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7|回復: 2

[人物簡介] 夏侯博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9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备部将:夏侯博,是早期跟随刘备四处征讨的武将之一

夏侯博,三国时期刘备部将,曹操攻打徐州,刘备部将关羽、夏侯博被擒。

历史全记载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wiki]三国志.武帝纪"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武帝纪’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武帝纪〗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6-6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夏侯博事略考辨及刘备早期军事集团构成析微》

夏侯博之名,虽仅见《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五年条,然其事迹颇可反映刘备集团早期军事结构之特质。考《武帝纪》载曹操东征刘备时"生禽其将夏侯博",此九字实为现存史籍对夏侯博之唯一明确记载。细绎此段文字,可窥三事:其一,夏侯博位列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其二,其被擒时关羽尚守下邳,足见其地位仅次于关、张等核心将领;其三,曹操特书"生禽"而非"斩"或"破",暗示夏侯博或具相当军事价值。

按刘备早期军事集团之构成,主要来源有三:涿郡乡党(关羽、张飞)、徐州豪强(糜竺兄弟)及中原流散势力。夏侯氏本谯沛豪族,与曹操同乡,而博能委质刘备,此中因缘颇可玩味。或因其避乱徐州时为刘备所纳,亦可能为陶谦旧部转隶。观曹操破刘备后,独生擒夏侯博而纵关羽降,或存招揽同宗之念,然史阙有间,未可遽断。

陈寿于《三国志》中特笔记夏侯博被擒事,实具深意。建安五年乃刘备军事生涯重要转折,其"妻子"与"部将"同时被俘,集团几近瓦解。夏侯博之失,使刘备丧失重要战力,间接导致其北投袁绍。后世裴松之注未补此条,盖因史料湮没。然比较《先主传》与《武帝纪》,可见曹操视角下夏侯博之重要性远超刘备本传记载,此正史家"互见"笔法之妙。

要之,夏侯博虽史料极简,然作为刘备早期核心将领,其存在本身即证明刘备集团在徐州时期已具吸纳四方人才之能力。其被擒一事,不仅标志刘备首次独立发展之失败,更折射出汉末豪强武装"聚合易散"的特质。后世《演义》未取此人,或因材料过简,然于严谨史学研究而言,此等"小人物"恰是还原历史肌理之关键碎片。

(全文798字,依传统史论体例,考据与义理并重)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28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侯博事蹟考略及劉備早期軍事集團構成析論》

夏侯博之名見於《三國志·武帝紀》,為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時所俘獲之將領。此一記載雖簡,然結合漢末軍事制度與劉備集團發展軌跡,可窺見若干重要歷史訊息。

一、夏侯博之身份考辨
按《三國志》載,夏侯博被俘時身份明確為"備將",其排序在關羽之前("生禽其將夏侯博...備將關羽屯下邳"),此特殊敘述方式值得注意。考漢末軍制,"部曲將"多為統帥直屬精銳,夏侯博極可能擔任劉備親衛部隊統領。其複姓"夏侯"在劉備陣營中頗為特殊,或為譙郡夏侯氏支裔,此與劉備早期活動於豫徐地區的經歷相符。

二、徐州戰役中的軍事地位
建安五年(200)徐州之役,劉備軍事部署呈現梯次配置:夏侯博隨主力迎戰曹操於小沛,關羽獨鎮下邳後方。參照《先主傳》"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的記載,夏侯博被生擒當發生於小沛決戰階段。其被俘而史未載降曹,可能與同時被俘的劉備妻子同樣遭軟禁處置,此亦解釋何以關羽降曹時未見營救夏侯博之記載。

三、劉備早期軍團構成特徵
夏侯博的存在,反映劉備在依附陶謙、呂布時期已形成多元化的武將集團。除嫡系的關張部曲外,尚有夏侯博等吸收自徐兗豪強的將領。這種"核心—外圍"的軍事結構,既是劉備善於結納豪傑的體現,也埋下後來當陽之敗時部眾離散的伏筆。值得玩味的是,夏侯氏與曹操本有宗族淵源,而夏侯博始終效忠劉備,可見劉氏領袖魅力之殊異。

四、歷史書寫的隱微之處
陳壽在《武帝紀》中特書夏侯博被擒,卻未如關羽降曹般詳述後續,此種"記異不記常"的筆法,暗示夏侯博可能因拒降遇害。對照《先主傳》刻意省略夏侯博事蹟的處理,或可推測蜀漢史官對早期敗績將領的避諱心態。

要之,夏侯博雖史載寥寥,然其存在恰似管窺劉備集團發展初期的重要切片。漢末群雄競逐之際,此類中層將領的命運浮沉,正是大時代中"士無常主"現象的具體寫照。後世研究者當透過片段記載,審慎還原這些隱沒在關張光環下的早期從龍之士的歷史位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