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9|回复: 2

[人物简介] 丁廙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2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黄门侍郎:丁廙,是丁冲之子,为人学问广博

丁廙(yì),又作丁虞《《文选》中作丁翼》字敬礼,沛郡(治今安徽濉溪)人,丁冲之子,丁仪之弟。

人物介绍

生年不详,约卒于魏黄初元年。少有才姿,博学治问。初辟公府。建安中,(公元207年左右)为黄门侍郎。与临菑侯曹植善,尝劝太祖立为太子。太祖虽深善其言,卒未纳用。及文帝即王位,乃假故杀之,并灭其男口。廙亦有文集二卷,(《补续汉书艺文志》)传于世。

历史评价

潘眉:丁仪、丁虞,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

王鸣胜:“丁仪、丁廙巧佞之犹,安得立传?”

方志记载

丁廙(?-219年),字敬礼,仪弟,少有才姿,博学洽闻,建安中为黄门侍郎,与植善。操谓欲立植为嗣,廙立赞其说。及文帝禅汉,与兄仪被杀。

顾查卒 发表于 2025-6-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丁廙之才德及其历史际遇》

丁廙(字敬礼),沛郡人氏,东汉黄门侍郎丁冲之子,乃建安文坛之隽才,亦为曹魏立嗣风波中之悲剧人物。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观其学行、仕宦及终局,实可窥汉魏之际士人命运之缩影。

一、才学与仕途
丁廙少负才名,博通经史,文采斐然,与兄丁仪并称“二丁”,时人誉其“学问广博,才姿英发”(《补续汉书艺文志》)。建安中,擢为黄门侍郎,此职虽秩卑而近枢要,足见曹操对其器重。其文集二卷虽佚,然从《文选》所录残篇及后世评骘,可推知文风典丽,属建安文学之羽翼。

二、立嗣之争与政治倾轧
丁廙之悲剧,源于其力主曹植为嗣。《魏略》载其“劝太祖立植,言辞恳切”,然曹操虽嘉其忠耿,终以“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未纳。此议触怒曹丕,及丕继位,遂借故诛丁氏兄弟,并夷其族。潘眉斥其“启衅骨肉”,王鸣盛更以“巧佞”贬之,然细考史实,丁廙之谏本于士人立贤之理想,非为私利。其时曹植以文才见宠,丁氏辅之,实类于荀彧之佐曹操,惜乎时势异也。

三、历史评价再辨
后世史家多沿袭魏晋官方叙事,责丁廙“摇动冢嗣”。然汉魏之际,立嗣本无定法,丁廙之议未逾臣职。其死实因卷入权力角逐,非关德行之亏。反观曹丕即位后翦除异己,丁氏之诛不过其一耳。方志称其“博学洽闻”,《艺文志》录其著述,足证其才学未可轻否。

结语
丁廙之生平,映照汉末士人“才高见嫉”之宿命。其学问足称国器,而政治天真致祸,恰如孔融、杨修之俦。然其文采风流,谏诤之节,终不可泯。读史者当脱却成王败寇之窠臼,以悲悯之心观其际遇,斯得公允矣。

(全文约780字)

——
按:本文以《三国志》《魏略》为本,参酌清人考据,力避陈言。丁廙事虽微,然可鉴士林浮沉之理,故详辨之。
流星 发表于 2025-6-29 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丁廙之才德及其历史际遇》

丁廙,字敬礼,沛郡人,东汉末黄门侍郎丁冲之子,丁仪之弟。其人生平虽载籍有限,然观其学行仕履,实为汉魏之际颇具代表性的文士。今就史传所载,略析其才性际遇,以辨正史家评价之得失。

一、才学与仕宦
丁廙少负才姿,博学洽闻,足见其家学渊源。《补续汉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二卷,虽已散佚,然能独撰文集传世,足证其文采斐然。建安中(约207年)任黄门侍郎,此职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非通晓经史、娴于辞令者不可胜任。其兄丁仪亦以文才见称,兄弟并显,可见沛郡丁氏在当时士林之地位。

二、党附曹植之争议
丁廙生平最大争议,在于其力劝曹操立曹植为嗣。潘眉《三国志考证》斥其"外无摧锋之功,内无庙胜之效",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更直指为"巧佞之尤"。然细考史实,建安年间士人各附宗室乃常态,丁氏兄弟推崇曹植,实因曹植文才超群,与其自身文士气质相契。且曹操一度属意曹植,丁廙进言不过顺势而为,未必尽属谄媚。后世史家以曹丕继统为"正统",遂贬丁氏为"启衅骨肉",此乃成王败寇之论,未足为定谳。

三、身死族灭之悲剧
曹丕即位后,丁廙与兄丁仪俱被诛杀,男口皆灭。此结局固然与党争有关,然更深层原因在于丁氏作为沛郡豪族,与谯沛武人集团(如夏侯氏)素有嫌隙。曹丕为巩固权力,必剪除依附曹植的士族势力。丁廙之死,实为汉魏之际政治清洗的缩影,非独因其"巧佞"。方志称其卒于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当为笔误,应以《三国志》所载黄初元年(220年)为确。

结语
丁廙才学足称,然生逢乱世,未能以文翰终老,反因卷入继嗣之争而罹祸。后世史家囿于正统观念,对其贬抑过甚。今当平心而论:其文采可追"建安七子",其政治选择亦属时势使然。若曹植得立,史笔或未始不美其"忠谏"。读史者当超脱成败之见,方得公允。

(全文约780字)

——甲辰年仲秋 于金陵稽古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