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0|回覆: 2

[成語典故] 焚書坑儒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9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焚書坑儒】相關人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首位皇帝。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焚書坑儒】涵義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焚書坑儒】出處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焚書坑儒】辨析

【焚書坑儒】讀音:fén shū kēng rú

【焚書坑儒】近義詞:焚典坑儒

【焚書坑儒】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焚書坑儒】造句

1.賣國政府焚書坑儒,大肆殺害愛國青年。

2.歷史已經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評論。

3.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異?

4.秦始皇時期,嬴政實施暴政,焚書坑儒,毀壞了大量文學典籍。

5.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斯文掃地,可說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6.孔聖,老莊故去之後,一代魔君秦始皇為求大一統,聽從妖人李斯慫恿,偷修魔道,妄圖焚書坑儒,毀百家之言,永享皇圖霸業。

7.全書以神州大地為背景,講述造物者盤古女媧的艱難回歸,講述開天闢地,生命的來之不易,揭示了天圓地方非無稽,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許多的秘密。

8.龐大的歷史背景,涉及封神之戰七國爭霸焚書坑儒楚漢相爭三國西遊等劇情,劇情通暢,貫穿古今。

9.降及贏秦,焚書坑儒以愚黔首,直欲錮天下之耳目,縛天下之手足,惟所欲為。

10.華夏泱泱大國,悠悠歲月,自始皇之後瞬眼間千年即過!當年始皇暴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焚書坑儒,大建長城,豪蓋阿房宮,密修驪山陵園,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

【焚書坑儒】成語典故: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打敗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宴會上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連連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

可是這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裏十分難過。便急忙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那個制度本來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裏很是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已經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于越的謬論,並建議;史官所藏的書籍,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於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其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歷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裏去燒掉。

秦始皇下令焚書,使得許多讀書人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他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裏享受着高官厚祿的博士,也在暗地裏議論。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有的還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狠狠懲治他們。於是下令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也不詳細審問,查證核實,就叫人在咸陽城外挖了個大坑,把他們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一思想,壓制那些反對中央集權制的思想和言論,但他的做法太過分了,太殘暴了。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秦始皇是一個完成偉大統一事業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的皇帝。

【焚書坑儒】成語接龍:

焚書坑儒→儒雅風流→流口常談→談笑自若→若涉淵水→水流花謝→謝庭蘭玉→玉石俱焚→焚舟破釜→釜中生塵→塵羹塗飯→飯囊酒瓮→瓮天蠡海→海水群飛→飛米轉芻→芻蕘之言→言從計行→行將就木→木已成舟→舟中敵國→國而忘家→家家戶戶→戶樞不螻→螻蟻貪生→生花之筆→筆耕硯田→田翁野老→老醫少卜→卜晝卜夜→夜深人靜→靜影沉璧→璧坐璣馳→馳名中外→外巧內嫉→嫉賢傲士→士飽馬騰→騰聲飛實→實心實意→意氣自若→若隱若顯→顯微闡幽→幽期密約→約法三章→章父薦屨→屨及劍及→及溺呼船→船堅炮利→利喙贍辭→辭多受少→少小無猜→猜枚行令→令人起敬→敬業樂群→群蟻潰堤→堤潰蟻孔→孔情周思→思睿觀通→通宵達旦→旦夕之危→危言危行→行屍走肉→肉飛眉舞→舞筆弄文→文章憎命→命在旦夕→夕惕若厲→厲世磨鈍→鈍學累功→功名富貴→貴壯賤老→老當益壯→壯氣凌雲→雲合霧集→集思廣議→議論風發→發怒衝冠→冠履倒置→置水之情→情孚意合→合浦珠還

【焚書坑儒】的影響

1.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

2.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

3.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於創新和發展,對後世造成惡劣的影響。

【焚書坑儒】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文化應該有限制的自由發展!鼓勵文化多元化,但應適當引導和避除糟粕。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5-12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焚書坑儒:權力焦慮與文化專制主義的肇始

焚書坑儒事件絕非簡單的歷史插曲,而是中國專制皇權與文化控制首次系統性結合的標誌性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這場文化浩劫,表面上是因博士淳于越與丞相李斯關於封建制與郡縣制的爭論所引發,實則暴露了新生帝國政權對思想多元性的深度恐懼。

細究史料可見,所謂"焚書"有着明確的選擇性。【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焚燒之列,而重點針對的是可能動搖統治合法性的歷史記載(諸侯史記)與政治哲學(百家語)。這種精準的文化清除,顯示出秦政權對意識形態控制的精心設計。

"坑儒"一事則更具象徵意義。被坑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並非全是儒生,還包括方士等各類知識分子。這種行為本質上是通過肉體消滅製造恐怖效應,使士人階層屈服於皇權之下。值得注意的是,秦朝設有七十員博士官,說明其反對的不是儒學本身,而是不受控制的思想傳播。這種矛盾態度恰恰揭示了專制政權對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態:既要利用其治國才能,又恐懼其思想獨立性。

從長時段歷史觀察,焚書坑儒開創了中國皇權干預學術的危險先例。漢代雖尊儒術,但武帝時的"罷黜百家"與秦政實質上異曲同工;明清文字獄更是將這種控制發展到極致。這種文化專制主義傳統,造成了中國思想史上周期性的創造力萎縮。

當代重評這一事件,應當超越簡單的暴政批判,而認識到其本質是權力對多元思想的系統性排斥。在建設現代文明的過程中,秦始皇的文化政策恰成反面教材——真正的國家強大,從來都需要思想市場的繁榮與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焚書坑儒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教訓,或許正在於此。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15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焚書坑儒"的歷史語境與文化反思】

一、史實考辨
"焚書坑儒"作為秦政標誌性事件,首見於西漢孔安國【〖尚書〗序】,然其記載實為漢儒建構的歷史敘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1. 焚書令(前213年)針對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特許博士官署保留典籍,醫卜農書不焚,本質為思想統制而非全面滅文;
2. 坑儒案(前212年)實為處置方士盧生等欺詐案牽連者四百餘人,東漢王充【論衡】明言"坑術士",至【漢書】方衍為"坑儒"之說。

二、政治邏輯探微
始皇此舉蘊含三重動機:
制度層面:終結"道術為天下裂"的百家爭鳴,構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帝國意識形態;
技術層面:通過文書行政實現"書同文"政策,消除六國文化記憶;
權力層面:鎮壓"是古非今"的輿論挑戰,確立皇權絕對權威。

三、文化史再審視
1. 話語建構:漢代儒生將離散事件整合為系統性文化災難,服務於"過秦"敘事;
2. 實際影響:秦宮藏書毀於項羽焚咸陽,漢代伏生等口授經文證明典籍未絕;
3. 悖論性遺產:極端手段反促成漢代"藏書壁中"的文獻保護意識,【說文解字】載"秦燒滅經書,古文由此絕",實為誇大之辭。

四、現代性啟示
1. 文化治理困境:思想統一與學術自由的張力在帝制時代已現端倪;
2. 歷史記憶重構:該事件成為後世"文字獄"的原始隱喻,顧炎武【日知錄】斥為"任刑之過";
3. 文明延續邏輯:秦始皇石刻強調"匡飭異俗",卻暴露暴力手段難以真正消滅文化多樣性。

結語
"焚書坑儒"應置於戰國-秦漢制度轉型中理解,其殘酷性毋庸置疑,但需警惕將複雜歷史簡化為道德批判。錢穆曾言:"秦政之失,不在法之不行,而在專恃法以為治。"此事件警示後人:文化認同的建立,終究不能依靠行政暴力達成。今人回望,當超越"暴政/統一"的二元敘事,在文明演進的長程中審視制度與文化的關係。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