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1|回覆: 1

[成語典故] 一衣帶水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4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衣帶水】相關人物

隋文帝(541年 -604年),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

【一衣帶水】涵義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一衣帶水】出處

【南史·陳後主紀】:“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一衣帶水】辨析

【一衣帶水】讀音:yī yī dài shuǐ

【一衣帶水】反義詞:天各一方

【一衣帶水】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一衣帶水】造句

1、香港這個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

2、台灣同祖國大陸一衣帶水

3、新店溪僅一衣帶水,兩岸人家,雞犬相聞。

4、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

5、我們是一衣帶水的鄰邦。

6、隔着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自古以來經濟交流就十分頻繁。

7、相隔一衣帶水的海峽兩岸,一旦兵戎相見,必然兩敗俱傷。

8、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

9、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

10、這條小河,一衣帶水,流水潺潺。

【一衣帶水】成語典故: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於統一中國,在北方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增。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雖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卻依恃長江天險,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僕射高熲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熲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穫季節,揚言出兵,他們一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了準備,我們便不再出兵。

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了,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採取了高熲的計策,經過七年的準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熲說:“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樣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為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後主,滅掉了陳朝。

【一衣帶水】成語接龍:

一衣帶水→水到魚行→行不勝衣→衣狐坐熊→熊羆入夢→夢見周公→公而忘私→私心自用→用寒遠寒→寒心消志→志盈心滿→滿山遍野→野鶴孤雲→雲期雨信→信及豚魚→魚龍混雜→雜亂無章→章台楊柳→柳暖花春→春冰虎尾→尾大不掉→掉臂不顧→顧名思義→義憤填膺→膺籙受圖→圖財害命→命辭遣意→意料之外→外方內圓→圓孔方木→木落歸本→本末倒置→置之度外→外巧內嫉→嫉賢妒能→能牙利齒→齒牙餘惠→惠然之顧→顧影弄姿→姿意妄為→為法自弊→弊車羸馬→馬上功成→成敗興廢→廢然而反→反經合義→義正辭約→約法三章→章父薦屨→屨賤踴貴→貴而賤目→目無全牛→牛聽彈琴→琴瑟失調→調朱傅粉→粉妝玉砌→砌紅堆綠→綠酒紅燈→燈火萬家→家學淵源→源源而來→來之不易→易轍改弦→弦無虛發→發揚蹈厲→厲精為治→治國安邦→邦家之光→光宗耀祖→祖龍之虐→虐老獸心→心勞意攘→攘外安內→內峻外和→和光同塵→塵羹塗飯→飯囊酒瓮→瓮裏酰雞→雞鳴戒旦→旦夕之間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3-30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釋讀】"一衣帶水"考析

"一衣帶水"典出【南史·陳後主紀】,乃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八年(588年)伐陳詔書之語:"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此語以衣帶喻長江之狹,明示地理阻隔不礙統一之志,盡顯雄主氣度。

稽考其義,"一衣帶水"既具地理實指,更含政治隱喻。隋軍自廣陵渡江,江面雖闊不過數裏,然自東晉以來,此"衣帶水"竟成南北割據三百載之天塹。文帝以"衣帶"輕描天險,實為瓦解陳朝軍民心理防線之攻心術。此舉暗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要義,堪稱古代軍事心理戰典範。

此成語經千年演化,漸成文化意象。自唐宋使臣往來東海,至明清海疆觀念形成,"一衣帶水"已超越江河水道之限,喻指中日等隔海相望之邦。王維"海東青嶂白雲浮"狀新羅之近,朱舜水東渡傳儒,皆為此語註腳。然需辨明,其雖言地理之近,更重文明交融之義,此乃與"天各一方"本質之別。

今人用此語,當循三要:一重歷史縱深,知其源自華夏統一大業;二明空間維度,善喻兩岸、鄰邦之近;三守文化本義,彰文明互鑒之旨。如言台海關係,既可狀地理之近,更當寄血脈之親,方得古語精髓。

此四字承千載智慧,融地理、政治、文化於一體,實為中華語庫之瑰寶。今人用之,當如太史公所謂"通古今之變",方能傳其神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