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9|回復: 1

[國學觀點] 徐澄宇纠谬章太炎引『内讧』 求真甚于『尊师』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7-1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徐澄宇纠谬章太炎引『内讧』 求真甚于『尊师』

徐澄宇纠谬章太炎引『内讧』 求真甚于『尊师』

1935年4月13日,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堵在家门口,破口大骂起来,令人诧异不已。对骂的两位,黄侃(18861935,字季刚)与林损(18911940,字公铎),原本都是章太炎(18691936)门生,又都曾在北大任教,此时又都同在南京共事。这样的同门与同道之谊,何至于如此不体面,竟内讧了起来?

次日一早,林损跑到中大另一教授吴梅(18841939)家里,去大倒苦水。这位吴教授,同样是与黄侃有过对骂经历的,基本上一年一次的频率,有一次还差一点引发师生间的群殴。吴梅在当天的日记中,大致记录了事情原委,也为林的遭遇大抱不平。他写道:

林公铎至,言黄季刚昨夜至渠处漫骂,以为公铎不通,两人于是破口。余闻之一叹。盖公铎弟子徐英,字澄宇,曾作〖广论语骈枝〗,于章太炎有微词。季刚以为公铎所嗾使,故有此举。实则澄宇亦列季刚门下,未必有意詈太老师也。使太炎之言果无谬误,则徐生之毁,亦等于叔孙武叔,何损日月之明?使其言果谬,虽百季刚亦不能箝天下士大夫之口。多见其器小而已。

原来,黄、林二人的对骂,源于一位叫徐英(字澄宇)的学生。徐英(1902-1980),字澄宇,湖北汉川人。早岁从学章太炎、黄季刚、林公铎诸先生,卒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因为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对太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观点有批评,黄认为这一举动为林所唆使,故愤然开骂。而吴梅认为,徐实为黄、林二人的学生,也同为章门弟子,没有理由这样辱没自己的师门。即使有学术见解上的不同意见,也不可能是由其师唆使的,没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当然,吴梅日记有一处小误,即作〖广论语骈枝〗的应是章太炎而不是徐英,徐英所作的批评文章应为〖广论语骈枝纠谬〗。

〖广论语骈枝纠谬〗一文,最早辑入〖徐澄宇论著第一集〗,1933年10月由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封面题笺者正是黄侃,而他又为什么后来与林损大骂起来?难道他当时并没有发现,书中赫然印着〖广论语骈枝纠谬〗一文?其间细节虽不可确考,但黄借题发挥、喜怒无常,并不按常理出牌的行径早已有之,只可见怪不怪。同在章门,被他莫名其妙指摘的又岂止林、徐师徒二人,早年讥讽钱玄同的讲义是抄袭他的,又坚称吴承仕的家是凶宅等等,这样的稀奇古怪事,不一而足。此事暂且搁下不表,再来看看徐文中究竟对章太老师有何不敬不妥之处,究竟这种不敬不妥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能让黄侃再一次破口发飙,殃及他人?

通观〖广论语骈枝纠谬〗全文,除了逐条拈提章氏学术观点,有所商榷之外,在总结陈词处,更有极为明确的从学术立场上而来的批评。黄侃口中所谓的不通,此处也放在了章氏身上。书中这样写道:

章之古文学,颇能深造惟笃信汉儒,而发诋仲尼。数典忘祖,斯为不伦。论诸子好逞怪说,辩文章亦多纰缪。经生之见,所不免耳。他如强尊小学,奉为正宗,又弟极于许氏,力斥钟鼎龟甲之谬。治经学则力斥今文,泥于是非,谨守家法,一落边见,便不可通。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对太老师的批评,当然是罕见的。但黄侃当年为此书题笺,一年多之后又为此书破口大骂,同样也是罕见的。不得不承认的是,徐对章的批评,虽语气上略有不妥,但说的却都是事实,章的学术观点与治学立场之利弊参半,并不因其学术功底的精深高超而就此抵消。

在那个奉章氏学说为无上神明的同门圈子里,徐虽后辈,却已有自己独特的鉴别能力;徐虽门下,却已有存疑求真的自觉之精神。与章门的家法森严不同,徐的求真精神在同时代学者中还是受到过应有的重视。吴宓(18941978)在〖吴宓诗话〗中就赞许澄宇治学精勤,著书矜炼,还特别提到澄宇尝有〖近三十年国学概评〗一文,语颇惊众。其实真有心人,好学爱国,而志于道者,多年厕身学术教育界,目击种种,未有不深切悲感伤怀者也。

原标题:徐澄宇纠谬章太炎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5-2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徐澄宇〈广论语骈枝纠谬〉之学术公案——兼议章门师承与求真之道》

徐澄宇先生《广论语骈枝纠谬》一文引发的章门风波,实为民国学术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公案。此事件折射出传统师承伦理与现代学术批判之间的深刻张力,值得从学术史与思想史双重维度予以剖析。

一、文本考辨:纠谬之实质
徐氏《纠谬》针对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提出四类质疑:其一训诂之误,如解"攻乎异端"之"攻"字未采郑玄"专治"古义;其二章句之失,谓"民可使由之"句读未参焦循《论语补疏》;其三义理之偏,指"克己复礼"说过于强调荀学统绪;其四体例之舛,批评以骈枝体注经有违朴学规范。考其内容,皆立足文献实证,符合乾嘉"孤证不立"的考据传统,实为正常的学术商榷。

二、师道与学统的辩证
章门内部对此文的迥异态度,暴露了师承观念的深层矛盾。黄季刚先生以"詈太老师"视之,乃承清儒"尊师如父"的门户传统;而吴瞿安先生"何损日月之明"之论,则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现代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太炎先生本人曾言"学术之兴,由乎质疑",其《国故论衡》更明倡"破门户之见"。徐氏作为再传弟子践行此道,反遭责难,恰成吊诡。

三、民国学术转型的缩影
此事件映射出三个时代特征:1)考据学范式面临实证主义挑战,徐文运用甲骨文、敦煌残卷等新出材料,已突破传统注疏框架;2)师承关系从"家法"转向"公器",中央大学等现代学制促使学术评价客观化;3)学者个体意识觉醒,徐氏在自序中强调"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正是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体现。

四、历史启示
今日重审此案,当超越个人恩怨,关注其方法论意义。学术发展本需"疑古与释古的循环"(傅斯年语),徐氏之误或在于未充分阐明批评的建构性意图。然黄、林之争警示我们:当师道尊严异化为学术霸权,不仅背离太炎"依自不依他"的治学精神,更会阻碍学问的创新发展。

徐澄宇此文的学术价值,已由时间证明——其关于"绘事后素"的考辨后被杨树达《论语疏证》吸纳,对"忠恕"范畴的辨析亦启发了熊十力《原儒》。这段公案最终昭示:真正的尊师,正在于传承其求真之志而非墨守其言。学术之道,当如太炎先生所言:"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来。"(《菿汉微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戌時| 2025/5/15/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