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1|回复: 0

[家庭教育心得] 为文学保留最青春亮丽的基因记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颁奖典礼 ...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8-1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文学保留最青春亮丽的基因——记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颁奖典礼

青春驿动,创意无疆。8月1日,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青少年,在未名湖边尽展文学创意才华。大赛最终评选出中文一等奖25名、二等奖95名、三等奖180名;英文一等奖21名、二等奖103名、三等奖176名。

颁奖典礼在《永远的校园》的诵读声中开启。《永远的校园》作者——大赛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高度评价了大赛作品的质量,指出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有一份纯粹的文学信念是弥足珍贵的,并再次强调:“文学的希望,在未来,在青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谈到当今青春文学写作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高度商业化的倾向,二是新“八股文”的倾向。而此次创意写作大赛突出发自内心的写作,鼓励问题和立意的自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以上两种不良写作倾向的纠偏,孩子们只有从真实的心灵出发,自由书写自我,才可以让青春文学回到应有的起点。

大赛评委代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文学院谢有顺教授对本届大赛的作品整体进行了述评。他强调今天在写作中提倡创新创意,是要关心学生有什么样的个人创见,一定要引导选手在思想上敞开无限可能性的同时,要把创意落到实处,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点燃创意的火种。

来自云南个旧的谢馨瑶是本次大赛英文组第一名的获奖者。她的获奖作品是《The key to the unknown》,创意来自于电影《美国队长3》中小蜘蛛侠的台词。虽然来自边疆地区,但谢馨瑶认为不论身处何方,阅读思考都能让人眼观四方,认识世界。“在写作中发现自我,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谢馨瑶说。

对此,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大赛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教授表示,当青少年发自内心的写作凝聚成一种纯粹的力量,只要对他们加以得当的引导,就会为我们时代的文学保留最青春亮丽的基因。

“写作要求一个人具备优秀的语文表达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明、文化理解的程度,也可以衡量创造的潜力到底能达到多大。写作不仅仅体现了写作者基础知识的宽度和长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理解社会的能力,而创意写作则是在认知、理解社会的基础上融合进自己感受人生、想象未来、编织梦想的能力,完全体现了人生未来达到的厚度和深度。”曹文轩说,这就是一直提倡“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的内在含义。(金炫美)

万叫 发表于 2025-7-3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青春书写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使命》

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的举办,实为当代文教领域一大盛事。笔者观其要旨,乃在培育文学新苗,存续文化基因,此举深契"蒙以养正"之古训。谢冕先生"文学希望在青年"之论,李敬泽先生针砭时弊之谈,曹文轩教授"语文能力即文明尺度"之说,皆切中当代文学教育之肯綮。

考诸传统,青春书写本具"诗言志"之特质。《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青少年未经世故沾染,其文思往往直抒胸臆,最得"修辞立其诚"之旨。今观大赛获奖作品,如谢馨瑶《The key to the unknown》取材影视而另辟蹊径,正是"师古而不泥古"的现代演绎。这种从流行文化中汲取养分而能升华的创作路径,暗合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的为文之道。

然当今青春写作确有隐忧。商业化写作易堕入"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窠臼,应试化写作则难免"代圣人立言"的桎梏。李敬泽所言之"新八股",实为科举流毒在现代教育中的异化呈现。谢有顺教授强调"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创意火种",正是对《文心雕龙》"为情而造文"传统的当代呼应。笔者以为,真正的创意写作当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尊重文学规律的前提下释放个性。

曹文轩教授关于语文能力的论述尤具深意。中国传统素重"文以载道",而写作能力实为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王充《论衡》云:"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青少年通过写作训练,不仅习得表情达意之技,更是接续文明薪火之道。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英文双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恰似古今文脉的跨时空对话,使年轻一代既能"为往圣继绝学",又可"睁眼看世界"。

此次大赛以"创意"为核心理念,深得文艺创作三昧。陆机《文赋》有言:"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真正的文学创新,从来都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那些获奖作品所展现的想象力与批判思维,正是对"温故而知新"这一古老智慧的生动诠释。

笔者深信,当青少年以赤子之心观照世界,以创新思维熔铸文字,便是为中华文化基因库注入最富活力的新鲜血液。这种青春书写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学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期待此类赛事能持续举办,使"郁郁乎文哉"的盛况在新时代得以重现。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7-1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青春书写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使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之盛况,恰为孟郊此语作当代注脚。当千名学子齐聚燕园,以文墨挥洒性灵之际,吾辈所见非仅赛事盛况,实乃中华文脉薪传之重要文化现象。本文拟从三重维度解析其深层意义。

一、祛魅与返魅:对抗文学异化的双重路径
李敬泽先生所指商业化与新八股之弊,实为文学本质的异化。前者使文学沦为商品,后者令创作困于窠臼。《文心雕龙》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之赛事以"发自内心"为圭臬,暗合王阳明"心外无物"之旨。谢馨瑶同学自边疆而观天下,恰证明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创作真谛。此种返魅实践,正是对机械复制时代文学危机的破局。

二、创意的双重根系:经验土壤与思想苍穹
谢有顺教授强调生活经验与思想敞开之平衡,深得《礼记》"格物致知"精髓。考察获奖作品,如英文组魁首以漫威电影为灵感,正体现孔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教学智慧。创意写作当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需扎根生活沃土,又要畅游想象苍穹。此中辩证,实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之关键。

三、青春书写的文明维度:从"小我"到"大我"
曹文轩教授所言写作能力与文明理解之关联,直指《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当青少年通过写作建构认知框架,实则在参与文明传承的宏大叙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精神,今日正可转化为青少年认知世界的现代视角。这种由个人情志升华为文化自觉的过程,恰是钱穆先生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培育沃土。

结语:
赛事落幕,文思长存。在算法推荐大行其道的时代,青少年以手写心的坚持,恰似传统文化中"修辞立其诚"的当代回响。吾辈当记取谢冕先生箴言,视青春写作为文化基因库,在守护纯粹文学信念的同时,更要引导后学将个人才情融入文明长河。如此,方能使"青春亮丽的基因"真正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活水源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午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