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8|回復: 2

[考古發現] 陕西镐京遗址发掘鳄鱼骨板 专家·远古或有鳄鱼出没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1-17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几何时,西安的西南一带可能是湖泊连绵,水草茂盛,还有野生的鳄鱼出没其间。2017年1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2016年镐京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遗址中间一灰坑里发现的12块鳄鱼骨板,为这样一幅水泽汪国景象提供了佐证。

灰坑里首次发现鳄鱼骨板

镐京遗址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位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镐京遗址发掘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开始,2012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连续进行考古发掘。在2016年的考古发掘中,一个新发现令考古人员也感到意外。

去年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镐京遗址的东部,在挖开的一个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12块鳄鱼骨板,这也是在西安周边古遗址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鳄鱼的骨板,难怪考古人员也连声称奇。

灰坑是考古界对古遗址里一些废弃的窖穴、地窟等的统称,发现鳄鱼骨板的灰坑呈不规则形,面积大约有十多个平方米。这些鳄鱼骨板呈深褐色,形状有方有圆,表面有蜂窝状空穴。 『每块有麻将块大小,我们的动物考古专家一看就判断是鳄鱼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镐京遗址考古队队长岳连建说,自己以前也看过相关资料,第一眼就认出那是几块鳄鱼骨板,后经专家鉴定,果然不错。

关中地区远古时气候温润

鳄鱼是一种冷血的卵生水生动物,也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中国汉代始知南方有鳄,在一些唐宋典册中多有其记载,明清以来偶见于沿海岛屿,但其在关中地区有活动尚未有记录。

『鳄鱼除少数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我们由此推测西周时在镐京的东南可能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湖泊等。』岳连建介绍,此前在这一区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大量的蚌壳,还有陶制的网坠,如果这些推测成立,那么也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关中地区气候温润,湖水茂密,渔业也较为发达。

『在这样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下,有野生的鳄鱼出没也就不奇怪了。』岳连建认为,丰镐遗址出土的鳄鱼骨板,为研究西周时期鳄鱼的生态分布提供了重要资料。他介绍,在比西安更靠北的纬度地区以前也发现过鳄鱼骨,这样看来,远古至今,关中地区的气候还是发生了较大变化。据此专家还推测,那时候也可能有人饲养鳄鱼,用鳄鱼皮制作鼓等,此前考古也发现用鳄鱼皮制作的鮀鼓。

发现西周生活用水井遗迹

据了解,去年镐京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清理灰坑102座、墓葬10座,另外还有水井4眼、陶窑2座、房址1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各类器物遗物。其中陶器有鬲、罐、豆、盂、簋、甗等,多为西周中晚期器物;铜器有鼎、戈(残)、车马器等。另有陶网坠、鹿角器、蚌刀、石斧、砺石、铜镞、铜锥、铜削刀等。

去年发现的灰坑数量较多,形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在发现的墓葬中,有形制较大的竖穴土圹木椁墓,还有仅能容身没有任何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发掘中还发现一些长方形的窖坑,深度大约7—8米,推测为当时的生活用水井。另外,发现的陶窑形制为圆形竖穴式,由火门、火塘、窑篦、火眼、窑室组成,其中的一座陶窑保存基本完整,窑室壁面已烧成青灰色。

另外,在发掘的灰坑中还发现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这也是丰镐遗址中首次发现,为研究西周的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凤杰 發表於 2025-4-12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镐京鳄骨考:西周水泽生态与气候变迁之实证》

陕西镐京遗址出土鳄鱼骨板一事,实为探究西周时期关中生态与气候变迁之重要物证。此十二块骨板,形制特异,蜂窝空穴显着,确系鳄类遗存无疑。考其所在灰坑,地处镐京东南,毗邻历史文献所载之滮池、灵沼诸水域,足证西周都畿内曾有广袤水网,其生态环境与今日干旱之貌迥异。

一、鳄骨所见之生态图景
《诗经·大雅·灵台》云"王在灵沼,于牣鱼跃",郑玄注"灵沼,文王所作池也",足见周人营建都邑时,颇重水系经营。今鳄骨与陶网坠、蚌壳同出,恰可互证:彼时镐京周边非但有湖沼星布,更孕育复杂水生生态系统。鳄为顶级掠食者,其存续需稳定食物链及温暖湿润气候,此与《禹贡》称关中"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之记载暗合。考商周之际,黄河中游年均温较今高2-3℃,雨量充沛,正合扬子鳄等温带鳄种栖息。

二、鳄骨来源之多重可能
细究骨板性质,其用途或有三端:一为本地鳄类自然遗骸,二为王室豢养之鳄(《周礼》载"鳖人掌取互物"或含鳄类管理),三为制鼓原料。安阳殷墟曾出土鼍鼓(蒙鳄皮之鼓),《诗经·大雅》亦有"鼍鼓逢逢"之咏,镐京骨板或为鮀鼓制作之残料。值得注意的是,骨板集中出土于灰坑,而非祭祀区,更倾向支持手工业用途之说。

三、气候变迁之重要坐标
《竹书纪年》载周厉王时"江汉俱冻",已见气候转寒端倪。镐京鳄骨与更北纬度区出土鳄骨形成时空链条,揭示全新世大暖期(约前3000-前1000年)关中"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此与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所绘曲线吻合,为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提供实物标尺。

今人观此鳄骨,当思沧海桑田之变。昔年"荡荡乎八川分流"的关中沃野,经历三千载气候振荡与人类开发,已难复旧观。此批文物之价值,非惟补《周礼·职方氏》地理记载之阙,更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历史镜鉴。考古学与文献学、古气候学之交叉印证,正可重构更为立体的三代文明图景。

(全文798字)
赵委 發表於 2025-5-4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镐京鳄骨考:西周水泽生态与礼制用度新证》

陕西镐京遗址出土鳄鱼骨板一事,实为探究三代时期关中生态与礼制文化之重要物证。今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试作考辨如下:

一、鳄骨所见之生态环境
《诗经·小雅》"鱼跃于渊"之象,或可与此番发现相印证。十二块鳄鱼骨板出土于十平方米灰坑,其蜂窝状空穴特征确系鳄科动物骨质典型结构。考《禹贡》载雍州"泽薮既猪",结合同出之蚌壳、网坠等物,可知西周镐京东南当有广袤水域。此与《周礼·职方氏》"其泽薮曰弦蒲"的记载形成地理呼应,表明关中平原在西周时尚存大型湖泊湿地。

二、鳄鱼与周代礼乐制度
《礼记·明堂位》有"夏后氏之鼓足鮀"的记载,郑玄注:"鮀,鳄属。"此次发现或可佐证西周延续了以鳄皮制鼓的礼器传统。商周青铜器常见鳄纹装饰,如殷墟妇好墓所出青铜钺上鳄龙纹样,皆暗示鳄鱼在祭祀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考古所见骨板边缘规整,不排除为制鼓余料的可能,此说尚待更多实物验证。

三、气候变迁之实物参照
《竹书纪年》载周孝王时"江汉俱冻",而此次发现表明西周早中期关中气候明显温润。比较安阳殷墟、临淄齐故城等商周遗址出土鳄骨,可见北纬34度线曾为鳄类活动北界。至《汉书·地理志》已仅记南越有鳄,足证秦汉以降气候转寒,鳄鱼活动南退。此与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论温暖期相合。

四、豢养鳄鱼之可能性
《孟子·离娄》言"泽梁无禁",周人或已掌握鳄鱼驯养技术。考殷墟曾发现鳄鱼殉葬坑,甲骨文有"获鼍"记载。镐京骨板集中出土于灰坑,可能反映官方控制的皮革加工作坊遗存。然《诗经·大雅》"鼍鼓逢逢"之咏,更可能是南方贡品所致,此点尚需DNA溯源研究确证。

此批鳄骨之现世,不仅补正了《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的生态背景,更为理解《周礼》"土会之法"提供了实物参照。未来若能通过碳十四测年确定鳄骨具体年代,并结合同位素分析其栖息环境,将极大深化我们对周人"观物取象"生态观念的认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巳時| 2025/5/16/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