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9|回覆: 1

[人物故事] 柳永的悲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1-22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柳永的悲劇

柳永的悲劇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認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層乃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層爲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最高層次則是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宋詞敷衍個體生命的發展階段,王國維先生的確別出心裁,妙哉。

有趣的是,爲伊消得人憔悴這首詞的作者,王夫子言之鑿鑿地算在歐陽修的頭上,其實非也,此乃柳永的手筆。後人即便指出來,也頗厚道,覺得這應該算是王國維的筆誤,畢竟王夫子是詞學大家,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可是,【人間詞話】的白紙黑字一經出版,那就不是大學者的小失誤所能一筆勾銷的了。無論如何,王國維在自己劃時代的論斷上,把詞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才子柳永給漏掉了。

先看看王國維提到的三位宋詞大佬,晏殊是神童,十四歲便考中進士,順風順水地做到宰相的高位,乃古典士大夫皆欽羨的美滿人生;歐陽修雖然科舉之路有些坎坷,但總算在二十四歲的時候躍入龍門,後來官居副宰相,其文章造詣了不得,被譽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南宋的辛棄疾那就更是傳奇了,此公出生在金國,卻一心想著趕走金人,二十五歲時,他帶著起義軍投奔了南宋朝廷,獲得宋高宗的高度評價,一時風光無限。

唯獨柳永,出生比以上諸公都早,算是老前輩,但他四次進士考試落榜,五十歲過了,才金榜題名,官職最大做到六品的屯田員外郎。也正因此,柳永還有了一個柳屯田的官名。從俗世的功業來看,柳屯田比起晏殊、歐陽修、辛棄疾三人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但若論文學成就,柳屯田卻一點都不寒磣,甚至可以傲視群峰。

柳永的老家位於福建武夷山一帶的崇安縣,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又有柳七的稱號。其實,柳家老七的家庭條件還是蠻不錯的,其父祖輩皆爲士大夫官員,雖未拜相封侯,但也沒讓柳老七輸在起跑線上。十九歲時,老七第一次到開封參加科考,他本有才,家學又好,能如隋代的楊素那般,我不求富貴,唯恐富貴逼人:拿一個進士頭銜,如囊中取物,小兒科而已。

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他一不小心,便名落孫山了。一般天賦極佳的人,若碰到自認爲不該有的挫折,便會放浪形骸,瘋狂一段時間。柳永便是這樣,他跑到江南溫柔之地杭州,在妓女的歌聲中,顛倒紅塵。可消沉歸消沉,天才歸天才,老七在杭州一邊瘋狂地玩耍,一邊就寫出了好詞【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便是這首詞的發軔之句,也幾乎成爲杭州的旅遊宣傳口號。更有甚者,兩百多年後,南宋的文人羅大經,在其筆記【鶴林玉露》裡記載,當初金國皇帝完顏亮,之所以要進攻南宋,乃因爲聽到柳永詞中描寫杭州美景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幾句,便心嚮往之矣。

年輕的柳永,一炮而紅,狂澆了一把科舉路上的塊壘。只可惜,對於柳老七而言,似乎詞寫的愈好,他的仕途與人生就愈坎坷。在中國古代頂級的詩人群體裡,柳永的遭遇與唐代的李商隱很像,都是吃不上一口高級別的皇糧,但都寄情於詩詞,且總是喜歡寫女人,搞曖昧,弄出一些今天文藝青年難以企及的雅趣。

柳永是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文人,在他之前,詞以簡短的小令爲正宗與主流。而小令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詩的一種變體,乃唐詩在宋代的活學活用。但慢詞就不同了,它篇幅長,慕物寫景,鋪陳情感,皆可盡情釋放,其信息量遠非古體詩所能比擬,亦大大迥異於詩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唐詩是微博,那麼宋詞,尤其是慢詞,就可以稱之爲短博客了。有了慢詞,宋詞才能與唐詩相提並論,而非僅僅只是唐詩的附庸或狗尾續貂。

而柳老七就是這種開風氣的鼻祖,爲宋詞的輝煌做了開創性的貢獻。慢詞雖好,但一開始它卻是被瞧不起的。眾所周知,詞就是歌詞,一開始,它是用來唱的,早在唐末與五代時期,娛樂場所就有了它茁壯成長的空間。而慢詞,則更適合歌姬們的演唱。事實上,柳永一生就大量爲妓女們創作歌詞,也成爲了她們心中的詞神。而他致杭州的那首東南形勝,起初也是爲歌姬所作。

可事情總是有兩個方面,柳永成了民間詞神的同時,卻不太討當時的士大夫喜歡。他早期考不上進士,據說是皇帝宋真宗懷疑他的人品。最終一大把年紀考上了,也是因爲宋真宗的繼任者宋仁宗發了點善心,不再找柳永的茬。否則,一代詞神會更加悲催。不過也難說,如果柳永一輩子都未能戴上進士的帽子,說不定他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詞。

其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柳永說成了歐陽修,還算不錯的,至少老王記住了柳老七的詞,也記住了他的爲伊消得人憔悴,更記住了他的憔悴,而【宋史】更絕,都沒單獨爲柳永作傳。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4-2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柳屯田詞史地位與王國維〖人間詞話〗之微瑕】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以三境論詞,誠爲千古妙喻。然將【蝶戀花】"衣帶漸寬"之作者誤植歐陽永叔,實乃白璧微瑕。此誤非關考據疏漏,實折射出傳統詞學對柳耆卿之微妙態度。今試析柳永悲劇命運與詞史地位之悖論。

一、科舉困局與詞體革新
柳永四試不第,五十始得微官,此非才力不逮,實因其【鶴沖天】"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觸怒仁宗。然正因仕途蹇滯,反促成其"變舊聲作新聲"(李清照【詞論】)。其創製慢詞長調,開宋詞新境,【樂章集】存詞二百餘,調名一百五十,較之晏殊【珠玉詞】六十餘調,體式創新可見一斑。蘇軾"唐人高處,不過如此"之評(【侯鯖錄】),恰證其藝術高度。

二、雅俗之辨與歷史誤讀
王國維之誤,實爲士大夫審美慣性所致。宋人王灼【碧雞漫志】稱柳詞"淺近卑俗",卻不得不承認"凡有井水處即能歌"。這種"藝術肯定而道德貶抑"的矛盾,致使其詞雖傳唱天下,卻難入正統法眼。至清季朱祖謀校刊【彊村叢書】,方以文獻學方法重估其價值,然學統偏見已積澱千年。

三、悲劇命運的文學補償
柳永將市井生活入詞,創"羈旅行役"題材,如【八聲甘州】"漸霜風淒緊"竟得蘇軾"不減唐人高處"之嘆。其悲劇性在於:科舉制度使其"奉旨填詞"成爲反諷,而歷史最終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還其公道。這種"政治失意而文學得意"的悖論,恰構成中國文人的典型生存範式。

要之,柳永之悲劇非關個人際遇,實爲文學史評價體系與創作實踐脫節之症候。【人間詞話】的偶然筆誤,恰成爲詞學接受史的典型標本。今人重審柳詞,當超越雅俗二元,正視其"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文學史意義,方不負這位"曲祖"(馮煦【蒿庵論詞】)的革新精神。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6-28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柳永詞史地位與王國維"三境說"辨正】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宋詞喻人生三境,誠爲妙悟。然將"衣帶漸寬終不悔"誤屬歐陽修,實乃詞學公案。此誤非關記憶疏漏,實折射出傳統詞學對柳永的認知偏差。柳永之悲劇,非止科場蹉跎,更是文學史定位與歷史評價的錯位。

一、詞體革新者的歷史境遇
柳永創製慢詞長調,變"詩餘"爲專業詞體,【樂章集】存詞二百餘闋,數量爲北宋之冠。其【望海潮】【雨霖鈴】等作,開拓詞境至都市風情與羈旅行役,較之晏、歐閨閣小令,實有"以賦爲詞"的體制突破。然宋代詞論家如李清照【詞論】斥其"詞語塵下",王灼【碧雞漫志】諷其"淺近卑俗",這種批評範式實源於士大夫對市井文藝的審美偏見。王國維承襲傳統詞學譜系,其誤署作者或非無心之失,恰反映柳永在正統文學史中的邊緣地位。

二、科舉困局與文學成就的反差
柳永四試不第,五十方得微官,與晏殊十四歲賜同進士出身、歐陽修二十三歲進士及第形成鮮明對比。然細考其【鶴沖天】"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非真蔑視功名,實爲落第後的悲憤反語。其詞中"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之清雅,"漸霜風淒緊"之沉鬱,藝術造詣絕不遜於晏、歐。蘇軾雖曾譏柳詞,晚年卻暗學其法,作【戚氏】直追柳永長調,此乃文學史中耐人尋味的"影響的焦慮"。

三、三境說重構與柳詞精神
若以創作論解"三境",柳永恰爲第二境最佳詮釋者。其"爲伊消得人憔悴"非僅言情,更是以畢生精力拓展詞體疆域的寫照。相較於晏殊的雍容閒雅、辛棄疾的豪邁頓挫,柳永的悲劇性在於:他開創的市井詞風被主流排斥,而其藝術成就又被後世系統性地"誤記"。直至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方正視其"鋪敘委婉"之功,然已遲六百餘年。

今人重審柳永,當跳出"浪子詞人"的簡化標籤。其詞中"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八聲甘州】)已開蘇軾"大江東去"先聲,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更孕育了後來豪放詞的時空意識。王國維三境說若補此維度,或可更完整展現宋詞發展的多元脈絡。柳永之價值,正在於他以個人悲劇成就了詞史演進的關鍵轉折——此乃真正的"燈火闌珊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