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5|回覆: 1

[今人理論] 人民論壇敬畏歷史,就是捍衛良知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4 0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備受關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雲案一審宣判,二被告被判決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消息傳來,人們都說『痛快』。

『快』中有『痛』。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出於各種目的,或借解構歷史的由頭、或假學術研究之名義,罔顧歷史事實,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實、編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們眼中,歷史似乎是個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顧相關言行會混淆視聽,給社會信息流注入雜質。

不僅以己度人,更以當下的條件『度』彼時的環境,這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一個突出病症。對紅軍長征的前因後果、具體情境認識模糊,卻絞盡腦汁提出相關行程不及二萬五千裏,妄稱晝夜奔襲120公裏的『飛奪瀘定橋』被神化;對抗日戰爭的歷史全貌、文獻史料梳理不精,卻惡意貶低平型關大捷的戰場功績,肆意質疑小學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多處細節失實』;對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戰爭史實一知半解,卻臆斷黃繼光無法以血肉之軀阻擋地堡槍眼,詆毀邱少雲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動不動……一寸山河一寸血,穿過歷史的風煙,類似的貶損何以對得起先烈先賢?

一些人塗抹事實、曲解史料,雖然表面上打着『解密歷史』『還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還是難逃名、利二字。仔細推究,他們在價值觀上一味利己,為沽名釣譽而不惜歪曲真實、為追逐私利而不惜擾亂視聽,於利己主義的死胡同兜兜轉轉;在認識論上主觀先行,人為割斷實踐與認識的聯繫、混淆真理與謬誤的邊界,於主觀主義的淵藪中不見天日;在方法論上輕率武斷,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流於表象疏於本質,於形而上學的陷阱裏漏洞百出。最終,也必然會遭人厭棄。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上世紀80年代,蘇聯國內受所謂『新思維』以及國外敵對勢力等影響,放任歷史虛無主義橫行流布,結果以卓婭、馬特洛索夫、奧列格等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進而出現黨史國史也被否定顛覆,最終導致國家走向分崩離析。蘇聯殷鑑不遠,其中的歷史教訓值得深思。歷史集體記憶堪稱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往往『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一個人如果失去對過去的理性判斷,註定是可悲的;一個民族如果失去對歷史的敬意,則更加難以直面未來。

葆有足夠的溫情與必要的敬畏,無疑是對待歷史應有的一種姿態。對個體而言,儘管大多數人都沒有歪曲歷史事件、醜化英雄人物的惡意,但隨着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也應注意對極少數處心積慮者保持警惕,並自覺抵制披着多種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因為無論在歷史事實、人類良知面前,還是在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面前,總有一些底線不能被擊穿,總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映照着人們認知過去、對待自我的態度,也照見了喧囂背後的世道與人心。今天,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發出來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尤其需要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動能。尊重事實、心存敬畏,珍視歲月長河中凝結的『精神珍珠』,向歷史虛無主義大聲說『不』,每個人才能成為負責任的現代公民。

金尤 發表於 2025-7-12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敬畏與民族精神之維繫】

歷史者,民族之根脈也;英雄者,國家之脊樑也。邱少雲案之判決,非獨法律之勝利,實乃民族集體記憶之捍衛。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今人對待歷史,尤當存此敬畏之心。

歷史虛無之症,其病有三:一曰"時空錯置",以今律古,若宋人議三代之制;二曰"史料肢解",斷章取義,類盲者捫象;三曰"價值扭曲",利慾薰心,似市儈論道。觀彼質疑飛奪瀘定橋、貶損平型關大捷者,皆未明"時勢異則事功殊"之理。昔班固修【漢書】,"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今之論史者,豈可舍史料考辨而妄下斷語?

考其思想根源,實為三重迷障:價值觀困於利己之繭,如【鹽鐵論】所斥"飾虛言以亂實";認識論墮入主觀之淵,若莊子譏"井蛙不可以語海";方法論陷於形上之阱,猶荀子批"蔽於一曲而暗大理"。此三者,皆背離"格物致知"之正道。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今之治史者,當以此為法。

蘇聯解體之鑑,恰證【尚書】"殷鑑不遠"之訓。當其英雄敘事崩解,國史體系遂成沙上之塔。此正如顧炎武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史記憶乃民族精神之基因,一旦變異,文化機體必生潰爛。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今人護史實而正氣存焉。

吾輩當承"為往聖繼絕學"之志:於學術,當效乾嘉學派"無徵不信"之嚴謹;於教育,應秉朱熹"循序漸進"之耐心;於傳播,須具張載"為天地立心"之擔當。歷史非可任意塗抹之畫卷,實為民族精神之鏡鑒。唯有持守"溫情與敬意"(錢穆語),方能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敬畏歷史,非為泥古,實為開新。當以史正心,以文化人,使英雄之氣長存天地,民族之魂永續薪傳。如此,則歷史之鏡常明,未來之路自清。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8-2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敬畏與民族精神之維繫】

歷史者,民族之根柢,文明之命脈也。近日邱少雲烈士名譽權案之判決,實為匡正史觀、護持正氣之舉,令人惕然深思。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今人對待歷史,尤當存敬畏之心,持審慎之度。

歷史虛無之症,其弊有三:一曰"時空錯置",以今律古,不察特定歷史條件。如質疑飛奪瀘定橋之行軍速度者,殊不知"兵之情主速"(【孫子兵法·九地】),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舉。二曰"以管窺天",截取片段而否定整體。平型關大捷之戰略意義,豈可以局部傷亡數字抹殺?三曰"理性僭越",以庸常之心度英雄之志。黃繼光堵槍眼、邱少雲忍烈火,正是"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的至高體現。

此等現象之根源,實為價值體系之崩塌。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當名利之心遮蔽求真之志,則考據變為曲解,質疑淪為詆毀。觀蘇聯解體之鑑,恰如賈誼【過秦論】所言"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歷史記憶一旦瓦解,民族精神隨之傾頹。

對待歷史之正道,當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以嚴謹態度考辨史實;更需張載所謂"為天地立心"之襟懷,理解歷史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選擇。今人閱讀【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既要明察史實之真,更要體會精神之誠。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這種歷史書寫態度至今仍具啟示。

歷史非任人妝扮之稚子,實為民族精神之鏡像。王夫之言"鑒之者明,通之也廣",唯有保持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方能在回溯中汲取力量,於傳承中開創未來。今日捍衛邱少雲等烈士名譽,不僅是法律之勝利,更是文明自覺之彰顯。一個懂得守護歷史尊嚴的民族,方能真正掌握通往未來的鎖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