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2|回复: 1

[人物简介] 桓彝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大臣:桓彝,其有忠贞之节,在众兄弟中只有他出仕东吴

桓彝(公元?-258年),字公长。荆州长沙郡临湘县人。东吴中后期大臣。祖父桓超,父桓胜,皆历典州郡。桓胜为尚书,著名南方。兄桓阶,字伯绪,仕魏,官至尚书令,封安乐乡侯,死后追赠太常、关内侯。桓阶另有一弟桓纂,仕魏官至散骑侍郎,封关内侯。彝少与兄阶为孙坚所重。

人物生平

桓彝有忠贞之节,在吴历任职各郡守,孙权后期,入朝担任尚书郎。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任命桓彝为尚书。

当时孙𬘭当权,孙亮年幼,𬘭横行无忌。太平三年(258年),孙亮内心很讨厌孙𬘭,于是调查孙鲁育被杀的前因后果,并责怒虎林督朱熊、熊弟外部督朱损不匡正孙峻,下令丁奉杀朱熊于虎林,杀朱损于建业。孙𬘭入谏不从,孙亮便与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商议诛杀孙𬘭。孙亮的妃子是孙𬘭堂姐的女儿,孙𬘭堂姐得知后将孙亮等人的密谋告诉孙𬘭。孙𬘭率众夜袭全尚,派遣弟弟孙恩杀刘承于苍龙门外,于是包围了皇宫。使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孙亮帝位,召群司议曰:“少帝荒病昏乱,不可以处大位,承宗庙,以告先帝废之。诸君若有不同者,下异议。”群臣皆震怖,曰:“唯将军令。”孙𬘭遣中书郎李崇夺走孙亮的玺绶,以孙亮的罪状班告远近。

当时桓彝为尚书,孙𬘭胁迫群臣上书废帝,群臣都害怕孙𬘭,乖乖的署名。只有桓彝秉性坚毅,始终不肯署名,于是孙𬘭大怒斩杀了桓彝。

历史记载

1.《汉晋春秋》:彝,魏尚书令阶之弟。

2.《吴录》:晋武帝问薛莹吴之名臣,莹对称彝有忠贞之节。

历史之谜

桓彝兄弟都先于荆州,后投奔曹操,只有桓彝一人出仕东吴,其间情形,不为外人所知,有待后人细细思索。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次次挂科 发表于 2025-5-1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桓彝之忠节及其家族仕宦选择》

桓彝(?-258),字公长,荆州临湘人,乃东吴中后期骨鲠之臣。观其生平,有三事尤为可表:一曰家族仕宦之殊途,二曰孙𬘭乱政时之死节,三曰晋武帝时犹见追念。今试析之。

一、桓氏家族之仕宦分野
桓氏世居荆州,为南土冠族。彝祖父桓超、父桓胜皆典州郡,兄桓阶仕魏至尚书令,弟桓纂亦为魏散骑侍郎。独彝出仕东吴,此中缘由,《吴录》《汉晋春秋》皆未详载。考建安末年,曹操平定荆州,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拒刘表,后归曹操;而彝或因年少未随,又值孙权招揽荆楚士人,遂留仕吴。此家族分仕三国之象,实为汉末士族"多方下注"之典型策略,非独桓氏,诸葛氏、张温氏亦然。

二、太平三年死节始末
孙𬘭废帝之变,乃吴国政争之关键节点。当孙𬘭胁迫群臣联署废立时,"群臣震怖,皆署唯诺"(《吴录》),独桓彝抗节不署。此非一时之勇,实与其历职郡守、尚书时之政风一脉相承。需知当时吴国朝堂,张布、濮阳兴等重臣皆屈从孙𬘭,彝以尚书之位独拒强权,较之魏国嵇康、夏侯玄之节,亦不遑多让。晋武帝泰始年间,薛莹以"忠贞之节"称彝于御前,足见其气节已超越政权更迭而获公认。

三、历史评价之深层意蕴
桓彝之死,表面为拒署废立文书,实则触及专制时代"君臣大义"与"权臣淫威"之根本矛盾。其兄桓阶在魏以劝进曹丕称帝闻名,兄弟一为开国劝进之臣,一为拒废殉节之臣,看似相悖,然细究之:桓阶所行乃士族顺应天命之常,桓彝所守乃人臣不事二主之节,二者皆符合汉晋之际"忠"的不同维度——前者忠于天道革鼎,后者忠于人主托付。

至若桓氏兄弟分仕三国之谜,或可作如是解:汉末士族为保家门不坠,往往使子弟各投明主。桓彝之仕吴,既有时势使然,亦见孙权用人"不限南北"之策(如重用南士薛综、陆逊等)。而晋武帝特重薛莹对桓彝之评价,恰反映西晋立国后对"忠节"观念之重塑需求。

要之,桓彝以一南土之士,在吴政衰微之际,能以死明节,其行已超家族利益之上。千载而下,读史至"孙𬘭怒斩彝"处,犹觉凛凛有生气焉。

(全文798字)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5-1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桓彝之忠节及其家族政治抉择》

桓彝者,东吴季世之铮臣也。观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忠贞之节"四字,足为史家定评。彝之死节,非独个人气节之彰显,实乃汉末士族政治抉择之缩影,其间蕴涵深意,值得细究。

考桓氏世系,彝出长沙临湘桓氏,祖父桓超、父桓胜皆典州郡,兄桓阶仕魏至尚书令,弟桓纂亦为魏散骑侍郎。当汉末扰攘之际,桓氏兄弟分仕魏吴,此现象绝非偶然。余以为,此乃当时大族"多方下注"之典型策略。陈寅恪先生尝论魏晋士族"不专事一姓"之生存智慧,桓氏兄弟分仕三国,恰为此论注脚。然彝独仕吴廷,且以死殉节,则超越寻常家族策略,彰显士人个体精神追求。

彝之忠节,具见太平三年(258年)孙𬘭废立之事。当孙𬘭"胁迫群臣上书废帝"之际,"群臣皆震怖",唯彝"秉性坚毅,不肯署名"。此场景与东汉党锢时李膺、范滂之风骨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吴录》载晋武帝问薛莹吴之名臣,莹独推彝之忠节。此评出自敌国旧臣之口,尤见彝之节操已超越政权界限,成为士林共仰的道德典范。

彝之死蕴含深刻历史隐喻。其兄桓阶在魏"历仕二朝"(曹操、曹丕),官运亨通;而彝在吴以死抗权臣,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此非仅个人选择差异,实折射出魏吴两国不同的政治文化。曹魏实行"唯才是举",重实务轻名节;而东吴依赖江东大族,特别强调忠孝伦理。彝之死节,恰是东吴政权道德诉求的极端体现。

至若"桓彝独仕东吴"之谜,愚以为当从三方面解之:其一,孙坚早期经营荆州时,曾重用桓氏,彝或受知遇之恩;其二,吴地士族与北来世族素有隔阂,彝或为家族在江南保留政治根基;其三,亦不排除个人志趣使然。陶弘景《真诰》载桓氏"世奉道法",或与其坚守气节有关。

要之,桓彝之死非单纯政治事件,实为汉晋之际士人精神转型的重要见证。在"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荡年代,彝以生命坚守儒家"不事二姓"的理想,这种精神经由薛莹之口传于晋廷,最终融入中华士大夫的精神传统。其家族的政治智慧与个人的道德抉择,共同构成三国士大夫群体的完整画像,值得后世深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