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4|回覆: 2

[人物簡介] 胡濟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29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重要將領:胡濟,爲人敢於直言,諸葛亮視他爲諍友

胡濟,字偉度,生卒年不詳,荊州義陽郡(治今湖北省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曾任蜀漢丞相諸葛亮手下主簿,數有良諫。後歷任昭武中郎將,前將軍,出督漢中,又轉任鎮西大將軍,官至右驃騎將軍,爲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人物生平

忠藎之效

胡濟是荊州義陽郡人,曾任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簿,與諸葛亮有著親密友好的關係。胡濟爲人不避嫌疑,敢於直言,多次向諸葛亮進諫,諸葛亮將他與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並論,認爲他們都是能適時規勸自己過失的諍友。胡濟後任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因糧草不繼,漢軍退回蜀中。八月,北伐大軍退還後,負責糧草運輸的李嚴弄虛作假,想逃脫責任,胡濟與諸葛亮共同上書蜀漢後主劉禪請求罷黜李嚴。

出督漢中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逝世,胡濟被任命爲中典軍,並受封成陽亭侯。胡濟與蜀漢重臣董允、費禕有一定交情,曾一起約時游宴。後升爲中監軍、前將軍。

公元248年(延熙十一年),蜀漢鎮北大將軍、漢中都督王平逝世。蜀漢朝廷以胡濟繼王平爲漢中都督,授予節符,遙領兗州刺史。此後胡濟又升任爲鎮西大將軍。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春,蜀漢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與時任鎮西大將軍的胡濟約好在上邽會合,但胡濟並沒有領軍赴約,使得姜維最終在段谷被魏將鄧艾大敗。後胡濟升任右驃騎將軍。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大將軍姜維提出新的漢中防禦策略,改變過去在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漢中之外的做法,設想放敵軍入陽平關,漢軍退守漢、樂二城,重兵把守重要關口,並置游軍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以拉長敵人補給線並疲憊敵軍,逼敵撤退,在敵軍退還時一起出擊,以全殲來犯之敵。胡濟於是與監軍王含、護軍蔣斌加入到姜維漢中諸圍的部屬,分駐於漢壽、樂城與漢城。此後關於胡濟的記載不詳。

歷史評價

諸葛亮:“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裴松之:“有忠藎之效。”

家庭成員

胡博:胡濟弟,歷任蜀漢長水校尉、尚書。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3-3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蜀將胡濟之諍臣風骨與軍事功業】

胡濟偉度,實乃季漢難得之諍臣良將。觀其生平,既得武侯"四友"之譽,復膺漢中督帥之任,足見其人在蜀漢政權中實具雙重價值:一則爲骨鯁之臣,二則爲方面之將。其風骨功業,頗可深論。

以諍臣而論,胡濟之直諫精神,實承東漢清流遺緒。諸葛亮將其與崔州平、徐元直並稱,此評非同尋常。考武侯【與群下教】明言"惟徐元直處茲不惑,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而胡濟能與此數子同列,足見其諫諍之頻、之切。此等"不避嫌疑"之風骨,在譙周、陳祗等漸趨諂諛的蜀漢後期政風中,尤顯珍貴。

以將略而言,胡濟歷任昭武中郎將、前將軍至鎮西大將軍,累功至右驃騎將軍,堪稱宿將。其督漢中時"綏撫蠻夷,整戎備武"(【華陽國志】),延續王平"實兵諸圍"之策,使魏軍不敢輕犯。然延熙十九年段谷之役失期不至,致姜維大敗,此實其軍事生涯之瑕。裴松之注謂"濟失誓不至,故維爲魏將鄧艾所破",雖未明言緣由,然以胡濟素重信義觀之,恐非故意,或緣軍情有變。

要之,胡濟其人,文能骨鯁諫主,武可鎮守邊疆,雖晚節有疵,仍不失爲蜀漢棟梁。其事跡尤可證:季漢之衰,非乏忠良,實困於地狹才寡。使天假之年,得更多如胡濟者,或可延漢祚於一線。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7-2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濟之諍臣風骨與蜀漢軍政地位】

胡濟偉度者,義陽之翹楚,蜀漢之錚臣。觀其生平事略,可謂"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以諤諤之姿立於季漢朝廷,尤以"諸葛諍友"之譽垂名青史。今就其歷史定位,試析三端:

一、諍諫之德與相府參贊
胡濟任丞相主簿期間,承襲了荊州士人集團"清議直言"的傳統。諸葛亮在【與群下教】中將之與崔州平、徐庶、董和並稱,此四人實爲孔明政治生涯中"以道匡弼"的關鍵人物。值得注意的是,胡濟所處建興年間(223-237),正是諸葛亮"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的專權時期。在此背景下,胡濟能"數有諫止",足見其"守死善道"的士人風骨。其與諸葛亮共劾李嚴一事,更展現其"持法嚴正"的吏治理念,此正合【便宜十六策】中"治亂之要,在於察吏"的思想。

二、漢中督防的軍事轉型
延熙十一年(248)接替王平督漢中,標誌著胡濟進入軍事核心層。此時蜀漢面臨三大戰略困境:其一,蔣琬、費禕相繼離世導致的權力真空;其二,姜維連續北伐造成的國力損耗;其三,曹魏在關隴地區軍事壓力的加劇。胡濟任內實施的"諸圍戍守"體系,實爲對諸葛亮"重門"策略的繼承與發展。至景耀元年(258)參與姜維"斂兵聚谷"的新防禦方案時,雖後世史家多歸功姜維,然考【華陽國志】所載,此戰略實爲胡濟、王含、蔣斌等宿將共同議定,體現蜀漢後期軍事思想的集體智慧。

三、段谷之失的歷史公案
延熙十九年(256)段谷之敗,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已爲胡濟辯誣。細考當時情勢:胡濟鎮西大將軍駐沓中,姜維率輕銳出祁山,二者相距三百餘里。以蜀道之艱、魏軍遮絕,會師本屬不易。且【魏略】載鄧艾事先已獲蜀軍動向,故胡濟未至,恐非故意違約,實爲戰場形勢所迫。後世論者多歸咎胡濟,實未察漢中至隴右複雜的地理形勢。

胡氏家族在蜀漢雖未若譙周、郤正等以文名世,然觀胡濟歷任中典軍、前將軍至右驃騎將軍的晉升軌跡,足證其"忠藎之效"。其子胡博延續將門之風,官至長水校尉,可見義陽胡氏實爲蜀漢軍事集團中的重要世系。昔年諸葛亮贊其"終始好合",非僅私人情誼,更是對"和而不同"這一士大夫政治理想的踐行。在蜀漢後期"主暗國疑"的政局中,胡濟這類兼具直諫之勇與務實之才的將領,實爲維繫政權穩定的重要支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