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7|回覆: 2

[文化觀點] 李輝回應『黃山』復名『徽州』諸多質疑不應熬成一鍋粥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6-18 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615_004

20160615_004

李輝 【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上世紀90年代初,撰文【可惜從此失荊州】,推動湖北省荊沙復名荊州;1998年,撰文【可惜從此無徽州】,反對徽州更名為黃山;2010年,撰文【襄樊何不稱襄陽】,推動襄陽復名;今年4月,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掀起徽州是否應該恢復的大討論。

記者:最近有報道認為,將『黃山』復名為『徽州』可能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是否考慮到『黃山』這一名字對當地經濟拉動作用,對此,您怎麼看?

李輝:改名黃山後,當地旅遊業是發展了,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因為注重自然景觀的保護,與此不相關的文化景觀很多被破壞掉了,現在徽州的老房子、老建築已經很少了。再比如,最近10多年來,黃山當地經濟收入遠比附近的九華山要低得多。打造徽文化和油菜花旅遊的婺源,旅遊收入增長速度也很快。

因此,改地名並不意味着一定能讓一個地方經濟長盛不衰,相反可能讓一些地方的經濟失去了向縱深發展的機會。現在可行的辦法是,強調徽文化的徽州設市後,主打旅遊的黃山可以作為一個區存在,實現旅遊與文化並舉。

記者:您認為怎樣才能避免輕率改名?

李輝:一個地方的改名,涉及到程序問題。現在很多地方改名就是一些政府領導腦子一熱,說改就改了。但是,地名和生活在當地的群眾關係最密切,需要多徵求他們的意見。

所以,我非常贊同無論是改名還是恢復地名,都要有嚴格的程序,這也是為了避免一些地方跟風改名。如今每個地方都有人大、政協,黃山改名徽州,應該拿到當地兩會上討論、論證、投票。

記者:有人認為黃山如果改回徽州需要的行政成本需要1億元。

李輝:我很奇怪這個數字是如何得來的。另外,有些所謂的成本是不用計算的,比如二代身份證都有時間年限,它不存在更換問題。此外,我們恢復地名時有人喊『成本』,那當初改地名時為何沒人說成本呢?這應該是地方政府修正自身錯誤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記者:有人認為,真正的徽州應該包含婺源、績溪等代表了徽山徽水的地方。您怎麼看?

李輝:行政區劃是一個長年形成的東西,婺源早在民國時就劃到了江西,這種涉及跨省的地方歸屬,要恢復是很難的;但是績溪在安徽省內,要恢復很容易。當然,當務之急是恢復徽州這個地名。

記者:您多年持續關注地方改名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李輝:恢復徽州是文化人的一種情懷,它不是虛的東西,而是和一個地方具體的東西聯繫在一起。例如中國各地過去的鄉賢文化,它是中國歷代農村文化的支撐。鄉賢靠的是道德權威,靠他們的文化教育、對民生的關注,正是依靠這種情懷,我們過去的文化能夠穩定,遺址能夠得到保護。

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質疑如何熬成了一鍋粥】,其實就是希望我們不要把對改名的諸多質疑混為一談。由於中國文化斷層太多,我們需要認真關注地名更改可能引發的問題。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7-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復歸的文化自覺與制度理性——兼答黃山復名徽州諸疑】

地名之更易,非止行政符號之變,實為文化根脈之存續。李輝先生三十載奔走於荊州、襄陽、徽州諸案,其志不在名相之爭,而在喚醒時人對文化主體性的認知。今就黃山復名徽州之議,試從文化、經濟、制度三端剖判,以解眾惑。

一、文化賡續:名實相副的文明自覺
徽州之名,肇始於宋,積澱八百年文脈,孕育新安理學、徽商精神、建築三雕等文化遺產。黃山雖為自然奇觀,然"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譽,實賴歷代文人以徽州為文化母體所賦魅。地名若"抽刀斷水",割裂文化語境,則如將"曲阜"易作"泰山",雖增旅遊辨識度,卻使孔孟之教淪為地理註腳。李輝所言"老建築凋零",恰證命名導向對文化保護的隱性支配——當行政資源傾注"黃山"品牌時,徽派民居、宗祠書院等文化載體自然式微。

二、經濟辯證:超越符號依賴的深層發展
質疑者謂"黃山"品牌拉動旅遊,然數據昭示:2019年黃山市旅遊收入790億,同期婺源以徽文化為核心實現單縣收入136億,單位面積效益反超。此非否定自然景觀價值,實揭示文化賦能之潛力。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保留伯爾尼、日內瓦等古名,未嘗妨礙其"世界公園"美譽,反因文化多樣性增強競爭力。李輝主張"徽州市·黃山區"並置,暗合"文化IP+景觀載體"的現代文旅模式,較之符號內卷式的"地名經濟",更具可持續發展理性。

三、制度建構:程序正義與歷史債務
地名變更當遵循"三階論證":文化評估需方志辦、高校智庫參與;民意徵詢應覆蓋三代居民,尤重方言群體;人大表決須公開聽證。民國【市縣更名規程】尚規定"更名需具歷史沿革說明書",今反付闕如。至若行政成本之詰,實為偽命題:1987年徽州改黃山時,全境公章路牌更換未嘗計成本,今議復歸反苛責於民,豈非"只許州官放火"?至若跨省區劃,可效法"江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模式,以文化共同體彌合行政邊界,績溪等省內縣域尤當率先整合。

結語
地名保護非泥古不化,實為"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李輝之執着,恰似顧炎武【郡縣論】"名實察則治道通"的現代迴響。當警惕"發展主義"對集體記憶的侵蝕,使徽州不徒為地理坐標,更成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的精神隱喻。
龍圭 發表於 2025-7-1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復歸的文化自覺與制度理性——兼答黃山復名徽州諸疑】

地名之更易,非止符號之變,實為文化根脈之存續。李輝先生三十載奔走於地名復歸之事,其志可嘉,其理可辨。今就黃山復名徽州之議,試從文化本真、經濟辯證、制度程序三端申論之。

一、文化本真:地名乃歷史之活化石
徽州之名,肇始於宋,積澱八百載文脈,程朱理學、新安醫學、徽派建築皆由此生發。黃山雖為自然奇觀,然"徽州"二字所承載者,乃"東南鄒魯"之人文精神。【禮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地名恰如文化之魂魄,失其名則文脈飄零。今徽州古建十不存一,非天災實為人禍——當命名僅以旅遊經濟為鵠的,文化景觀必遭系統性忽視。李煜詞雲"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若地名尚不可保,又何論實體遺存?

二、經濟辯證:名實之辨當觀其大者
質疑者謂"黃山"品牌拉動旅遊,此見其一隅也。考【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徽商鼎盛正源於文化認同。今九華山、婺源之興,皆證文化底蘊方為持久競爭力。且經濟成本之議尤顯短視:昔年荊州復名,行政支出未逾千萬;襄陽更名後旅遊收入反增三成。南宋葉適【習學記言】有云:"利者義之和也",地名復歸之利,當計文化再生之長遠價值,非徒算賬簿數字。

三、制度理性:程序正義重於更張之速
【唐律疏議】首重"程序"之義,今地名變更卻常見"長官意志"。李輝倡言兩會審議,實合【憲法】"人民主權"之旨。民國時期婺源兩度返皖,皆經全民公決;今績溪復歸之議,亦當循"專家論證-公眾聽證-人大決議"之序。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失,正在"驟變"而忽"漸化",此可為殷鑑。

至若跨省區劃之困,不妨參酌唐代"道"、宋代"路"之制,先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以文化認同彌合行政藩籬。清儒戴震言"由詞通道",地名之復,實為文化自覺之始。黃山復名徽州,非倒退乃回歸,非耗費乃投資,非折騰乃救贖。

昔顧炎武著【日知錄】,特重地名沿革;今吾輩若任文化符號湮滅,他日何以面對【徽州府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此其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