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1|回復: 0

[文化反思] 迹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诗里有什么样的远方?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8 0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无论处于庙堂还是远走江湖,他都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自始至终地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族命运,关心苍生社稷,他就是唐代诗人杜甫。

迹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诗里有什么样的远方?

迹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诗里有什么样的远方?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生于巩县,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造就了他一生的稷契襟怀。

稷契即稷和契的合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二人皆为唐虞时代的贤臣。〖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儒家民胞物与、推己及人的心怀,我们在杜甫的诗文中也常常能感受得到。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遭遇中年丧子的人生剧痛,痛定思痛后,诗人仍能将惦念和忧虑推己及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份襟怀着实让很多人自愧弗如。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有云:方幼子饿死之时,尚以常免租税不隶征伐为幸,而思失业徒,念远戍卒至于忧端齐终南,此岂嘲风咏月者哉?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既以稷契自许,亦以此来要求自己,他在指斥佞小干政,斥责这些人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愤恨君侧有谗人,揭露他们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儿媚至尊的同时,仍不忘尽可能为百姓办实事,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是指此而言。故而杜甫虽为一介寒儒,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由时局动荡不宁而想到欲倾覆八溟之水,一洗乾坤污杂,为天下扫除祸患,虽为诗中之语,亦足见其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北宋王安石在一首题杜甫画像诗中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说来,这就是杜甫稷契襟怀的魅力之所在。

迹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诗里有什么样的远方?

迹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诗里有什么样的远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杜甫落入了叛军手中,一度身陷长安险境,从此他的伤乱忧时便与自身的遭遇联系在了一起,相继写下了〖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击碎了国家的安宁祥和,盛世王朝变得满目疮痍。国难家仇,不知何时休止的战乱使其忧虑满怀!于是〖哀江头〗有云: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无声的哭泣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王朝。

虽身逢战乱,但杜甫的忠君恋阙之心丝毫未变。况我坠胡尘,及归尽华发。为国为民忧愤成疾,头发都急白了。他脱身得西走辛苦贼中来时,已经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兵荒马乱之中,不畏艰险,抛离家小只身投奔新君肃宗,这是怎样的一个稷契之臣?

乾元二年(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一个栖身之处。谁知到了八月,一场秋风吹破茅屋,接着大雨又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家的窘困可以概见。然而,就在这最沮丧、最无助、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杜甫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慨叹。雨脚如麻的凄冷寒夜之中,置自己床头屋漏的劣境于不顾,推己及人,大爱天下,这样的稷契襟怀,怎不让人感动、景仰?

宝应二年(763年)春,杜甫居梓州、阆州间,时春旱严重,忽有夜雨降临,喜不自禁,遂作〖喜雨〗: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由天旱想到农事,由旱灾想到兵祸,突然降临的夜雨,让杜甫喜出望外。但他深知,久旱之后的一场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老百姓仍不知何时能过上安宁的日子,自己心中郁积的愁思心结亦不知何时才能解开。这种心境之下,杜甫的思绪再一次由巴蜀飞跃到了吴越。据〖旧唐书代宗本纪〗所载,宝应元年八月,台州人袁晁陷台州,连陷浙东州县。远在巴蜀的杜甫,刚刚因为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这里的旱情而眉头略为舒展,转眼之间,又担心起数千里之外的吴越之民来了。此等情怀,确实让人不得不感喟。

杜甫有过居庙堂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是身处江湖,可他始终保持着初始的那份稷契襟怀。位卑未敢忘忧国,暮年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思君报国之心处处可见。如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等。对此,南宋洪迈〖容斋续笔〗有云: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

杜甫的政治理想从感同身受的苦难出发却又远远超越了个人,北宋黄彻说他是迹江湖而心稷契。想必,这也正是杜甫感动后世千年的伟大之处。

原标题:杜甫的家国襟怀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6-26 03:16 | 顯示全部樓層
《稷契襟怀与诗史精神:论杜甫诗歌中的家国维度》

(一)稷契之志的儒学渊源
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自许,实为儒家士大夫精神的诗化呈现。考《孟子·离娄下》所载禹稷颜回同道之论,可见杜甫将三代贤臣"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唐代士人的现实担当。其《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宣言,非徒书生意气,实乃承《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之教,以诗笔践行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范式。

(二)诗史互证中的双重远方
杜甫笔下的"远方"具有双重维度:地理空间的漂泊与精神家园的守望。安史之乱期间《春望》"国破山河在"的沉痛,与《北征》"乾坤含疮痍"的实录,构成诗史互证的独特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其江湖漂泊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仍将个人困顿升华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普世关怀,此即钱穆所谓"杜诗之伟大,正在其能于流离中见庄严"。

(三)民胞物与的仁者境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展现的叙事逻辑极具深意:从幼子夭折的个人悲剧,到"默思失业徒"的社会观照,最终升华为"忧端齐终南"的宇宙意识。这种情感递进暗合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哲学境界。南宋黄彻《䂬溪诗话》点明其"宁苦身以利人"的特质,恰是稷契精神在诗学中的具象化。

(四)历史语境中的现代启示
王安石"愿起公死从之游"的慨叹,揭示杜甫精神的超越性价值。在当代语境中重读"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审美,更在于示范了知识分子如何保持批判意识与社会关怀的平衡。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称其"每饭不忘君",实则更是不忘苍生,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写作姿态,正是中华诗教"温柔敦厚而不愚"的典范。

结语:
杜甫的远方,既是烽火连天中的地理迁徙,更是儒家士人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其诗作构建的"稷契范式",超越了唐代的历史局限,成为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原型。在文明互鉴的今天,重溯这份"迹江湖而心稷契"的精神传统,或可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对抗精神漂泊的古典智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