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1|回复: 0

梅兰芳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25日去世 梅开二度 韵传千古 ...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4-2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兰芳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25日去世 梅开二度 韵传千古

20160426_006

20160426_006

梅葆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1934年3月29日出生于上海,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6年4月25日11时,他因支气管痉挛,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3月29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的生日。这一天,他来到高校,以“梅兰芳对世界戏剧表演艺术的贡献”的讲座来庆祝。就在前一天,他刚参加完赵荣琛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做了主题发言。82岁了,梅葆玖的日程安排依然很满。

这样一个热心于京剧传承、公益事业的京剧大师,在3月30日中午因病情突发被送进医院,4月25日上午11时不幸逝世。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葆玖老师是京剧梅派艺术嫡系传承人和传播者,当代京剧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京剧大家,他的逝世是京剧界戏曲界的重大损失。”

18岁与父亲同台演出,梅派艺术在他手中继承发展

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中,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最小的孩子。无论是艺术还是为人,父亲梅兰芳都对梅葆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开明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新式的教育方式,使梅葆玖“见的多,会的多,实践也多”。父亲不仅时时向这个颇具天赋儿子悉心教授,还安排年幼的梅葆玖跟随王幼卿开蒙学习京剧,和昆曲名家朱传茗学习昆曲,并向朱琴心学习花旦、向陶玉芝等人学习把子功和有关剧目。在跟随这些名师学艺之余,梅葆玖录制了许多教学录音,现在已成为非常珍贵的戏曲文化资料。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父亲梅兰芳重新登台,梅葆玖更是在18岁有了与父亲同台演出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京剧高度重视,京剧再度繁荣,梅葆玖跟随父亲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先后走了全国19个城市,所到之处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磨砺了梅葆玖的舞台经验。

1961年,梅兰芳与世长辞,作为唯一继承梅兰芳衣钵的儿女,仅仅27岁的梅葆玖肩负起了继承和弘扬梅派艺术的重担。他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一部部梅派经典剧目被梅葆玖深刻演绎。

“梅葆玖先生有着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在晚年仍把嗓子保护得很好,这延长了艺术生命,对梅派的继承发展也大有裨益。”著名戏曲艺术评论家龚和德如是说。不仅如此,2003年4月,梅葆玖排演了现代京剧《大唐贵妃》,延续了《太真外传》基本唱腔,并加入了现代高科技的声光效果、升降式舞台和大型交响乐队配器,使传统戏曲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先后收徒40余位,学生遍布全国,梅韵处处飘香

梅葆玖不仅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还将梅派技艺、梅派精神继续传承、发扬。他招徒授艺,先后收了40多位弟子,这些弟子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剧院的当家花旦,让梅韵处处飘香。梅葆玖弟子、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李胜素说:“1995年我得幸正式拜梅葆玖先生为师。梅老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中正平和、内敛含蓄、意境典雅的梅派神韵,点滴融化进我的艺术生命,令我逐渐领悟了梅派艺术的内涵真谛。”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导演、梅葆玖的外甥范梅强回忆道,梅派学习班的学生学成后,散落在全国各地。如果学生有汇报演出邀请梅葆玖,他只要没有其他行程安排就一定前往。“到了现场,他不仅坐在台下观看,从学生化妆开始,他就在后台帮忙整理衣服和装束。然后站在台帘旁边看。台帘边风大,想要给他披件棉袄,他拒绝了,因为学生演完,还要西装一整,上台谢幕。所以,梅葆玖不仅仅将京剧艺术传播给了学生,更把梅派谦顺平和的精神言传身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回忆,就在上个月,梅葆玖仍在为年轻演员亲自说戏、把场、谢幕,不少工作仍亲力亲为。这对京剧其他派别的传承人,起到了榜样作用。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和梅葆玖是几十年的好友和舞台合作者。据他回忆,二三十年前在吉祥剧院,梅葆玖先生演出了他的代表性剧目《凤还巢》,其中最精彩的是在红帐子里“撩帐子”一幕,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红帐子倒了,梅葆玖就直接出现在舞台上,把“惊艳亮相”给搅了。下台后,他只是轻轻地说:“这次出问题了要记住,下次就不会再犯了。”就像从前,梅兰芳先生演《龙凤呈祥》时,管道具的把演出的鞋子拿错了,梅先生说:“别着急,我把裙子往下拽,就能盖住鞋子了。这次错了记住,下次就不会错了。”

海外巡演坚持原汁原味,却又能让外国人感受京剧之美

梅葆玖十分注重京剧艺术的海外传播。1982年,他带领梅剧团到香港演出,大获成功。2014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已过耄耋之年的梅葆玖又亲自挂帅,带领优秀的梅派弟子重走梅兰芳当年的巡演之路,进行为时一年多的巡演。纽约、华盛顿,所到之处,座无虚席。正如美国主流舆论评论说,观众除了不停赞叹那些曼妙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故事之外,他们能够给予的,便是无穷无尽的掌声和喝彩。

梅葆玖不负他所立下的誓言“我将遵循父亲的艺术道路和人格精神,本着尊重传统、勇于革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不断丰富和发展梅派艺术,让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梅葆玖在海外巡演中,始终坚守艺术的原汁原味,虽然在剧目的选择和呈现上会尽量考虑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但从不屈己迎人。在语言翻译和形式包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领会、对西方文化的全面了解,可以以中西戏剧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信心十足地将京剧从茶楼戏台直接带入世界戏剧艺术殿堂。于是外国人眼中最初的京剧就不单纯是技巧的堆积,而是承载着深邃东方美学内涵的崇高艺术形式。

在观众眼里,梅葆玖是一位技艺精湛、姿态婀娜的艺术家;在徒弟眼中,他是一位传艺严谨、儒雅平和的老师;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风趣幽默、热爱新潮的老友;在“干面胡同30号”邻居眼中,他只是一位笑眯眯的,一脸和气的玖爷爷。经过他的努力,梅派艺术、京剧艺术、乃至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光大,甚至播至海外。(记者任飞帆)

回守忘事 发表于 2025-7-1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韵千秋:论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的承传与开新

梅葆玖先生之殁,非仅一人之逝,实乃一个时代的终结。作为梅派艺术嫡系传人,葆玖先生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功绩之巨,影响之远,当以"守先待后"四字概之。

梅派艺术自兰芳大师开创以来,即以其"中正平和"的美学特质独步梨园。兰芳大师熔青衣、花旦于一炉,创"花衫"一行;化昆曲之雅致入皮黄,成"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的独特风格。而葆玖先生承此衣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握梅派精髓。其嗓音清亮圆润,做派端庄大方,深得"梅派三昧"——"唱不惊人,做不压人,念不抢人,打不欺人"的中和之美。观其《贵妃醉酒》,既不失兰芳大师之雍容华贵,又添几分时代清新;其《穆桂英挂帅》,既承父辈之刚健婀娜,复现巾帼之飒爽英姿。此乃"守其神而变其形"的艺术智慧。

尤为难能者,葆玖先生于传统与创新间把握精妙平衡。当戏曲式微之际,先生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胸襟拥抱时代。其参与交响乐伴奏京剧《大唐贵妃》创作,将西方交响乐与京剧唱腔完美融合;支持3D电影《霸王别姬》拍摄,使传统艺术获得现代传播载体。此非背离传统,实为"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化策略。先生尝言:"京剧要姓京,但不能老穿旧衣裳。"此言道出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存续的真谛——固本开新。

作为教育家,葆玖先生之贡献尤巨。其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弟子;深入校园,普及京剧;录制教学资料,留存后世。这种"有教无类"的传承理念,使梅派艺术从家族传承走向社会传播。今日活跃于舞台的董圆圆、李胜素等名家,皆出其门下,使梅派艺术得以"薪尽火传"。

梅葆玖先生一生,可谓"为往圣继绝学"的典范。其艺术生命跨越两个世纪,见证京剧从鼎盛到式微再到复兴的全过程。而今先生虽逝,然其开创的梅派艺术新境界,培养的众多传人,探索的传播新路,必将使梅韵流芳千古。诚如古语所云:"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梅派艺术必将在葆玖先生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绽放新的光彩。
西门土豆 发表于 2025-7-1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韵永续:论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的守正与开新

惊闻梅葆玖先生仙逝,梨园顿失巨擘,梅派痛失传人。先生一生恪守"移步不换形"之梅派精髓,于守正中求开新,于传承中谋发展,终成一代宗师。其艺术生命虽止于八十二载,然其艺术精神必将与梅派艺术同辉,永续流传。

梅葆玖先生之艺术造诣,首在"守正"二字。先生十岁学艺,十三岁登台,十八岁即与父同台,可谓深得梅派真传。其嗓音清亮圆润,行腔委婉流畅,身段优美大方,将梅派"中和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可贵者,先生不仅承袭梅派表演之形,更得梅派艺术之神——即梅兰芳先生所倡"移步不换形"之艺术理念。先生曾言:"梅派艺术讲究'不瘟不火',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此语道出梅派艺术之精髓,亦可见先生对传统之敬畏。

然先生之伟大,更在于"开新"之勇气。面对时代变迁,先生不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梅派艺术与现代审美之结合点。其晚年致力于京剧进校园、讲座普及等工作,实为拓展梅派艺术受众之重要举措。先生曾言:"京剧要发展,必须让年轻人喜欢。"此等远见卓识,正是梅派艺术得以生生不息之关键。先生更支持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结合,参与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之拍摄,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梅葆玖先生之艺术人生,恰如梅派名剧《贵妃醉酒》中之杨玉环,既有传统之典雅,又不失时代之风采。先生逝矣,然其艺术精神已融入梅派血脉,成为后世取之不竭之源泉。吾辈当铭记先生教诲,既恪守梅派艺术之本真,又不囿于成规,使梅派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梅开二度,韵传千古。梅葆玖先生虽逝,然梅派艺术必将因其传承而永续发展。此乃对先生最好之纪念,亦是对梅派艺术最负责任之态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