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8|回復: 0

[成语典故] 萧规曹随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3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萧规曹随〗相关人物

曹参(?——公元前190年)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萧规曹随〗涵义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萧规曹随〗出处

〖史记·曹相国世家这〗:“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

〖萧规曹随〗辨析

〖萧规曹随〗读音:xiāo guī cáo suí

〖萧规曹随〗近义词:刻舟求剑、如法炮制、依样葫芦、率由旧章、一成不变

〖萧规曹随〗反义词:标新立异

〖萧规曹随〗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萧规曹随〗造句

1、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种萧规曹随的态度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的。

2、社会的发展要依靠改革那种萧规曹随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现代社会变化快速主政者若只知萧规曹随必然会处处碰壁难有建树。

4、张经理上任以来虽只萧规曹随但公司人事安定业务反倒蒸蒸日上。

5、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已到了政府不能萧规曹随坐视不理的阶段了。

6、我们对于好的制度当然可以萧规曹随但是不合时宜的就须大幅革新。

7、旧制度再好也须随宜修改你只知道萧规曹随公司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发展的。

8、香港可能需要向其他城市借镜但谨记香港有其独特及优胜之处毋须萧规曹随。反之香港应成为其他城市的先驱或典范。

9、我才上任先不妨萧规曹随等弄清公司情况后再提出改革的计画。

10、我决定今后公司的政策不再萧规曹随而是全盘创新。

〖萧规曹随〗成语典故: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文言文〗: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萧规曹随白话文〗:

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休假(洗沐:古时指官员休假)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指无为而治)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萧规曹随〗成语接龙:

萧规曹随→随圆就方→方以类聚→聚萤映雪→雪花飘飘→飘飘欲仙→仙姿玉貌→貌如其心→心痒难抓→抓破脸子→子夏悬鹑→鹑衣鷇食→食不餬口→口燥唇干→干霄凌云→云树遥隔→隔世之感→感慨万千→千载难逢→逢时遇节→节上生枝→枝词蔓说→说东道西→西方浄国→国色天姿→姿意妄为→为法自弊→弊绝风清→清风高节→节用裕民→民不畏死→死而无悔→悔之无及→及笄年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眼薄皮→皮里春秋→秋月春风→风雨时若→若烹小鲜→鲜衣良马→马鹿异形→形单影双→双管齐下→下学上达→达官显宦→宦海浮沉→沉郁顿挫→挫骨扬灰→灰心丧气→气味相投→投鼠忌器→器宇轩昂→昂昂不动→动不失时→时诎举赢→赢奸卖俏→俏成俏败→败绩失据→据义履方→方枘圜凿→凿坏而遁→遁俗无闷→闷海愁山→山寒水冷→冷面寒铁→铁嘴钢牙→牙白口清→清灰冷火→火烛小心→心不由主→主文谲谏→谏尸谤屠→屠门大嚼→嚼穿龈血→血盆大口→口是心苗→苗而不秀→秀色可餐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5-27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萧规曹随的治道智慧与当代启示》

"萧规曹随"作为中国政治史上的经典范式,其深层价值远超字面意义的"因循守旧"。考《史记·曹相国世家》所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实为黄老之术在汉初的完美实践。曹参之"随",非庸碌无为,乃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学智慧。

从制度沿革观之,汉承秦制而有所损益。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汉书·刑法志》),建立汉家制度骨架。曹参继任时,民生凋敝,亟需休养生息。其"日夜饮醇酒"的表象下,实为"无为而治"的施政艺术。扬雄《解嘲》将"萧规曹随"与张良筹策、陈平奇谋并称,足见汉代士人对此的推崇。

此典故的现代启示有三:其一,制度稳定性与延续性的辩证关系。曹参深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经·大雅》)的治理要义,在政权交替期维持制度惯性。其二,改革与守成的时空维度。汉初"与民休息"的国策,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解。其三,执政者的自我克制。曹参"避正殿,舍盖公"(《史记》),体现道家"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

今人常以"标新立异"反诘"萧规曹随",实未解其中三昧。观张经理"人事安定,业务蒸蒸"之例,恰证制度延续的价值。然香港"毋须萧规曹随"之论,亦揭示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真正的治国之道,当如《周易》所言"变通者,趋时者也",在因循与变革间把握动态平衡。

要之,"萧规曹随"非简单守旧,实为对制度理性的敬畏。在当代治理中,我们既需警惕"刻舟求剑"的僵化,也应避免"朝令夕改"的冒进,而应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中道智慧。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6-3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萧规曹随"的治道智慧与当代启示》

"萧规曹随"典出《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汉相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施政方略。此典故表面看似保守因循,实则蕴含深刻的治国智慧,值得今人重新审视其历史语境与哲学内涵。

从历史维度考察,曹参之"随"实为政治智慧。汉初民生凋敝,萧何所定制度"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汉书·刑法志》),曹参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之理。扬雄《解嘲》将"萧规曹随"与张良画策、陈平出奇并称,可见汉代士人视之为积极的政治遗产。这种"无为而治"恰合黄老思想,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就制度哲学而言,"萧规曹随"体现三重智慧:其一,尊重制度延续性,避免朝令夕改造成的治理成本;其二,把握变革与守成的辩证关系,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因时顺势者,圣人之术也";其三,彰显"不轻易改作"的执政伦理,这种审慎态度在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中仍具参考价值。

然需辨明的是,曹参之"随"绝非机械照搬。观其"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史记》)的人事政策,实为对萧何制度的创造性继承。这种"守其法而变其术"的智慧,与《周易》"变通者,趋时者也"的哲学一脉相承。

当代社会治理中,"萧规曹随"的启示在于:制度创新当建基于对既有传统的深刻理解,改革者需具"知常达变"的智慧。如张经理案例所示,表面上的"萧规"实含对制度精髓的把握。而反例中"标新立异"的失败,往往源于对制度连续性的漠视。

要之,"萧规曹随"非简单的保守主义,而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执两用中"的典范。在变革与守成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或许才是这个古老典故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