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6|回覆: 2

[詩詞賞析]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王維【青溪】賞析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8-16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但全詩除最後兩句外,每聯都對仗,又參用了五言排律的作法。因此它既有排律的整飭,又有古體的質樸,兼得二體之善。

題曰【青溪】,起二句乾淨利落,直奔主題。『言』是發語詞,無實義。『黃花川』,在今陝西鳳縣。『青溪』,黃花川的支流。稱『每逐』,可見詩人不止一次來此遊覽,對這裡很熟悉。

次二句總敘青溪的地理特點。鳳縣地處秦嶺山區,故溪水有其明顯的地域特徵。它隨著山勢千回萬轉,貌似很長,這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可是真走一遍(『趣』,同『趨』),路途還不到100里,其實並不太遠。於是讀者剛繃緊的情緒頓時又輕鬆下來。一張一弛,扣人心弦,詩趣便出來了。

以下四句分鏡頭展示青溪各段的美麗風光。它流過亂疊的石灘,發出歡快的喧鬧聲;流過幽深的松林,又一變而爲肅穆沉靜。它有的溪段水波蕩漾,菱、荇之類水草也隨波蕩漾;有的溪段水面澄澈,岸邊的蘆葦便倒映在澄澈的水裡。五六二句,一『喧』一『寂』;七八二句,一『動』一『靜』。兩兩相形,娛人耳目,詩味便出來了。

至此,『青溪』已經寫完,最後四句轉而抒發自己游溪的感想。『素』,潔白。『澹』,恬淡。我的心已然純潔閒曠,恰似此川此溪之恬靜淡泊。請允許我留下,垂釣於磐石之上,就這樣過一輩子吧。據陳鐵民先生【王維集校注】考證,詩人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以前閒居長安的數年內,曾游蜀地;此詩即自陝赴蜀途中所作。當時詩人三十餘歲,仕途失意,因此,他才會萌生離開污濁官場,到此清淨山水間來隱居的念頭。但這不是一般讀者所關注的重點,使我們陶醉的還是他用神奇的詩筆『畫』出的祖國大好河山。當然,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宗教信仰與審美觀念,其詩筆下的山水多平和、淡遠、蕭散,一如他的山水畫,雖無激情四射的感染力,卻能撫慰人們的焦慮與躁動,使人們的心性趨於舒緩、寧靜。

天『子』 發表於 2025-6-14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溪】詩境與王維禪玄美學體系的構建

王維【青溪】一詩,實爲盛唐山水詩"以畫入詩"的典範。全詩以五古爲體而兼律法,這種"破體爲文"的創作實踐,恰是王維融通詩畫藝術的自覺嘗試。詩中"隨山將萬轉"的構圖意識,與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美學理念一脈相承。

一、空間敘事中的視聽交響
詩人以"逐溪"爲敘事線索,構建起多維感知空間。"聲喧亂石"與"色靜深松"形成聲畫對位,暗合【禮記·樂記】"聲相應,故生變"的辯證思維。而"漾漾""澄澄"的疊詞運用,既模擬水波光影的視覺韻律,又通過【詩經】傳統的復沓手法,強化了物象的質感。這種通感修辭,實爲謝赫"六法"中"應物象形"的詩性轉化。

二、澹泊美學的三重境界
末四句的抒情轉向,彰顯王維獨特的生命哲學:
1. 物理之境:"清川澹如此"化用【莊子·刻意】"澹然無極"的命題,將溪水物性提升至哲學維度
2. 心理之境:"素已閒"暗合嵇康【養生論】"清虛靜泰"的修養論,體現詩人對"心齋"境界的追求
3. 宗教之境:"垂釣將已矣"用嚴子陵典故,卻超越隱逸敘事而達【維摩詰經】"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禪悟層次

三、詩畫同源的筆墨技法
詩中"亂石—深松""菱荇—葭葦"的意象組合,恰似水墨畫的皴擦點染。王維開創的"破墨"技法,在文學層面表現爲:
墨色對比:"喧"與"靜"的音響構圖
留白藝術:"無百里"的虛筆暗示
散點透視:"萬轉"溪流的游觀視角

此詩作於王維經歷"黃獅子案"貶謫後,其澹泊絕非簡單的避世情緒,而是融合了玄學"貴無"思想與禪宗"即色是空"的審美超越。清人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評王維"字字入禪",正由此種將物理觀察升華爲哲學觀照的獨特能力。當代讀者品鑑此詩,當於溪聲山色外,更味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東方美學神韻。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3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溪】詩境與王維禪玄美學體系的構建

王維【青溪】一詩,實爲其"詩中有畫"藝術理念的典範呈現,更暗合盛唐山水詩"以禪入詩"的美學轉向。全詩以空間敘事爲經,以心境遞進爲緯,構建出多維度的審美空間。

一、地理敘事中的張力美學
首聯"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以【詩經】"言告師氏"的古典句式起興,"每逐"二字暗藏時間累積的縱深感。頷聯"隨山將萬轉"運用【周易】"艮爲山"的意象哲學,山勢的曲折與溪水的柔韌形成剛柔相濟的宇宙圖式。"趣途無百里"的時空反差,實爲莊子"小大之辯"的詩化表達,這種物理距離與心理體驗的悖論,正是王維化解世俗執念的禪機所在。

二、視聽通感的繪畫性修辭
"聲喧亂石中"暗合謝靈運"岩下雲方合"的聲響美學,而"色靜深松里"則化用陶淵明"青松冠岩列"的視覺意境。五六句的"喧—靜"對照,非簡單反對,實爲【禮記·樂記】"動靜相生"哲學觀的具象化。七八句"漾漾""澄澄"疊字的運用,既見【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的比興傳統,又暗含佛教"水月鏡花"的觀照方式,水面物象的虛實變幻,恰是王維"色空不二"宗教體驗的藝術外化。

三、心物冥合的玄學境界
"我心素已閒"之"素",可追溯【老子】"見素抱樸"的哲學本原,而"清川澹如此"的"澹"字,則承襲【莊子】"澹然無極"的修養境界。末句"垂釣將已矣"用嚴子陵富春江釣台的典故,但已剝離東漢隱士的政治隱喻,轉化爲純粹的生命存在方式。這種將仕隱矛盾升華爲審美體驗的智慧,正是王維超越六朝隱逸詩的精神標誌。

四、體式創新的詩學意義
該詩五古中雜排律的 hybrid 體式,實爲對初唐"綺錯婉媚"詩風的革新。四組工對中,"亂石—深松"的質地對比,"菱荇—葭葦"的生態並置,皆突破上官儀"六對""八對"的形式桎梏,在格律框架中注入山水的氣韻流動。這種"以律入古"的創作實踐,直接啟迪了杜甫【秋興】等七律組詩的章法創新。

王維此詩的價值,不僅在於創造"清川澹如此"的經典意象,更在於構建了"物境—禪境—藝境"的三重審美體系。詩中青溪的物理屬性(隨山萬轉)、美學屬性(聲喧色靜)與哲學屬性(澹泊明志)的逐層升華,標誌著盛唐山水詩從模山范水到心性證悟的深刻轉型。這種將道家自然觀、佛教認識論與儒家比德傳統熔於一爐的藝術創造,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意境說"成熟的重要標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