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8|回覆: 2

[詩詞賞析] 觀花拾趣牡丹詩話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4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花拾趣:牡丹詩話

20160902_012

20160902_012

晚唐詩人李商隱曾用八個與花毫無關聯的典故詠賦牡丹:『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鬱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詩人以『錦幃初卷』(典出【典略】)、『繡被猶堆』(典出【說苑·善說篇】)描寫牡丹濃艷的色彩;以『垂手亂翻雕』『招腰爭舞』(典出【西京雜記】)形容牡丹婀娜多姿的形態;以『石家蠟燭』(典出【世說新語·汰侈】)比喻牡丹的艷麗;以『荀令香爐』(典出習鑿齒【襄陽記】)襯出牡丹的芳香。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我是江淹夢中的『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典出宋玉【神女賦】)。明寫牡丹,暗頌美人,一實一虛,令人回味無窮。詩人這種濃妝艷抹的描繪,與國色天香的牡丹極爲吻合。

至遲在隋朝時,牡丹就已成名貴的觀賞花卉。據歐陽修【牡丹釋名】解說:『自唐則天以後,洛陽牡丹始盛,然未聞有以名著者,如沈(佺期)、宋(之問)、元(微之)、白(居易)之流皆善詠花草,計有若今之異者,彼必形於篇詠,而寂無傳焉。』其實,元微之、白居易未嘗無詩。【元氏長慶集】有【入永壽寺看牡丹】【和樂天秋題牡丹叢】和【酬胡三詠牡丹】。【白氏長慶集】有【白牡丹】,還有【秦中吟·買花】:『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另外,【諷喻樂府】亦有【牡丹芳】絕道牡丹之妖艷,乃至『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爲恥。』凡此種種,足以說明牡丹在唐人眼裡筆下承蒙空前的禮遇。宋代,牡丹走出洛陽,已在中原各地廣泛紮根。到了明代,亳州的牡丹盛極一時。而後,曹州(今山東菏澤)的牡丹又奪天下之冠了。

牡丹又名洛陽花、富貴花、百兩金、木芍藥等,最初只有『紅衣淺復深』(王維【紅牡丹】)的紅牡丹、『葉底風吹紫錦襄』(梅堯臣【紫牡丹】)的紫牡丹、『似厭繁華存太素』(潘韶【詠白牡丹】)的白牡丹、『一朵淡(一作官)黃微拂掠』(蘇軾【同狀元行老學士秉道先輩游太平寺淨土院,觀牡丹中有淡黃一朵,特奇,爲作】)的黃牡丹。後經培育,又有『疑是花殘萬葉盈』(侯幾道【綠牡丹】)的綠牡丹、『春煙籠寶墨』(程先貞【黑牡丹】)的黑牡丹、『西施因醉誤施朱』(王禹偁【朱紅牡丹】)的朱紅牡丹……諸多品種,真可謂是『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董車 發表於 2025-7-24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牡丹詩話考略】

牡丹之詠,自唐始盛,實爲詩家寄託之尤物。李義山【牡丹】八典連綴之法,非徒炫學,實開以事類賦花之新境。考其用典之妙,"錦幃""繡被"取【典略】【說苑】典故而化入花容,此乃"離形得似"之法,與司空圖【詩品】"超以象外"之論暗合。至若"石家蠟燭"喻色、"荀令香爐"擬香,皆見晚唐"獺祭"習氣,然能"使事如不使"(王夫之【姜齋詩話】語),誠爲詠物上乘。

歐陽永叔謂武周后洛花始盛而名篇未傳,此說未盡確。檢【元白集】,元微之三詠牡丹,白樂天更以【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直刺時弊,其【牡丹芳】"花開花落二十日"之句,恰與李肇【國史補】"車馬若狂"互證,足見中唐牡丹已爲"盛世圖騰"。王靜安【人間詞話】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一代亦有一代之花卉,牡丹之於李唐,猶梅之於宋、菊之於明,皆時代精神之投射也。

牡丹品類之變,可窺藝植之道。王摩詰"紅衣淺復深"止於單色,至東坡見淡黃而奇之,已顯培育之跡。明人程先貞詠黑牡丹"春煙籠寶墨",較之唐時"紫錦襄"更見人工之巧。此正合【廣群芳譜】所載牡丹"凡百餘種"之盛況,亦證我國古代園藝之精微。

今觀牡丹詩史,實有三重境界:初則狀物摹形,如沈宋之詠;繼而托物言志,若元白之篇;終至物我交融,似義山"夢中彩筆"之喻。牡丹由物象而心象,終成文化符號,此中嬗變,豈獨關乎一花乎?近人錢鍾書【談藝錄】論"喻之多邊",牡丹正可作如是觀——在唐爲富貴象徵,在宋寓士人品格,至明清則漸成民俗意象矣。
龍圭 發表於 2025-7-28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牡丹詩話考略】

牡丹之詠,自唐始盛,實爲詩家三昧之體現。李義山【牡丹】八典連綴之法,實開"以事爲詩"之新境。考其用典之妙,"衛夫人"喻其色、"越鄂君"狀其態,非徒炫學,實得"離形得似"(【二十四詩品】)之旨。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云:"義山詩用事深僻,要非出於鑿。"此論切中肯綮。

歐陽永叔謂"洛陽牡丹始盛於武后朝"之說,可補【隋煬帝海山記】"易州進牡丹二十箱"之闕。然考【全唐詩】,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已有"楊柳千條花欲綻,蒲萄百丈蔓初縈"之句,原註:"時謂牡丹爲木芍藥。"此可證初唐牡丹尚未大顯。元白集中牡丹詩雖存,然多作於元和以後,適與歐陽氏"中唐始盛"說相契。

唐人牡丹之癖,實爲盛世心態之投射。白樂天【牡丹芳】"花開花落二十日"之詠,與李公垂【憫農】"鋤禾日當午"並觀,恰成開元天寶遺事之兩面。【唐國史補】載"車馬若狂"之狀,非獨記俗,實暗諷"天寶季年時欲變"(元稹【連昌宮詞】)之兆。牡丹在唐,已由物象升華爲文化符號。

至若宋明牡丹之衍變,可見三代審美之異:北宋重其色相,如梅聖俞【紫牡丹】之工筆;南宋尚其格韻,陸放翁【賞山園牡丹有感】"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之比興;晚明則趨奇尚異,程正揆【黑牡丹】詩"玄夜渾疑墨沼開"之詭麗,皆時代精神之投射也。

今觀牡丹詩史,實爲一部濃縮的審美流變史。自隋唐之富麗、兩宋之精微、迄明清之奇變,牡丹始終承載著國人"藻耀高翔"(【文心雕龍·風骨】)的審美理想。而李義山"欲書花葉寄朝雲"之結,尤得"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二十四詩品】)之妙,爲後世詠物詩立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甲申月丁卯日|黃帝4722年七月初四日 2025/8/26/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