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6|回覆: 0

[成語典故] 買櫝還珠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6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買櫝還珠】涵義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

【買櫝還珠】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買櫝還珠】辨析

【買櫝還珠】讀音:mǎi dú huán zhū

【買櫝還珠】近義詞: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負薪

【買櫝還珠】反義詞:去粗取精

【買櫝還珠歇後語】:取捨不當

【買櫝還珠】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買櫝還珠】造句

1、常常覺得化了妝的女人犯了買櫝還珠的錯誤。請看我的眼睛!濃墨勾勒的眼線在說。但柵欄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卻暗淡猶疑。

2、讀一本書必須吸取精華,千萬別干買櫝還珠的蠢事。

3、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不知所貴,謂之買櫝還珠

4、像這類買櫝還珠、捨本逐末的事,他沒有少做。

5、秦子魚因為摳門,買櫝還珠,在寧凡心頭,已成了笑柄。

6、可惜,當初我那沒有眼力的侄子硬是買櫝還珠,把寶貝拱手讓人。

7、學習上我們要有主次之分,千萬不能買櫝還珠

8、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不應該做出買櫝還珠的蠢事。

9、讀經如果不探究其中的義理,只留心章句訓詁,那就像買櫝還珠一樣,讀再多也沒用。

10、學習上我們要有的話矢,不能漫無目的,千萬不能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成語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

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着頭一邊欣賞着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買櫝還珠文言文】: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買櫝還珠白話文】:

楚國有個商人,在鄭國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製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裝飾,用翡翠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裏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吧。

【買櫝還珠】成語接龍:

買櫝還珠→珠歌翠舞→舞文飾智→智均力敵→敵不可縱→縱橫馳騁→騁耆奔欲→欲取姑予→予取予攜→攜雲握雨→雨沐風餐→餐風飲露→露宿風餐→餐風齧雪→雪鬢霜毛→毛骨悚然→然糠自照→照章辦事→事不師古→古調不彈→彈雨槍林→林下風致→致之度外→外感內傷→傷心疾首→首尾相援→援古刺今→今夕何夕→夕寐宵興→興觀群怨→怨天尤人→人之常情→情見乎辭→辭賦風骨→骨軟觔麻→麻木不仁→仁義之師→師心自用→用一當十→十捉九着→着人先鞭→鞭辟近裏→裏出外進→進賢興功→功成弗居→居停主人→人才出眾→眾口一辭→辭多受少→少安毋躁→躁言丑句→句比字櫛→櫛風釃雨→雨沾雲惹→惹災招禍→禍福惟人→人多手雜→雜七雜八→八街九陌→陌路相逢→逢場作樂→樂而不荒→荒唐無稽→稽古振今→今來古往→往返徒勞→勞而無功→功成行滿→滿谷滿坑→坑家敗業→業業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飛鸞→鸞分鳳離→離鄉背土→土穰細流→流年似水→水滴石穿→穿壁引光

【買櫝還珠】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道理、寓意:

鄭人沒有眼光,取捨不當;楚人過度包裝,本末倒置。所以說,我們應分清主次,不能取捨不當,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隨緣 發表於 2025-7-8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買櫝還珠"的深層文化意蘊】

"買櫝還珠"作為【韓非子】中極具哲思的寓言,其價值遠超過普通成語的訓詁層面。從文化符號學視角觀之,"櫝"與"珠"構成一組二元對立的文化意象:櫝者,形而下之器;珠者,形而上之道。楚人精工製作的櫝,實為戰國時期工藝美學發展的見證,其"熏以桂椒,綴以珠玉"的裝飾手法,恰與【楚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審美追求相呼應。

考諸訓詁,"櫝"字從木賣聲,【說文】釋為"匱也",段玉裁注云"所以藏物者"。而"珠"在先秦文獻中常喻指至寶,如【孟子】"寶珠玉者"的表述。這種價值錯位的選擇,本質上是對"文質彬彬"(【論語·雍也】)理想的背離。鄭人取櫝棄珠的行為,恰似【莊子·天地】篇批評的"得魚忘筌",將手段誤作目的。

在當代語境中,此典故更凸顯出三重警示:其一,消費主義盛行之世,包裝文化往往遮蔽本質價值;其二,教育領域若執着辭章訓詁而忽略義理探究,正是"讀經買櫝"之弊;其三,藝術創作中形式壓倒內容的傾向,實為現代版"櫝珠之辨"。王弼注【易】所謂"得意忘象",正道破其中關捩。

故智者當如【文心雕龍】所倡"沿波討源",透過紛繁表象把握本質。若止步於"輯以羽翠"的外在之美,終將如鄭人般與真諦失之交臂。此乃"買櫝還珠"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文化啟示。
陸行 發表於 2025-7-14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買櫝還珠"的深層文化意蘊】

"買櫝還珠"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此寓言雖僅四十一字,卻蘊含深刻的認知哲學與價值判斷。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櫝"字從木賣聲,本義為藏物之函;"珠"字從玉朱聲,特指蚌蛤陰精所化之珍。二字對舉,已暗含器用與本體之辨。

戰國時期,楚人善工藝而鄭人重實用,這則寓言實為兩種文化思維的碰撞。楚人"熏以桂椒,綴以珠玉"的包裝藝術,體現了荊楚文化崇飾尚麗的審美取向;而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的行為,則暴露出價值認知的錯位。韓非藉此諷刺當時"以文害用"的社會風氣,與墨子"食必常飽然後求美"的實用主張形成互文。

此典故在當代仍具警示意義。今人讀書若止步於辭藻章句,不究義理精髓,恰如鄭人之惑;治學若沉迷方法論而忽視問題本質,亦類櫝珠之辨。蘇軾【日喻】云:"道可致而不可求",強調認知需直指本體。朱熹解【大學】"格物致知",特別指出要"即物而窮其理",正是對"買櫝還珠"式認知偏差的匡正。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這則寓言揭示了認知過程中的"注意力陷阱"。當包裝的炫目程度超越內容本身時,認知焦點就會發生偏移。王弼注【老子】"大音希聲"時提出的"得意忘言"說,恰可為此症開出解方。故讀書治學,當如陸九淵所言:"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方不致為表象所迷。

(全文共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