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4|回覆: 2

[詩詞賞析]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6-17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胡傳志(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師範大學研究基地教授)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在講話中引用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藉以說明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來。

楊萬里原詩題作【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實爲四首紀行絕句。習近平總書記所引詩句出自第二首,全詩如下:『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晴態總成奇。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該詩見於楊萬里【江西道院集】,寫作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九月,當時楊萬里自江西赴臨安,途經今浙江蘭溪時所作。

詩歌前兩句安慰經歷險灘的篙師,山川有情,晴雨多姿,足以成爲舟行途中的享受。後兩句有感而發,途中所見這些景象有助於詩歌創作,因此詩歌創作就不應該獨處書齋,閉門覓句,而應該走向大自然。這兩句一破一立,他所否定的是陳師道等人慘澹經營的作詩方式。相傳陳師道每當登覽獲得創作靈感時,就急忙回家,臥於床上,以被子蒙頭,一心作詩。不願意聽到他人說話聲,以致貓狗都被逐出家門,小孩子也被抱到鄰居家。所以,黃庭堅有詩說:『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病起荊江亭即事】)黃庭堅懷念陳師道、秦觀這兩位朋友,將他們並列,概括二人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原本沒有褒貶傾向,但流傳開來之後,閉門覓句逐漸成了詩思艱澀、脫離現實的寫照。

楊萬里寫作此詩時已經63歲了,其誠齋體早已獨步天下,所言並非其一時興會,而是其數十年來創作經驗的總結。

在理論上,楊萬里『只是征行自有詩』之說,繼承了前人『江山之助』的理論而有所發展。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說,『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稱讚屈原『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那是因爲得到了『江山之助』。唐宋時期許多詩人在漫遊、貶官途中或者流落他鄉時,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正是得江山之助。楊萬里仕途較爲平穩順利,相較於前人,更喜歡走出城市,行走於自然界之中,更熱衷於觀察途中自然風物,大到山川,小至花鳥蟲魚,更熱衷將林林總總的自然界採擷入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萬象畢來,獻予詩材』,這些詩材讓他應接不暇,『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他也因此從中獲得許多寫作樂趣,更加不願意閉門覓句了。他說,『城裡哦詩枉斷髭,山中物物是詩題』『此行詩句何須覓,滿路春光總是題』,山川風物成了楊萬里題詠不盡的對象,以致姜夔調侃他,『年年花月無閒日,處處山川怕見君』。

需要指出的是,楊萬里所說的『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本質上仍然屬於傳統感物詩學的範疇,正所謂『應物斯感,聯類無窮』。『征行』能增長見聞,開闊視野,陶冶性靈,激發詩情,有助於糾正過分依賴書本的江西余習,但是他的『征行』所見主要是自然風物,很少關及社會民生,這是誠齋體的題材特點,也是其內容局限。

相較而言,陸游的觀點包容性更強一些。他讀蕭彥毓詩歌,說:『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題蕭彥毓詩卷後】),大概蕭氏的紀行詩寫得最好。陸游教育其子陸遹:『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遹】)詩外工夫可謂包羅萬象,一定包括書本之外的自然風物和社會人生。陸游一語道破天機,揭示出詩歌創作的真諦,『可以掃盡一切詩話』(潘德輿語)。後代很多詩論家都認識到親身經歷對於創作的重要意義。王夫之將『身之所歷,目之所見』視作詩人創作的『鐵門限』(【姜齋詩話】),也就是將生活積累、見聞閱歷當成詩人必須跨越的關鍵。

傳統的士大夫都能有此認識,現代文藝工作者就更應該自覺地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品。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14日 02版)

返回光明網首頁

返回光明網首頁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5-1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征行有詩"與文藝創作的本源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楊萬里"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之句,實乃切中當代文藝創作肯綮之論。此二句雖簡,卻蘊含著中國古典文藝理論中關於創作本源的核心命題。楊萬里此語非徒爲一時感興,實爲其畢生創作實踐之結晶,亦是對中國詩學"江山之助"傳統的創造性發展。

考楊萬里詩學淵源,其"征行有詩"之說,實承劉勰"江山之助"論而有所突破。【文心雕龍·物色】云:"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已明自然萬象對文思之滋養。然楊萬里更進一步,將"征行"本身確立爲詩法根本,此乃對宋代詩壇"閉門覓句"流弊之有力反撥。陳師道"閉門覓句"之法,雖可見詩人苦心,然終落第二義。楊萬里則直指創作本源——唯有親歷親行,方得詩之真味。其【江西道院集】中諸多佳作,無不是"萬象畢來,獻予詩材"之實證。

細究"征行"二字,實含三重深意:其一爲身體之行走,即深入生活現場;其二爲心靈之游觀,即對生活本質的體悟;其三爲情感之共鳴,即與人民悲歡相通。此三重境界,恰與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走進生活深處"、"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相呼應。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觀之,"行路"之重要性猶在"讀書"之上。

當代文藝創作之弊,往往在於過度依賴書齋想像而疏離生活實相。某些作品雖技巧嫻熟,卻因缺乏生活根基而難動人。反觀那些震撼人心之作,無不是創作者長期紮根生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之結晶。楊萬里詩云"山思江情不負伊",正道出生活必不負真誠創作者之理。

文藝創作之道,當以"征行"爲體,以"覓句"爲用。無體之用,如無源之水;無用之體,似不果之花。唯有將深厚的生活積澱與精湛的藝術表現相結合,方能創作出既有生活厚度又有藝術高度的作品。此即楊萬里詩學給予當代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啟示。

要之,"閉門覓句"終非創作正途,"征行有詩"方爲藝術大道。當代文藝工作者當以此爲鑒,走出方寸書齋,投身廣闊天地,在生活沃土中汲取養分,方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5-1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征行"與詩道之關係

楊誠齋"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一語,實爲千古詩家至論。此二句雖簡,卻道破詩道真諦,非徒作詩之法,實乃爲文爲藝之根本大道。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詩道本源。

所謂"閉門覓句",乃指陳後山輩苦吟之法。後山作詩,閉戶擁被,屏絕人事,乃至驅貓犬、遣孩童,以求句工。此法雖見其專精,然終失詩道活水源頭。黃山谷"閉門覓句陳無己"之評,初無褒貶,然誠齋特拈出此語,實有深意存焉。蓋詩之爲物,本乎性情,發乎自然,豈可以雕琢求之?閉門苦吟,縱得字句之工,終失天趣之真。此誠齋所以謂"非詩法"也。

"征行自有詩"五字,尤爲精要。征行者,非徒謂行路,實指與天地萬物相接,與百姓生活相通。誠齋詩云"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晴態總成奇",正見其於征行中得詩之妙。劉彥和謂"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屈子得"江山之助",皆此意也。然誠齋之說,更有進焉。其所謂"萬象畢來,獻予詩材",非被動之助,乃主動之得。詩人須以活潑心靈,與萬物相往來,方能見人所未見,得人所未得。

考誠齋詩法,最重"活法"。其詩多從眼前景物入手,而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寓妙理於豪放之外。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非親歷其境,焉能道得?又如"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皆征行中得來之句。誠齋自謂"不留三句五句詩,一日須來一百首",正見其得詩之易,蓋因"征行"之功也。

今習總書記引此語勉勵文藝工作者,其意深遠。文藝之道,貴在紮根生活。閉門造車,終成無本之木;深入生活,方得活水之源。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當謂"入千萬家,寫百姓事"。文藝工作者唯有走出書齋,深入民間,方能把握時代脈搏,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佳作。

詩道如此,一切文藝莫不皆然。征行者,非獨身體之動,實乃心靈之游。唯有以開放之胸懷,擁抱生活;以敏銳之眼光,觀察世界;以真誠之情感,體悟人生,方能得文藝之真諦。誠齋之言,雖出南宋,然其理亙古常新,足爲後世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