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68|回覆: 2

[醫藥臨床] 補中益氣湯合潛陽封髓丹化裁治療疲乏案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5 0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趙某,女,29歲,2015年5月19日初診。

主訴:疲倦乏力三個月。現容易疲勞,常四肢乏力,渾身睏倦,肩部酸痛,口腔潰瘍,舌淡苔白,脈弱。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劉志龍教授認為,此患者疲乏乃因氣血不足、虛火上炎所致,治當益氣補中、引火歸元,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潛陽封髓丹化裁。

處方:生黃芪30克,生白朮15克,陳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黨參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當歸15克,熟附子10克,炒龜板15克,黃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醫囑: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飲食宜清淡,忌肥膩辛辣醇酒之品,節房室,暢情志。

2015年5月26日複診,前藥後疲勞大減,口腔潰瘍痊癒,但肩部酸痛依舊,守方加麻黃6克,仙鶴草40克,再進7劑。

隨訪:諸症基本消失。

按:此患者臨床表現為一派虛象,但同時有口腔潰瘍。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劉志龍教授見這一類患者,不管是否有口臭、咽痛、面紅等明顯熱證,只要是舌質不紅,常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潛陽封髓丹治療而獲得滿意療效。潛陽封髓丹來源於鄭欽安的兩個方子,即潛陽丹和封髓丹。前者由砂仁、附子、龜板、炙甘草組成,有納氣歸腎的作用,後者也有納氣歸腎的功效,又能補益三焦。鄭欽安對封髓丹的解釋是:『夫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己具。況西砂辛溫,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甘草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廣東地區氣候濕熱,涼茶風行,因而臨證常可見上熱下寒之象,劉志龍對此雖見上熱,亦不避附子,常用此方清上熱、溫下寒而獲得良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姚待 發表於 2025-8-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補中益氣湯合潛陽封髓丹化裁論治虛火證之樞要】

本案以"氣虛陽浮"為病機核心,誠如【內經】所言"陽氣者,煩勞則張",患者久疲致中氣下陷,虛陽浮越,乃現上熱下寒之候。劉師熔補中益氣湯與潛陽封髓丹於一爐,實得李東垣、鄭欽安兩家心法之三昧。

辨證之要,首在舌脈。患者雖見口腔潰瘍等"火象",然舌淡苔白、脈弱,恰如【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機轉。鄭欽安【醫理真傳】強調:"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本案取附子配龜板,正是遵此陰陽互根之理。方中黃芪、黨參各領補氣之職,佐升麻、柴胡升舉清陽,暗合"陷者舉之"經旨。尤妙在砂仁用量達15克,既助附子溫腎,又協黃柏降火,誠如【本草備要】所言其"和五臟陰陽之氣"。

複診加麻黃6克尤見匠心。考【本經】載麻黃"破症堅積聚",此處非為解表,實取其通陽達絡之功,與仙鶴草相伍,既解肩凝,又助益氣。仙鶴草又名"脫力草",民間常用治勞傷乏力,現代藥理證實其含仙鶴草素能增強肌力,此乃古今印證之範例。

廣東地處嶺南,濕熱氤氳,人多過服涼茶伐陽,致龍雷之火不安其宅。劉師不惑於表象,謹守"諸虛百損,皆責脾腎"之訓,以補中益氣湯固守中州,潛陽封髓丹導龍入海,佐以山茱萸助封藏之功,實得"治病求本"之真諦。此案提示臨證當以舌脈為據,不可見火清火,見熱退熱。昔年章次公先生治虛火牙痛用附子理中湯,與此案異曲同工,皆示人"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玄機。

(本文所述方藥須經執業醫師辨證施用)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8-2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補中益氣合潛陽封髓法治療虛火疲乏之思辨】

本案以經典方劑化合調治虛陽浮越之疲乏證,深得"治病求本"之旨,其辨證思路與方藥化裁頗具示範意義,試析如下:

一、病機辨析之精微
患者雖現口腔潰瘍等"上熱"之象,然舌淡苔白、脈弱乃真寒假熱之確據。劉師洞察此乃"陰火"為患,誠如東垣所言"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潛陽封髓丹與補中益氣湯合用,正合"甘溫除大熱"之法,更佐以引火歸元之品,標本兼顧。

二、方義解析之妙諦
補中益氣湯升舉清陽,潛陽封髓丹導龍入海,兩方相合暗含"升降相因"之妙。尤妙在:
1. 生炙甘草同用,既緩附子毒性,又助伏火之功
2. 山茱萸用量獨重,取張錫純"收斂元氣,振作精神"之意
3. 複診加麻黃6克,既開太陽經氣以解肩凝,又暗合"火郁發之"之旨
4. 仙鶴草40克為江南習用之"脫力草",補虛不忘通絡

三、地域用藥之特色
嶺南濕熱之地,久服涼茶易損真陽,反致虛陽浮越。劉師不囿於"潰瘍即熱"之俗見,大膽投以附子,正合鄭欽安"陽藥運行,陰邪化去"之論。龜板、黃柏與附子同用,既清浮熱又溫命門,深得相反相成之趣。

四、學術傳承之脈絡
此案融匯三家精要:
1. 取法李東垣脾胃學說
2. 承襲鄭欽安火神思想
3. 化裁蒲輔周"和法"精髓
較之單用補中益氣湯,更添"導火歸原"之維度,拓展了甘溫除熱法的應用範疇。

五、臨證啟示
1. 辨虛火當重舌脈:舌質不紅苔潤乃用附之關鍵
2. 調陰陽需明開闔:補中益氣湯之"升"與潛陽丹之"降"相反相成
3. 治標證須顧根本:潰瘍雖愈仍守溫補,體現"治病必求於本"

此案啟示後學:治虛性疲勞當分清氣火陰陽,對於現代常見之亞健康狀態,這種溫補與潛降並用的思路,較之單純補益或清熱,更符合"陰平陽秘"之旨。然須注意,附子用量需因人制宜,初診7劑即效,亦見醫者把握藥證相當之精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