散風透熱。切不可一見耳病,即言腎虛,妄投補劑,當審證求因。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19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成肇仁教授痰熱型耳病辨治思路探析

成肇仁教授治療梁某右耳出氣案,展現了中醫"審證求因、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此案以罕見耳部症狀爲標,痰熱壅滯爲本,其辨治過程頗具啟發性,試析如下:

一、病機闡微
耳出氣一症,古籍未明載,然據【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及【證治準繩】"痰火上升,壅塞清道"之論,成教授斷爲痰熱上擾清竅所致。患者術後脾胃受損,運化失司,釀生痰濁,郁久化熱,形成痰熱互結之態。痰熱壅遏胸膈則胸悶,上迫肺系則咳痰,循經上蒸耳竅,致清氣通道異常而現出氣症狀。舌暗紅苔黃膩、脈滑皆爲痰熱明證,誠如【醫宗金鑒】所言:"黃膩苔主痰熱,滑脈應指是痰征"。

二、方藥解析
初診方以小陷胸湯(瓜蔞、半夏、黃連)清熱滌痰開結,合香砂六君湯(太子參、白朮、茯苓、木香、砂仁等)健脾行氣以絕痰源,佐以桔梗、枳殼宣降肺氣,吳茱萸反佐防苦寒傷胃。此方暗合"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景岳全書】)之訓,標本兼顧:
1. 化痰熱以治標:瓜蔞寬胸滌痰,黃連清熱燥濕,半夏化痰降逆
2. 健脾胃以治本:四君補脾,木香、砂仁醒脾化濕
3. 調氣機以通路:桔梗載藥上行,枳殼下氣寬中

三、治法演變
二診耳症既消,轉治痰熱余邪,去貝母、烏賊骨等制酸藥,加三仁湯(杏仁、蔻仁、薏苡仁)宣暢三焦,更入滑石、黃芩增強清熱利濕之功,體現"分消走泄"(【溫熱論】)之法。三診側重運脾消食,加焦三仙、蒼朮,示人"脾爲生痰之源,治痰當先治脾"(【醫宗必讀】)之旨。

四、臨證啟示
1. 奇症辨治當溯本求源,本案從脾胃論治耳病,正合【內經】"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之論
2. 痰熱致病具有流動性特點,可表現爲多系統症狀,需把握舌脈關鍵
3. 經方時方合用需靈活變通,本案小陷胸湯治標、香砂六君治本,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成教授此案提示:耳病非獨腎膽,脾胃痰熱亦可致之。其辨治過程彰顯了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精髓,爲臨床處理非常見症狀提供了典範。學者當於此領悟"見病知源"之要義,不可拘泥於局部辨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