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4|回復: 0

[文学研究] 冲突中寻路桃花源读张炜近作〖陶渊明的遗产〗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5-6 1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冲突中寻路桃花源——读张炜近作〖陶渊明的遗产〗

读张炜近作〖陶渊明的遗产〗(中华书局出版),仿佛目睹陶渊明从魏晋的『丛林』中显出身影,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张炜以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摘取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但其实他在文学评论,尤其是在古典文学欣赏这一方面也做了颇多研究,早几年就出版了〖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这部〖陶渊明的遗产〗缘于2014年秋天万松浦学院的陶渊明诗歌艺术研讨,因是录音整理稿,偶见主题重复或前后文的车轱辘话,然瑕不掩瑜,文虽短而意味长,解读出一个更立体的陶渊明。

魏晋诗歌力求华美猎奇。刘勰曾批评:『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陶诗初始被讥为『田家语』,但珍珠终究不被尘土湮没,如一汪清水,涤荡众声喧哗。好友颜延之和沈约记载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事迹,后来钟嵘撰写〖诗品〗,将陶渊明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至唐、宋时山水诗词大盛,还是苏轼最相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丰美』,可谓是品出了陶诗淡中真味。

陶渊明恬淡无为的隐士形象深入人心,其实他还有不少『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他的血脉里流淌着东晋大将军陶侃的血液,同时又有外祖父孟嘉那种超脱、闲适的名士风范,相互交融,造就的陶渊明是刚柔并济的,如民国文人萧望卿所言,陶渊明接受了儒家持己严正和忧勤自任的精神,追慕老庄清静自然的境界,也染了点佛家的空观、慈爱与同情,并且也兼容了一点游侠的作风。

张炜说魏晋盛行『丛林法则』,陶渊明身上体现的『文明法则』与『丛林法则』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在陶渊明全部人生里得到了细致而充分的诠释,这是他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张炜绝不止于文本研究,而是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将他放置于时代的背景,因此我们在书里读到了更多侧面的陶渊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理世事、超脱孤拔的模型,他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张炜提醒我们要看到他的逃离和回归,要看到他耕居生活的窘迫处境,要明白他直到最后都是入世心很重的人,唯其看见他的不得已而为之,方能理解这种理想碰壁、文明敌不过丛林的创痛。陶渊明向着大地而生,他在田园里辛劳形体,在诗章里抒写欢乐和倾吐愁肠。『隐』不是退缩、逃避,陶渊明在物质上很辛苦,在精神上却实现了心灵的突围,他真挚地热爱农耕生活带给他的自由不羁。

现代人活得心累,常常想要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尤其向往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蒋勋曾经笑谈,白领朋友想去台中养猪,他对朋友说,你就是到了那里也不是自己养猪,你就只是嘴上说说罢了。陶渊明弃官隐居,同样要面临吃饭问题,他在诗中自嘲种田『草盛豆苗稀』,收成不佳,最终『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但他守到了最后,我们能做到吗?关于撂饭碗的事儿,张爱玲写过一篇小文。一对穷夫妻依傍着富亲戚生活,端人家饭碗,免不了要看人家眼色。有一回,男人愤怒了,拉着老婆说:『我们走。』然后,顿了一顿,男人接着说:『走,到楼上去。』他们能走到哪里去?男人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吃饭的时候,自然又下楼了。

很多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同时又耽溺其中而不敢改变。很少人会真正自问:这种生活究竟适不适合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容纳肉身,并同时解放心灵?谁都不是单纯的社会个体,你想要再次起锚,而你身上早就牵绊几重了。如何能挣、敢挣、舍得挣开?张炜说:『值得特别肯定的是诗人回归之后获得的健康的生命力量,是由此而成就的另一种积极的人生。』人可以简单素朴,而且是有质量、有信仰地活着。陶渊明在现实与意志愿望的冲突里寻求出路,柔韧而不肯弯曲的生命力,让种子不死,思想盛开。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26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冲突中寻路桃花源》一文对张炜《陶渊明的遗产》的评述颇具见地,然犹有可申论之处。今试从陶学流变与当代阐释维度略作补苴。

陶渊明形象之建构,实为千年文化阐释史之缩影。钟嵘《诗品》置之中品,昭明太子独标高格,至苏轼乃成"魏晋以来一人而已"的定评。张炜之贡献,在于揭示这种形象建构背后的文明冲突本质。陶公《感士不遇赋》云"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恰为其所处"丛林法则"时代之写照。其归田非消极避世,实为以农耕文明对抗门阀政治之积极选择。

就诗学层面而言,陶诗"质而实绮"的特质,实开中国审美"平淡"传统之先河。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谓"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此中辩证关系,正与陶诗"猛志固常在"与"悠然见南山"之双重面相暗合。张炜敏锐捕捉到这种诗风背后的精神张力,将"田家语"还原为对抗时代浮华的文明选择。

当代阐释尤需注意者,乃陶渊明思想中的儒道互补结构。其《饮酒》诗"羲农去我久"之叹,显见儒家情怀;而《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又深得庄子三昧。张炜以"文明法则"概括此精神复合体,实为创见。民国时期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已指出新自然说之价值,今人阐释更当注意其"形尽神不灭"论中的文化守成意义。

至若陶公农耕实践,非仅生计所迫,实含文明实验性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所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正是以劳动重构生命价值的尝试。张炜将其置于现代性批判视野中考量,揭示出"心灵突围"的当代意义,可谓深得陶学"通古今之变"的阐释真谛。

要之,陶渊明遗产之核心,在于示现乱世中精神坚守的可能路径。张炜此著以"冲突"为解读密钥,既承续千年陶学传统,又赋予其观照当代生存困境的新维度,诚为古典文学现代阐释之典范。读者若能由此进入,或可于今之"丛林"中,觅得一方精神之"桃花源"。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29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冲突中寻路桃花源》一文对张炜《陶渊明的遗产》的评述颇具见地,然犹有可申论处。今试从国学研究视角,补苴数端。

陶渊明之"文明法则"与"丛林法则"的冲突,实为士人精神史之永恒命题。考《晋书·陶侃传》载其"朝夕运甓"的勤勉,与《世说新语》所述孟嘉"落帽风流"的放达,恰构成陶渊明精神谱系的两极。张炜敏锐捕捉到这种血脉中的张力,然更需指出:陶诗"猛志固常在"与"悠然见南山"的并置,非简单性格矛盾,实乃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之辩在个体生命中的具象化。王弼所谓"圣人体无"的哲学命题,在陶渊明处转化为"即事多所欣"的生活实践。

苏轼"外枯中膏"之评,深得陶诗三昧。然陶诗之"淡",非技法之淡,实为生命境界之淡。钱穆先生《中国文学论丛》指出:"渊明之淡,乃从浓烈中锻冶而出。"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句,表面写闲适,内里实蕴"此中有真意"的哲学证悟。这种"即平凡见超越"的审美范式,开宋明理学"活泼泼地"之境,非仅文学遗产,更是精神遗产。

张炜谓陶公"入世心重",此论发人深省。陶集《赠羊长史》"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之句,显见其未能忘怀世事。然其入世非功利之入世,乃道德之入世。朱熹《朱子语类》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此正可见陶公之"文明法则",实为以道德自律对抗权力异化的精神实践。

至若"田园"意象,非仅地理概念,实为精神家园之象征。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考其"新自然说",指出其归隐乃"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价值重建。现代人所谓"心累",恰因缺失此精神家园。陶公"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安顿,或可为当代人提供一种对抗异化的文化资源。

要之,陶渊明之遗产,不仅在文学审美,更在生命态度。其"文明法则"之当代意义,正在于示现一种对抗工具理性的可能——在汲汲营营的现代社会中,葆有"纵浪大化中"的从容,或才是真正的精神突围。张炜此著,可谓打开了重新发现陶渊明的当代视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