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5|回復: 2

[人物簡介] 唐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27 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黄巾军成员:唐周,是张角的弟子,黄巾起义的失败与之有关

唐周,黄巾军的成员,张角弟子,派往京城的信使,然而他到京城后叛变,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的黄巾起义,使张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应,使汉王朝有了准备的时间,使张角不得不仓促的起事.直接导致黄巾起义的失败。

人物介绍

唐周(一作堂周,唐州,袁宏〖后汉纪〗作唐客),济南(〖后汉纪〗作济阴)人。汉末黄巾军首领张角之弟子。在张角举事之前,曾派唐周前往洛阳报告朝中的内应——宦官封谞、徐奉,不料唐周竟径赴省中告发张角造反之事,内应黄巾党马元义等人因此被杀。张角不得已,只好提前举事。

相关记载

[wiki]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载“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素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后汉纪·灵帝纪〗:中平元年(甲子、一八四)春正月,钜鹿人张角谋反。初,角弟良,弟宝自称大医,事善道,疾病者辄跪拜首过,病者颇愈,转相诳耀。十余年间,弟子数十万人,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角弟子济阴人唐客上书告角,天子遣使者捕角。角等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诸坊,促令起兵。

资治通鉴·卷五八·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甲子,公元一八四年)〗:春,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收马元义,车裂于雒阳。诏三公、司隶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馀人;下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以为标帜,故时人谓之“黄巾贼”。二月,角自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应贼。

chocoba 發表於 2025-6-26 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唐周告变与黄巾起义的必然性》

唐周之事,向为史家论黄巾败亡之关键。《后汉书》《资治通鉴》皆载其告密致马元义车裂、封谞等伏诛,使张角仓促起兵,终致事败。然细究之,唐周之叛实为表象,黄巾之败,根在时势与组织之弊,今试析之。

一、唐周事件非决定性因素
史载唐周为张角亲信弟子,奉命联络洛阳内应宦官封谞、徐奉,然其径自告发,致使起义计划泄露。表面观之,此变确令黄巾失去突袭之利,然深察汉末情势,即便无唐周之举,起义亦难成功。何哉?

其一, 宦官集团内部矛盾。封谞、徐奉虽与黄巾暗通,然宦官派系倾轧,十常侍中如张让、赵忠等权柄更重,未必容二人成事。汉灵帝虽昏聩,然中枢对地方控制未溃,冀州太平道活动早为官员所察(如冀州刺史王芬曾奏角"妖妄"),唐周告发仅加速朝廷反应。

其二, 黄巾组织之弊。张角以"苍天已死"为号,信徒数十万,然三十六方渠帅各据一方,缺乏严密指挥体系。《后汉纪》载起义后"旬月之间,天下响应",然各部各自为战,如颍川波才、南阳张曼成等皆无协同。即便无唐周之变,仓促举事亦难免陷入官军分割围剿。

二、黄巾失败的深层原因
1. 战略失误:张角欲效陈胜吴广"鱼腹丹书"之策,然汉廷非秦末可比。地方豪强如皇甫嵩、朱儁等仍效忠朝廷,且黄巾未能争取士族支持(如曹操、孙坚等皆参与镇压),反被斥为"妖贼"。

2. 教义局限:太平道以符水治病聚众,然缺乏治国纲领。《典略》言其"诳曜黎烝",信徒多困于疾苦而从,非有坚定信念。一旦战事不利,极易溃散。

3. 时代制约:汉末虽乱,然中央权威未彻底崩塌。灵帝闻变后即刻解除党锢,调集精锐(如北军五校、三河骑士),反使士族与朝廷暂合流以抗黄巾。

三、余论:唐周叛变的可能动机
唐周其人,史载寥寥,或为济南寒士,或如袁宏《后汉纪》所称"济阴唐客"。其叛变缘由,后世推测有三:或畏事败株连,或受朝廷利诱,抑或与张角已有裂隙。然究其根本,黄巾之败非因一人之叛,而在时势未至、谋略未周。范晔评"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可谓的论。

要之,唐周事件仅为黄巾败亡之导火索,而非主因。纵无此变,以汉末政治军事格局,黄巾亦难逃速败之命运。后世论史者当穿透表象,察其兴亡之道,方得鉴戒之实。

(全文约780字)

注释:
本文引《后汉书·皇甫嵩传》《后汉纪·灵帝纪》为据,兼采吕思勉《秦汉史》之说。
"苍天已死"语出《三国志·魏书》裴注引《典略》,为黄巾核心口号。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6-30 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唐周叛变与黄巾起义败因考》

唐周之事,见载于《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诸典,虽笔墨简略,然其叛变实为黄巾起义转折之关键。今据史料析论其因果,以明汉末变局之枢机。

一、唐周身份与叛变始末
唐周为张角亲传弟子,受命联络洛阳宦官封谞、徐奉为内应,此乃黄巾军"里应外合"之核心策略。然唐周抵京后竟"径赴省中告发",致使马元义遭车裂,京师黄巾党羽千余人被诛。按《后汉纪》所载,唐周或为济阴人(袁宏说),或作济南人(范晔说),地望之异或为传抄之讹,然其"背师告密"之行径,诸史无异辞。

二、叛变对起义之影响
张角原定"三月五日起兵",唐周叛变迫使起义提前两月发动(中平元年正月),此间差异有三害:
1. 战略失序:荆扬数万徒众未及集结邺城,马元义死后中枢指挥瘫痪;
2. 朝廷警觉:灵帝遣周斌彻查宫省,冀州追捕张角,官军得以预作防备;
3. 仓促举事:《资治通鉴》载"晨夜驰敕诸方",各部未能协同,终致"旬月响应"却无统一调度。

三、叛变动机蠡测
史未明言唐周叛变之因,然可推究数端:
畏祸自保:汉律对"谋反"株连极严,唐周或惧事败累己;
利益诱迫:告密者可获赦免封赏,此乃汉代处置叛乱之常例;
信仰动摇:太平道"跪拜首过"之术(见《后汉纪》),或令唐周渐失虔诚。

四、史学评价之辨正
昔人论黄巾之败,多归咎唐周一人,此实未尽公允。考《皇甫嵩传》,黄巾军后期战术僵化、地主武装反扑、张角病逝等,皆为败因。然唐周之叛确如《资治通鉴》所评,使汉廷"得先发制人",终成压垮起义之第一块危石。

结语:唐周事件折射乱世人性之诡谲,亦暴露民间宗教起义之组织脆弱。范晔以"未及作乱"四字定谳,可谓微而显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申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