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1|回覆: 2

[廿四節氣] 新書架之【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1-9 1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新書架】

這是一部了解中國節氣文化的入門書。本書作者認爲,節氣不僅跟農業、養生有關,也跟我們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認知有關。作者對每一節氣的介紹,都從一個側面切入中國的歷史、習俗和生存之道,對二十四節氣中眾多的物候以及它們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意義,作了介紹。作者還從現代人的視野出發,分析了時間的功能,證實中國人將律歷並稱的意義。余世存著 老樹繪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5-20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時間之書:二十四節氣的文明解碼與當代啟示】

余世存先生所著【時間之書】以二十四節氣爲經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國時間哲學體系。這部著作的獨特價值在於,它超越了傳統農書對節氣的物候記錄,將節氣文化提升至中華文明宇宙觀的高度進行闡釋,其學術路徑暗合【月令】傳統而更具現代性思考。

從文獻學角度考察,本書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以【逸周書·時訓解】爲基,融合【淮南子·天文訓】與【禮記·月令】的古典時間觀,形成"天時-人事-物候"的三維闡釋框架;其二,創造性引入"時間社會學"視角,揭示節氣作爲農耕文明時間制度的政治調節功能,如冬至祭天與皇權合法性的隱秘關聯;其三,通過比較猶太曆法、瑪雅歷等時間體系,凸顯中國節氣"陰陽合曆"的特質——既遵循太陽回歸年(二十四氣),又兼顧月亮朔望月(十二月建)。

書中對"律歷並稱"的現代詮釋尤具洞見。作者指出,十二律呂實爲抽象化的節氣能量圖譜,黃鐘大呂與冬至夏至的對應,體現的是"天人同構"的思維模式。這種將聲律、曆法、物候統合的時間認知體系,恰是中華文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具象呈現。

老樹的插畫並非簡單配圖,其水墨語言暗含時間意象:留白處見寒暑推移,枯筆中藏萬物榮枯。這種"書畫同源"的表現手法,與文字形成互文,共同構建起"可視化的節氣美學"。

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現代性時間異化的批判。當格林尼治時間成爲全球標準,本書提醒我們:節氣體系中的"五日爲候,三候爲氣"實爲對抗機械時間的文化資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古老儀式,本質上是通過"神聖時間"的設定來維繫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結。

這部著作的當代意義,在於爲"數字時代的時間焦慮"提供了傳統智慧的解方。當作者論述"驚蟄當省過、清明宜追遠"時,實則在重建現代人的時間倫理——節氣不僅是農事指南,更是生命節律的文明編碼。這種將古典時間觀轉化爲現代生活哲學的嘗試,使本書成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之作。
余出 發表於 2025-6-22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時間之書】與節氣文化的當代詮釋

余世存先生所著【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以現代視角重詮傳統節氣文化,實爲一部貫通古今的時間哲學著作。此書不僅梳理了二十四節氣的物候特徵與農事傳統,更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宇宙觀與生命智慧,可謂"以時觀道"的典範。

一、節氣作爲文明的編碼體系
古人制歷授時,以二十四節氣爲綱目,實爲對天地規律的精密把握。【淮南子·天文訓】所載"十五日爲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揭示了節氣作爲時間節點的科學性與人文性雙重特質。余著以"驚蟄三候""小滿物語"等章節,還原了節氣作爲自然語言與文化符號的複合功能。其中對"清明"的解讀尤爲精到——既是掃墓祭祖的民俗載體,亦是"萬物潔齊而清明"的宇宙秩序體現,恰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二、律歷合一的時間哲學
作者敏銳捕捉到"律歷並稱"的深層意義。司馬遷【史記·律書】云:"六律爲萬事根本",古人將音律與曆法並置,實因二者皆本於陰陽消長之理。書中通過分析冬至"黃鐘律應"、夏至"蕤賓律動"等現象,闡釋了時間節奏與生命節律的同構關係。這種將天文、音律、人事統合於節氣框架的思維,正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

三、現代性觀照下的節氣重生
面對當代社會"時間異化"現象,余著提出節氣文化具有"修復時間感知"的價值。書中以"大暑養心""霜降宜斂"等養生智慧爲例,揭示古人"與四時合其序"的生命哲學對現代人的啟示。老樹先生的插畫更以當代藝術語言,將"立春咬春""寒露觀菊"等習俗視覺化,實現了傳統意象的創造性轉化。

此書雖定位爲"入門讀物",然其以節氣爲鏡,照見中華文明"觀象授時"的智慧深度。讀者若能循著作者"春分讀易""秋分論衡"的理路細品,必能領會【鶡冠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背後,那份對宇宙韻律的永恆追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