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5|回覆: 2

[論史] 人才史話『馮唐易老』之嘆當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9 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928_003

20160928_003

資料圖片

孔子拜七歲的項橐爲師,聽起來是趣談,其實於史有據,【戰國策】【淮南子】【史記】等諸多典籍均有提及,這也符合孔子的風格。孔子一向看好年輕人,並提出了『後生可畏』的理念。

我們知道,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分階段性的,才華也分爲新銳期、成熟期、式微期,不可能全程繁盛。因此,在人才的起用上,也需用當其時,用當其銳,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人才優勢。對那些起點低的堪當大任之才,若仍按資歷和台階擢拔,輪到要職時已是強弩之末,不僅耽誤了他們的前程,而且也不利於事業的突破性發展。

公元前630年,秦晉聯軍攻鄭。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若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必能撤軍。這位燭之武才智出眾,歷仕三朝不被重用,高齡之年仍是個養馬的圉正,及至國難當頭才想起派他火中取栗。好在燭之武沒撂挑子,冒險深入秦軍大營,僅用一席話便說服秦穆公退兵了。無獨有偶,西漢大臣馮唐也是才華過人,歷經文景兩朝不被見重,等到武帝即位再被舉薦時已年逾九旬。有感於此,唐代詩人王勃由衷地發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千古浩嘆。

縱觀中國歷史,突破年資限制、大膽起用後生的範例很多。例如,甘羅十二歲時自告奮勇出使趙國,僅憑外交斡旋就爲秦國贏得城邑十餘座,被秦始皇拜上卿;賈誼二十出頭被漢文帝徵召爲博士,一年之內升任太中大夫;周瑜二十四歲被孫策拜爲中郎將,赤壁之戰完勝曹軍;諸葛亮初出茅廬時才二十七歲,火燒博望坡立下第一功;安童十八歲被元世祖拜爲右相,視野開闊,參政有方,議無不妥,群臣皆服。

上述這些例子,在很多用人者眼裡,還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略,在敘事者筆下,也只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讚譽,並未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上明曉『大才堪用當其時』的道理。金世宗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從阿魯罕未能才盡其用這件事受到啟發,反覆叮囑朝臣,不要被門第、資歷和名望遮蔽了眼界,凡可用之才應早做考慮。

由此可見,在用人問題上,年齡大小並無一成不變的尺度,應該根據人才的資質和崗位的需要區別對待,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儘量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此外,在德才兼備的基礎上,用人思路在總體上應當趨於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7-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馮唐易老"之嘆與人才擢用之道】

引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語道盡千古才士之悲。然細究史冊,此嘆實爲用人制度僵化之縮影。本文擬從人才發展規律、歷史典型案例及用人哲學三層次,探討"用當其時"之道。

一、人才發展階段性規律
孔子云"後生可畏",實含深刻人才觀。【淮南子·說林訓】載:"聖人之才,時用則大。"人才如四時草木,新銳期思維敏捷而銳氣充盈,成熟期經驗漸豐而鋒芒未褪,至式微期則難免智慮耗散。燭之武"三朝不遇,臨危受命"(【左傳·僖公三十年】),馮唐"白首郎署"(【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皆因錯失才鋒最盛之時。司馬光【資治通鑑】論及此弊:"才之可用者,不以遠近疏戚間。"此理古今皆然。

二、破格用才的歷史鏡鑒
歷史明君往往善察人才盛衰之機:
1. 少年奇才:甘羅十二爲使,非特膽略過人,更在善揣形勢(【戰國策·秦策五】);安童十八爲相,元世祖稱其"識度弘遠"(【元史·安童傳】),皆因少年銳氣正合開拓之需。
2. 青年俊彥:諸葛亮二十七歲隆中對策,非僅"臥龍"之名,實因未受舊制桎梏;周瑜二十四統軍,赤壁火攻之策,恰是青年將領創新思維之典範(【三國志·吳書】)。
3. 破格擢拔:金世宗敕令"勿拘資考"(【金史·選舉志】),實爲對"馮唐現象"的制度性修正。

三、用人哲學的當代啟示
1. 時效性原則:【管子·形勢解】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用人當如海納百川,在人才思維最活躍期委以重任。賈誼二十獻【治安策】,文帝破格擢升,正合"用當其銳"之道。
2. 動態評價體系:蘇軾【賈誼論】批評漢文帝"不能用其才",實則揭示人才評價需多維考量。現代用人更應建立"能力-崗位-時期"三維匹配模型。
3. 制度保障:唐代設"童子科",宋代立"神童舉"(【宋史·選舉志】),皆爲打破資歷藩籬之制。今之組織尤需建立"早發現、快培養、重使用"機制。

結語
"馮唐易老"之嘆當止於明時。昔者孔子師項橐,不恥下問;今人用人,更當破除年齡迷思。誠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人才之盛衰,視上之措置而已。"唯有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方能使"後生可畏"化爲"後繼有人",令千古浩嘆終成絕響。

(全文798字)
周佐 發表於 2025-7-10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馮唐易老"之嘆與人才擢用之道】

(一)典章考據與聖賢垂範
考【戰國策·秦策】載甘羅十二歲說趙王事,【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詳錄其拜上卿始末,足證少年英才古已有之。孔子師項橐之事,非獨【淮南子·說林訓】有載,【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之論,實爲儒家人才觀之要義。太史公記賈誼"年二十餘,最爲少"而超遷太中大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恰與【禮記·學記】"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形成互文,揭示人才時效性之真諦。

(二)歷史鏡鑒與用人之失
燭之武"夜縋而出"說秦伯(【左傳·僖公三十年】),其辯才雖存,然"今老矣"之嘆,暴露出鄭國人才儲備體系之弊。馮唐"白首不見招"(【漢書·馮唐傳】),較之霍去病十八歲爲剽姚校尉(【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更顯漢初用人機制之僵化。王勃"馮唐易老"之嘆(【滕王閣序】),實爲對"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漢書·董仲舒傳】)制度的深刻批判。

(三)破格用人之典範分析
細察史冊,破格用人之例皆暗合三條準則:
1. 才質與事功匹配:甘羅"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史記】索隱),契合縱橫家"度時勢而論事"特質
2. 機遇與能力共振: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出師表】),其"隆中對"戰略思維恰逢劉備集團轉型需求
3. 制度與變通結合:元世祖用安童"詔許奏事中書省"(【元史·安童傳】),在蒙古舊制與漢法間取得平衡

(四)當代啟示三要義
1. 時效性原則:當效金世宗"及鋒而試"之訓(【金史·選舉志】),建立人才能力曲線評估體系
2. 結構性調整:須如周瑜"選文武資"(【三國志·吳書】),構建老中青梯次配備格局
3. 制度性保障:宜師漢文帝"詔諸侯王公卿舉賢良"(【漢書·文帝紀】),完善破格選拔的監督機制

結語:
【韓非子·顯學】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然非謂必待皓首方能大用。觀周公"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其求才若渴之態,正爲今人鏡鑒。破除"馮唐之嘆",非唯年齡問題,實乃建立科學人才觀之系統工程,當以史爲鑒,在"循名責實"與"不拘一格"間求得中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