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8|回復: 0

[国画人物] 品味古籍从顾恺之到张彦远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24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历代都有佳作,而且有很多成熟绘画理论。

最早写画论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无锡人。此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心性纯净,兴趣多多,洋溢着艺术家的气质。时人问他会稽山水怎么样,顾恺之兴奋地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活脱脱一个年轻诗人的情貌。顾恺之吃甘蔗,总是从顶部先吃。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意思是越吃越甜。顾恺之绘画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顾恺之曾经绘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3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顾恺之特别相信各种小法术。有人曾经用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就拿柳叶遮蔽自己,并且相信别人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顾恺之对中国画的贡献,一是他的作品,二是他的画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他的作品。可惜原作已经流失,现存的都是后人摹本。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形神论,即绘画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后者才是画家应当追求的艺术圭臬。他认为:凡画,人物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和马;至于亭台、楼阁之类,都有固定的形态,虽然画起来也不容易,但易见成效,不一定要靠『迁想妙得』获得。顾恺之评论了当时传世的重要作品,一一点出长短。比如,〖嵇轻车诗〗中所画的啸人确实像人在咆哮,但其憔悴的容颜与嵇康本人的性情不相符。试想,名噪一时的钟会(大书法家钟繇的次子,后来率军灭了蜀国)前往拜会,嵇康都不屑理睬。后来嵇康被钟会等人陷害,临就义前神态自若,唯一的要求是弹奏一曲广陵散,这样的人的灵性不能用咆哮的样子去表现。

顾恺之强调的形神论,对中国画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后来的绘画理论著作,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大体上都秉承了顾长康的基调。南齐的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判别绘画优劣的『六法』,丰富了中国画的理论。『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锺书在其〖管锥编〗中也论及这段文字,他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句读虽有不同,意思是差不多的。

张彦远,字爱宾﹐蒲州 (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出身宰相世家﹐学问渊博﹐擅长书画,官至大理卿。张家几代人都承继了南朝重鉴赏收藏的传统,充分了解前人的绘画成就。如果不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和〖书法要录〗,历史上的许多名作和有关绘画的论述,今人都无法得知。书中还有他独到的见解。不过,〖历代名画记〗中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给后世造成唯有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的错觉。即便如此,〖历代名画记〗依然堪称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郑丰 發表於 2025-7-29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形神论到六法:顾恺之至张彦远的绘画理论流变考》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之建构,实肇始于东晋顾恺之而大成于唐张彦远,其间历经三百年理论淬炼,形成以"形神论"为根基、"六法论"为框架的完整体系。顾恺之《论画》所倡"以形写神"之说,非仅技法准则,实为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在艺术领域的延伸。其评《嵇轻车诗》"容悴不似中散性情",正体现人物画当超越表象而直指精神内核的审美追求,此与刘劭《人物志》"征神见貌"的品鉴方法互为表里。

考顾氏画论要义有三:其一,确立绘画品第标准,以人物为最上乘,因其需"迁想妙得";其二,提出"悟对通神"的创作方法论,观《女史箴图》中"冯媛当熊"段,侍女眼神与猛兽形成的张力关系,恰是此理论之视觉诠释;其三,开创题画批评范式,其《魏晋胜流画赞》实为最早的系统性画评。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所言"澄怀味象",王微《叙画》强调"神明降之",皆承顾氏形神论而深化。

谢赫《画品》六法体系,实将顾恺之经验性论述提升为理论架构。"气韵生动"居首,暗合顾氏重神似之旨;"骨法用笔"则源自卫夫人《笔阵图》书论,体现书画同源观念。值得注意的是,谢赫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评其"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此评判正显示理论发展中的代际差异——谢赫时代已更强调技法与意境的统一。

至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乃集前代理论之大成。其"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的定位,上承曹植"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之说;而"书画同体"论则系统梳理了张芝、王献之以来书画互渗传统。张氏特别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此实为顾恺之形神论在盛唐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其品评体系兼采谢赫六法与朱景玄"神妙能逸"四格,构建起中国绘画批评的完整范式。

纵观此三百年理论演进,可见中国画学始终围绕"形-神""笔-意"两组核心范畴展开。顾恺之发其端,谢赫立其纲,张彦远总其成,形成环环相扣的理论链条。今日重审这段思想历程,不仅为理解传统绘画提供锁钥,更为当代艺术创作保存着可资转化的文化基因。
李凤山 發表於 2025-7-30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顾恺之形神论看六朝至唐绘画理论之嬗变》

东晋顾恺之《画论》所倡"形神论",实为中国绘画美学之枢机。其"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创作理念,不仅开人物画"以形写神"之先河,更奠定了后世"气韵生动"的理论根基。观《女史箴图》摹本中"冯媛挡熊"一节,武士须髯如戟与仕女裙裾翩跹形成刚柔互济之势,恰是"迁想妙得"的绝佳注脚。

顾氏理论之精微,尤见于其对嵇康画像的品评。指出画家仅得"啸人"之形而失"越名教任自然"之神,此论直指艺术本质——形骸可摹,风骨难工。其"凡画人最难"的层级划分,实已暗含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的辩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顾恺之将山水画列于犬马之上,预示了宗炳《画山水序》"山水以形媚道"思想的萌芽。

南朝谢赫《画品》以"气韵生动"居六法之首,正是对顾恺之神韵说的体系化发展。陆探微"穷理尽性"、张僧繇"骨气奇伟"等品评标准,皆可视为形神论的具体演绎。至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更将"形似"与"骨气"的辩证关系升华至"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境界,其论吴道子"吴带当风"之妙,正是顾恺之"传神阿堵"说的唐代回响。

从顾恺之"颊上三毛"的传神实践,到张彦远"书画同体"的理论整合,中国绘画理论完成了由技进道的升华。此中脉络,非仅艺术技法之演进,实为华夏美学精神之自觉历程。今人研习画论,当于此中体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方不负先贤立论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