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0|回復: 0

[成语典故] 不辨菽粟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0-10 1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辨菽粟〗涵义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辨菽粟〗出处

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菽粟〗辨析

〖不辨菽粟〗读音:bù biàn shū sù

〖不辨菽粟〗近义词:不辨菽麦、五谷不分

〖不辨菽粟〗反义词:学富五车、见多识广

〖不辨菽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不辨菽粟〗造句

1、书家而不明碑帖,恰如农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识斧凿。

2、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不辨菽粟〗成语接龙:

不辨菽粟→粟陈贯朽→朽株枯木→木干鸟栖→栖丘饮谷→谷马砺兵→兵不污刃→刃迎缕解→解甲归田→田父之获→获兔烹狗→狗肺狼心→心心相印→印累绶若→若离若即→即事穷理→理之当然→然糠自照→照章办事→事往日迁→迁延岁月→月露风云→云屯森立→立身处世→世济其美→美意延年→年复一年→年华垂暮→暮夜怀金→金台市骏→骏骨牵盐→盐梅相成→成算在心→心不两用→用舍行藏→藏污纳垢→垢面蓬头→头疼脑热→热气腾腾→腾云驾雾→雾集云合→合盘托出→出入无间→间不容砺→砺世摩钝→钝学累功→功遂身退→退避三舍→舍旧谋新→新昏宴尔→尔雅温文→文身断发→发棠之请→请自隗始→始末原由→由浅入深→深入人心→心猿意马→马到成功→功高盖世→世态人情→情在骏奔→奔走之友→友风子雨→雨顺风调→调舌弄唇→唇齿之邦→邦家之光→光华夺目→目送手挥→挥沐吐餐→餐霞吸露→露红烟绿→绿叶成阴→阴阳惨舒→舒眉展眼→眼瞎耳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瘦环肥

易栀 發表於 2025-5-27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辨菽粟"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启示》

"不辨菽粟"作为龚自珍《农宗》中的核心批判概念,其价值远超出字面意义的认知缺失。此语以农耕文明最基本的辨识能力为喻,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评价体系。龚氏将"辨菽粟"与宗法传承("不世")直接关联,揭示了传统社会中知识体系与伦理秩序的共生关系。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菽""粟"之辨具有深层的文化编码。郑玄注《周礼》云:"菽,大豆也;粟,黍稷之总名。"二者不仅是农作物差异,更代表着"百谷"分类的知识系统。《吕氏春秋·审时》详细记载了五谷的播种时序,说明古代农学早已建立起精密的物候认知体系。龚自珍将这种生产知识的缺失提升到"不世"的高度,实则是批判乾嘉学者脱离实践的学术倾向。

在当代语境中,此成语的启示意义愈发凸显。当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不辨韭麦"的都市人群时,龚氏的警示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士大夫不识稻"现象,与今日知识分子对食物来源的陌生形成历史呼应。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认知纽带的断裂,正如《齐民要术》所强调的"教民时种"的治理智慧正在消逝。

成语接龙中"粟陈贯朽"至"解甲归田"的序列,无意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从粮食腐败到回归农耕,暗示着对生产本源的回归。这种语言游戏的内在逻辑,恰与《农宗》"重农抑末"的思想形成互文。王祯《农书》所言"知稼穑艰难"的训诫,在当代食品安全与生态保护的议题下更显其预见性。

建议在现代汉语运用中,应拓展该成语的批判外延。如学术研究脱离原典可称"不辨章句",艺术创作脱离传统可谓"不辨笔墨"。通过激活这类农耕文明的隐喻资源,或可为克服现代性知识碎片化提供文化参照。明末《天工开物》记载的"膏液"(油脂)分类法,正是古人系统化生产知识的典范,值得当代人文学者深思。
吕存 發表於 2025-7-10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辨菽粟"的农耕文明批判与当代启示》

龚自珍《农宗》所载"不辨菽粟"之训,非仅言农事之要,实为中华文明"重本抑末"思想之凝练表达。此四字之妙,在于以具象农事喻抽象治道,其文化意蕴远超字面所指。

一、词源考辨与思想渊薮
"菽粟"并称始见《孟子·尽心上》"菽粟如水火",本指民生基础物资。龚氏将认知能力与宗法继承("不世")挂钩,实承《周礼》"不畜者祭无牲"之制。汉代《氾胜之书》已有"不知穑事者,不可与守社稷"的记载,可见农耕认知在传统政治伦理中的核心地位。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特别指出:"士大夫不知稼穑,则民生疾苦莫之察",正与龚说相发明。

二、文化隐喻的多维解读
1. 知识论层面:王祯《农书》序言称"医不识药,农不辨苗,皆失其本",揭示专业认知的重要性。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更直言"世有不知耕织而侈谈经济者,犹医之未诊脉而处方也"。
2. 社会批判维度:张履祥《补农书》痛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往往踞高位而议民事",此现象在今日城市化进程中尤具警示意义。宋代陈旉《农书》中"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的批评,至今仍发人深省。

三、当代价值重估
在农业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辨菽粟"已从生存技能升华为文化自觉。程兆熊《中华园艺史》提出"识五谷者方能真知土地伦理",这与现代生态理念不谋而合。考诸日本"食育基本法"、欧盟"农场到餐桌"计划,皆可见传统农耕智慧的现实转化。

结语:
"不辨菽粟"之戒,本质是反对认知与实践的割裂。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的时代,我们更需谨记《吕氏春秋》"上农"篇之训:"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成语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恰在于其对文明根基的永恒叩问。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