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0|回覆: 2

[成語典故] 二豎爲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8-28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二豎爲災】相關人物

晉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據,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國晉國的一位君主。

【二豎爲災】涵義

豎:小子;二豎:指病魔。比喻疾病纏身

【二豎爲災】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二豎爲災】辨析

【二豎爲災】讀音:èr shù wéi zāi

【二豎爲災】近義詞:二豎爲虐

【二豎爲災】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二豎爲災】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夢見體內有兩個小孩,一個說名醫來了快逃吧,一個則說躲到膏肓之間。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爲其治病,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鄧姻 發表於 2025-6-9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二豎爲災"的病理隱喻與先秦醫學認知】

"二豎爲災"典出【左傳·成公十年】,此典故不僅凝練了先秦時期對疾病的具象化認知,更折射出古代醫學思想中"形神相即"的哲學觀。考其源流,當置於春秋時期巫醫並行的文化語境中解讀。

按【左傳】所載,晉景公夢疾化爲二豎子對話,此夢境建構實具深刻病理象徵意義。"豎子"意象的選擇,暗合【周禮·天官】"疾醫掌萬民之疾病"中"四時癘疾"的分類傳統。鄭玄注謂"癘疾,氣不和之疾",而二豎居膏肓之間的空間定位,恰對應【黃帝內經】"膏肓之間,原氣之所系"的經絡理論。醫緩診斷所言"攻之不可,達之不及",正揭示先秦醫家對疾病傳變規律的認知——當邪氣深入特定生理空間,便形成藥石難及的病理態勢。

此典故的深層價值在於其雙重視角:既保留巫祝文化中疾病人格化的原始思維(【山海經】載"疫鬼"之說可相印證),又體現新興醫學理論對疾病機制的理性探索。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特別指出"膏心下爲膏,肓爲鬲上",這種解剖定位的精確性,反映戰國醫家已突破單純鬼神致病論,向實體病理觀演進。值得注意的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強調"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與二豎"懼傷我"的逃遁心理形成互文,共同構建了早期中醫"正邪相爭"的病理模型。

在語用層面,"二豎"較之"二鬼"的表述更具文化張力。"豎"字在先秦既指童僕(【儀禮·士冠禮】鄭注),又含卑賤之意(【說文】:"豎,堅立也"),這種貶義修辭暗示疾病作爲"不速之客"的入侵性質。後世醫籍如【千金要方】常以"驅豎"喻治療,正是此意象的延續。而"膏肓"一詞經由此典,逐漸演變爲表達病勢深重的固定語碼,王叔和【脈經】所謂"病入膏肓,司命所屬",即承此義。

此成語的現代啟示在於:其一,印證了早期中醫"形神一體"的整體觀,疾病被理解爲具有自主性的生命體;其二,揭示了中國醫學話語中"空間病理學"的思維特色,即重視疾病在人體內的區位特徵。錢超塵先生【中醫古籍訓詁研究】指出,這類典故"實爲醫學概念的詩性表達",恰是傳統醫學人文特質的生動體現。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6-21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二豎爲災"的病理隱喻與文化意蘊】

"二豎爲災"典出【左傳·成公十年】,此四字雖簡,卻蘊含深厚的醫學認知與文化智慧。考其本義,"豎"者,童子也;"二豎"即喻病邪之擬人化表現。此典故以具象化的敘事,展現了先秦時期對疾病機制的獨特理解。

從醫學史角度觀之,此典反映了春秋時期的解剖認知。"膏肓"之說,實指心尖脂肪曰膏,心臟與膈膜間曰肓。醫緩所言"攻之不可,達之不及",正合【素問】"病入膏肓,針藥所不及"之論。這種將人體劃分爲特定功能區域的觀念,已具早期解剖學雛形。值得注意的是,以"豎子"擬病邪,暗合【黃帝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病理觀,將抽象的病邪具象爲可感知的存在。

在文化隱喻層面,此典開創了疾病人格化的書寫傳統。後世文學如【聊齋志異】中的病魔形象,皆可溯源於此。更值得玩味的是,晉景公"夢疾"的記載,實爲早期疾病心理學的生動案例,暗示了身心交互影響的醫學認知,這與【周禮】"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的診斷學一脈相承。

此成語的語法結構亦具典型性。"二豎"爲主語,"爲災"爲謂語,構成主謂短語,這種簡潔的表達方式成爲後世醫學成語的範本,如"病入膏肓"、"沉疴難起"等皆效其法。在語義演變中,該詞逐漸從特指重症擴展至泛指疾病困擾,這種詞義泛化現象正是漢語詞彙發展的常態。

今人使用此典,當知其不僅形容病勢沉重,更承載著先民對生命的敬畏與對醫學的探索。在當代醫學昌明的背景下,重溫這則典故,既可領略古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亦能反思現代醫療中的人文關懷。所謂"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此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