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2|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磐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0-9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表從子:劉磐,為人驍勇,在史上曾與黃忠共守長沙攸縣

劉磐,荊州牧劉表從子。初與南陽人黃忠共守長沙攸縣。為人驍勇,數次為寇於艾、西安諸縣。江東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為左右六縣,以東萊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於是劉磐絕跡不復為寇。

歷史評價

陳壽:“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4-1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劉磐之驍勇及其在荊揚邊界的軍事活動】

劉磐,作為荊州牧劉表之從子,雖在史籍中記載簡略,然其"驍勇"之評已足見其人在漢末軍事格局中的特殊地位。陳壽以"數為寇"三字概括其行跡,實則折射出建安年間荊揚邊界複雜的勢力博弈。

考劉磐之軍事活動,主要集中於長沙攸縣及艾、西安諸縣。其與黃忠共守攸縣一事,尤值得玩味。黃忠日後以"勇毅冠三軍"聞名蜀漢,而當時能與這等猛將協同戍邊,足證劉磐非庸碌之輩。二人配合當屬攻守兼備:黃忠善騎射,宜於野戰;劉磐據【三國志】所載"驍勇"特質,或更擅突擊奔襲,此正可解釋其何以能屢次侵擾艾、西安等孫氏轄縣。

孫策應對劉磐之策,堪稱軍事地理學的典範。其分海昏、建昌為六縣,實為構建縱深防禦體系:一方面縮小單個防區範圍以提升反應效率,另一方面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駐海昏,形成以名將為支點的彈性防禦網絡。太史慈"猿臂善射"的威懾力與劉磐"驍勇"形成微妙的武力平衡,故史稱"劉磐絕跡",此非單純武力鎮壓之功,實乃孫氏集團通過軍事行政區劃重組實現的戰略壓制。

劉磐事跡的史學價值,在於其揭示了三個歷史維度:其一,劉表時代荊州地方將領的軍事自主權頗大,從子可獨當一面;其二,孫吳政權在草創期已展現出高超的邊境治理能力;其三,漢末"驍勇"型將領的活躍,往往依賴宗族紐帶(如劉磐與劉表)或地緣組合(如劉磐與黃忠),這種私人武裝模式正是三國軍事文化的重要特徵。

可惜史料闕如,劉磐最終結局已成懸案。然其人在【三國志】中雖僅寥寥數筆,已為後世留下了漢末荊揚勢力消長的關鍵註腳。其軍事活動雖止步於太史慈的防禦體系,但作為測試孫吳邊防強度的"壓力指標",在軍事史上仍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3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劉磐之驍勇及其在荊揚邊界的軍事活動】

劉磐,作為荊州牧劉表之從子,雖史載簡略,然其驍勇善戰之姿,猶可於零散記載中窺見一斑。陳壽【三國志】以「驍勇」二字評之,並載其屢寇艾、西安諸縣之事,足見其武略與邊地活動之頻繁。今試析其軍事行跡及歷史定位,以補史筆之闕。

一、劉磐與黃忠共守攸縣之戰略意義
劉磐早年與南陽黃忠共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攸縣),此地北接江夏,東臨豫章,為荊揚交沖之要隘。劉表遣親族與宿將同鎮,顯見其對南疆之重視。黃忠後為蜀漢名將,時已以勇武著稱,而劉磐能與之並立,足證其非庸常之輩。二人協防期間,江東孫策方平定江南,劉磐「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今江西修水、武寧一帶),實為荊州勢力對孫氏擴張之主動牽制。其戰術或為游擊擾邊,以疲敵勢,此亦漢末豪強慣用之策。

二、孫策應對與太史慈之震懾
孫策分海昏、建昌為六縣,委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諸將共拒劉磐」,實為關鍵轉折。太史慈乃當時名將,【三國志】稱其「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且曾與孫策酣斗而不分軒輊。以慈鎮邊,既顯孫氏之重視,亦暗喻劉磐之威脅。史載「磐絕跡不復為寇」,非其勇力驟衰,實因江東佈防嚴密,加之孫策用兵如神,荊州暫取守勢。此間可見劉磐用兵之靈活——遇強則斂,非徒恃勇之輩。

三、劉磐形象再探
陳壽評劉磐僅言其「驍勇」,然細究其行跡,實兼具豪強與邊將雙重特質。其寇掠鄰縣,類同呂布、張遼等「輕狡反覆」之流,然在劉表體系中,此恰為鞏固南疆之手段。後荊州歸曹,劉磐事跡湮沒,或因其身份敏感(劉表親族),故史家略之。然其能與黃忠並肩、令孫策分兵以對,足證其非泛泛武夫。

結語
劉磐之史事雖殘篇斷簡,然置於漢末荊揚爭衡之背景中,猶可察其角色。其「驍勇」非獨個人武藝,更體現為邊地豪強的戰術主動性。而太史慈之鎮遏,恰為孫吳崛起期邊防策略之縮影。劉磐事功不顯,然此等「小人物」正是亂世割據中不可或缺之註腳。

(全文約780字)

——
按:本文以【三國志】為本,參酌地理志及軍事史視角,力求客觀。劉磐事少,故側重其與黃忠、太史慈之互動,以見微知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