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3|回復: 0

[成语典故] 先礼后兵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礼后兵〗相关人物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先礼后兵〗涵义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先礼后兵〗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先礼后兵〗辨析

〖先礼后兵〗读音:xiān lǐ hòu bīng

〖先礼后兵〗近义词:先声夺人

〖先礼后兵〗反义词:不宣而战

〖先礼后兵歇后语〗:图里藏匕首

〖先礼后兵〗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先礼后兵〗造句

1、中国人是喜欢先礼后兵的,并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一种君视臣下的气势。

2、你服不服?别怪我不给你机会,劳资向来是先礼后兵,最后暴戾恣睢。

3、看到黑鹰死了,黑豹心中暗笑,平时黑鹰就是个伪君子,还想先礼后兵简直可笑,只有他才适合掌管黑鹰铁骑。

4、上官老弟先礼后兵,向吴天星一再晓以大义,言明用过之后一定奉还。

5、我这招叫先礼后兵,在说话的同时我已经掂了掂手上的镇鬼铜玺,等到出其不备,我就狠狠的拍上去。

6、走吧,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咱们去迎迎吴县令,今儿个咱们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这叫先礼后兵,对不对?

7、假如客户是无缘无故藉词拖赖付款的话,业务人员也不要生气,设法先将怒火压下,然后,采取“先礼后兵”。

8、呵呵,既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们只好先礼后兵了。

9、暴君和恐怖分子在袭击我们的国家之前,是不会先礼后兵的。

10、我军的原则是先礼后兵,向敌军展开攻击。

〖先礼后兵〗成语典故:

曹操成气候之后,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曹嵩路过陶谦那里的时候,陶谦招待了他,并且派张颌带军护送。护送的当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庙,张颌及其军士睡在外面保护,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抢夺曹家辎重之心,结果曹嵩被杀。

曹操以陶谦纵容手下杀害父亲,想报杀父之仇,起兵讨伐。陶谦势力小,求助于孔融,结果孔融救他没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城,求助刘备相救。刘备于是去找公孙瓒借了3000兵,来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讨伐刘备。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了这么句话: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先礼后兵〗成语接龙:

先礼后兵→兵微将寡→寡信轻诺→诺诺连声→声价百倍→倍道兼进→进贤退奸→奸掳烧杀→杀鸡骇猴→猴年马月→月下老儿→儿女子语→语出月胁→胁肩低首→首身分离→离鸾别鹄→鹄面鸠形→形迹可疑→疑行无成→成羣集党→党邪丑正→正经八本→本支百世→世风日下→下马冯妇→妇人孺子→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相毕露→露才扬己→己溺己饥→饥寒交至→至死不二→二三其意→意气相得→得薄能鲜→鲜衣怒马→马齿徒增→增砖添瓦→瓦解星散→散马休牛→牛骥共牢→牢不可破→破涕为笑→笑语指麾→麾之即去→去邪归正→正名定分→分金掰两→两小无猜→猜拳行令→令人起敬→敬贤爱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铛有耳→耳红面赤→赤胆忠肝→肝胆披沥→沥胆堕肝→肝髓流野→野鹤孤云→云收雨散→散阵投巢→巢焚原燎→燎发摧枯→枯枿朽株→株连蔓引→引律比附→附影附声→声振林木→木已成舟→舟中敌国→国之干城→城门鱼殃→殃及池鱼→鱼生空釜→釜底抽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

 
dunbar 發表於 2025-7-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礼后兵"的治国韬略与历史实践》

"先礼后兵"作为中国传统战略智慧的精髓,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左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的治国理念。本文将从经史维度剖析这一策略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实践。

一、礼兵之序的哲学基础
《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此"礼"实为华夏文明处理人际、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论述,正是"先礼"思想的经典表述。而《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的战争观,则为"后兵"提供了伦理依据。这种刚柔相济的思维模式,深刻体现了《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哲学。

二、三国语境下的战略实践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描写的刘备救援孔融情节,生动展现了理想化的"先礼后兵"模式。考诸《三国志·先主传》,建安元年(196年)刘备确有救援孔融之举,然史笔简略,小说家言的艺术加工恰凸显了时人对这一策略的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郭嘉为曹操设计的"十胜十败论"(见《三国志·郭嘉传》裴注),虽未直言此语,但其"度胜""谋胜"等说,实为"先礼后兵"的谋略化表达。

三、历史变奏与文化反思
曹操报父仇而征徐州之事,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与演义颇有出入。考《后汉书·陶谦传》,曹嵩之死实因部将贪财,非陶谦本意。这种历史与文学的张力,恰恰揭示了"先礼后兵"在现实政治中的实践困境——当"礼"的诚意遭遇现实利益冲突时,"兵"的残酷便难以避免。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对此有深刻检讨:"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必先明其罪而声其讨。"

四、当代价值重估
在全球化语境下,"先礼后兵"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
1. 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文明品格
2. 构建了危机管理的理性程序
3. 保留了必要时的反制空间
观诸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最后通牒"制度,与这一古老智慧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先礼后兵"非简单策略排序,实为中华文明"仁本主义"战争观的集中体现。从《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到王阳明"剿抚并用",这一思想始终是中国战略文化的重要基因。当代治国理政,仍当鉴此古训,在坚守道义底线与维护核心利益间寻求平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