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0|回复: 0

[成语典故] 事半功倍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半功倍》相关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事半功倍》涵义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功效大。 事情比别人用时少,却比别人收获多。

《事半功倍》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事半功倍》辨析

《事半功倍》读音:shì bàn gōng bèi

《事半功倍》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一石两鸟

《事半功倍》反义词: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事半功倍》造句

1、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2、不要熬夜太晚,上课45分钟利用好,绝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事情要求方法,才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要让自己成为乐团的指挥,客户成为演奏的乐手,一切由我们来控制。

4、种庄稼要不务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让他节省了不少时间。

6、他工作得法,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在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摸索规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

9、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

10、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的正确动向,你就会事半功倍,而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事半功倍》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事半功倍》成语接龙:

事半功倍→倍道兼行→行侠好义→义浆仁粟→粟红贯朽→朽棘不雕→雕虫篆刻→刻不容松→松乔之寿→寿元无量→量如江海→海水桑田→田连阡陌→陌路相逢→逢场作乐→乐道好古→古琴价高→高明远识→识微知著→著书立说→说来话长→长江天堑→堑山堙谷→谷马砺兵→兵不逼好→好行小惠→惠然之顾→顾名思义→义不容辞→辞不获命→命辞遣意→意气高昂→昂然自若→若即若离→离本趣末→末节细行→行步如飞→飞蛾投火→火光烛天→天理不容→容光焕发→发踪指示→示贬于褒→褒衣危冠→冠冕堂皇→皇天上帝→帝王将相→相知恨晚→晚节不终→终始若一→一无长物→物阜民康→康庄大道→道不掇遗→遗恩余烈→烈火辨日→日陵月替→替天行道→道西说东→东徙西迁→迁延观望→望梅阁老→老而不死→死而无悔→悔之无及→及笄年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成名就→就虚避实→实繁有徒→徒托空言→言必有物→物竞天择→择善而行→行同能偶→偶烛施明→明媒正礼→礼先壹饭→饭蔬饮水

赵耶 发表于 2025-6-18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事半功倍"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事半功倍"作为源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经典成语,其思想内涵远超出普通效率概念的范畴。孟子所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实为儒家"时中"智慧的精妙体现。本文将从义理阐释、实践逻辑与现代转化三个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价值。

从义理层面看,孟子此说建立在其"仁政"思想体系之上。所谓"事半",非指偷工减料,而是强调把握历史时机("惟此时为然")与顺应民心向背。战国时期,百姓苦于战乱,施行仁政的边际效用远胜文王时代,此即"事半功倍"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指出:"时异则事异,善用其时者,用力少而成功多。"这种时势判断能力,正是儒家"知几其神"的智慧结晶。

就实践逻辑而言,"事半功倍"蕴含着方法论的三重境界:其一为"辨势",即孟子对齐国地广人多优势的认知;其二为"乘时",把握"民之悦之"的心理契机;其三为"得法",通过仁政实现治理效能的非线性增长。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延伸此理:"在事上磨炼,尤要识得头脑。"所谓"头脑",正是找准发力点的关键智慧。古代农书《齐民要术》记载的"顺天时,量地利"原则,与孟子的效率观异曲同工。

置于现代语境下,"事半功倍"思想对当代人具有三重启示:首先,在个人发展层面,强调核心能力的精准培养而非盲目努力,如黄宗羲所言"工夫在紧要处";其次,在组织管理中,暗合帕累托效率原则,启示我们要聚焦20%的关键因素;最后,在社会治理方面,呼应"精准施策"的现代治理理念。清儒焦循在《孟子正义》中的注解尤为精当:"因其势而利导之,事不劳而效速。"

当代社会常见"内卷化"困境,恰是"事倍功半"的反例。重温孟子智慧,我们当领悟:真正的效率源于对规律的把握、时机的判断和方法的优化。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与西方"杠杆效应"理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人类追求效能的永恒智慧。学者钱穆曾言:"中国古人论事,最重'时位'二字。"此语可谓道破"事半功倍"的玄机。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7-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事半功倍"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事半功倍"作为源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经典成语,其思想内涵远超出普通效率概念的范畴。孟子所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实为儒家"时中"智慧的生动体现。本文将从义理阐释、实践要诀及现代启示三个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价值。

一、义理本源的哲学阐释
在战国纷争的背景下,孟子与公孙丑论政时提出此说,其核心在于把握"时势"与"方法"的辩证关系。所谓"半古之人",非谓努力减半,而是强调在正确时机("惟此时为然")运用恰当方法(仁政),方能实现功效倍增。这与《周易》"变通者,趣时者也"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儒家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把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指出:"乘势而行,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正是对此的精辟注解。

二、实践运用的三重境界
1. 明时知势:如农谚"不违农时"所示,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王百里兴邦正在于顺应民心向背之势。
2. 得法循理: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论的选择决定成效。孟子强调仁政作为治国之法,实为根本之道。
3. 主客相谐:王阳明言"知行合一",当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契合时,自然呈现"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效果。现代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恰与此古训暗合。

三、现代生活的启示价值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事半功倍"的智慧尤为迫切。其一于教育领域,当效法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其二在职场实践,需领会《孙子兵法》"善战者求之于势"的谋略;其三至个人修养,应践行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善用外物之道。然须警醒者,切不可将"事半功倍"误解为投机取巧,其本质仍是《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规律把握。

结语:
"事半功倍"作为中华效率智慧的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技巧,更在于培养"审时度势"的思维品格。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尤当传承这一思想精髓,使古智今用,让传统智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光彩。诚如程颐所言:"随时变易以从道也",这才是"事半功倍"给予当代人最深刻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未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