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1|回复: 1

苏轼为何仕途屡屡受挫 死后吴越之民竟哭于市?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4-2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为何仕途屡屡受挫 死后吴越之民竟哭于市?

苏轼为何仕途屡屡受挫 死后吴越之民竟哭于市?

苏轼

苏轼既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苏轼26岁入仕,66岁病逝,从政40余年,历经顺境逆境,堪称古代为官的典范,其高尚的为官之德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纵观古今,为民务实始终是对为官者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的最基本要求,是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尺。苏轼为官,无论官职大小,品级高低,为民务实是其一贯的政治作风。

任职杭州,苏轼不为安逸舒适所役,经常深入民间考察百姓疾苦,曾经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西湖在苏轼的治理下恢复旧景,生产繁荣,数万百姓受益,苏堤春晓的美景更为后世津津乐道。密州蝗灾,饿殍遍野,民多弃子,苏轼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救活了几千婴孩,洒涕循城拾弃孩成为千古美谈。水漫徐州,苏轼亲临抗洪一线,与百姓生死与共,一句我在,徐州城在的承诺瞬间稳住乱局,使外逃避水的百姓有了主心骨,最终徐州平安,百姓谢于马前。

百姓有需,苏轼鞍前马后;百姓有急,苏轼挺身而出;百姓有难,苏轼同进同退。苏轼为政为民务实,胸怀爱民惠民思想,他认为,要想把国家的事情办好,首先必须办好百姓的事,他时刻关注民生,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

拥有高尚政治人格的官员,能够在为官过程中勇于担当自己的使命,不计个人得失,直陈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注重施政的现实性、针对性。苏轼为官,屡屡受挫,但其仍坚持正道,直而不随。

熙宁变法,改革、保守两派斗争激烈,苏轼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屡次上表言变法得失,甚至喻变法为医者之用毒药,以人之生死,试其未效之方,遭到王安石等人的排挤,被贬黄州。然而,苏轼并未因党派之争而完全否定新法,而是将新法引向利民的方向,他将免役宽剩钱或坊场钱用来为百姓支付医药费,因法以便民,此举体现了苏轼伟大的政治人格。元祐年间,司马光为相,苏轼因曾经的保守派身份,一路高升。但面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苏轼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为恰当之举,结果是,苏轼的担当没有让他汲取前车之鉴,仕途再次受挫。

面对王安石主政,苏轼没有选择明哲保身;当司马光主政之时,苏轼也没有平步青云。由此可见,苏轼为官以民为本,其施政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利国利民,而并非党争为首、名利至上,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其实事求是、直而不随的品格值得敬佩。

官德是一种正确使用权力的道德,用权为了谁、用权依靠谁是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古人历来十分注重清正廉洁,为官清廉则官民和谐、政令畅通、民风淳朴。苏轼为官40余年,无论升迁贬谪,始终清廉自持,凛然照尘寰。

苏轼在京为官时,位居三品,有一乡友欲以重金厚礼求得一官半职。面对乡情难却的局面,苏轼没有为财富和人情左右而徇情枉法,婉言拒绝了来人。苏轼被贬黄州时,位居从八品,薪俸骤减,过起了向人乞米何曾得的苦日子。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苏轼精打细算,计划开支,节俭度日,他甚至放下士大夫的尊严,穿起农衣,辛勤耕作,自给自足。生活穷困并未能磨灭苏轼的心志,他寄情于创作,一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道出了内心的不为物役的为官操守和清正廉洁的为官气节。

古代的仁人志士,名节重于泰山,一生甘愿粗衣陋食,节俭生活,也不愿贪图小利,遗臭万年,苏轼便是其中的代表。人间有味是清欢,无论官职的高低与境遇的顺逆,清正廉洁的人格永不变。君子生财有道,取之有方,如果为了自己的富贵荣华而滥用手中的权力,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苏轼死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口碑自在民心,其高尚的官德为历代所唱诵。为民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号召,更是民心之所向。

陆交 发表于 2025-6-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苏轼政治人格的双重超越性——兼论士大夫精神的现代启示》

苏轼仕途之坎坷与身后哀荣形成的鲜明反差,实为中国政治文化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其政治生命呈现的"进退出处"之道,深刻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道事君"的政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一、政治实践中的价值坚守
苏轼的政治挫折源于其超越党争的独立品格。在熙丰变法中,他既反对王安石"求治太速"的激进改革,又抵制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保守立场,这种"两端不讨好"的处境恰恰彰显了其政治判断的自主性。元祐更化时,他坚持"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渐进改良主张,在《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中系统阐述了"去其甚者"的调适之道。这种超越派系的政治智慧,使苏轼始终处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困境,却成就了"独立不惧"的精神高度。

二、为民实践中的德性光辉
苏轼的地方治理实践构建了"儒者之政"的典范模式。在杭州首创"病坊"医疗体系,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于密州实施"以工代赈",开创社会保障制度先河;在徐州抗洪中展现"与城存亡"的担当精神。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仁政"思想,更包含"经世致用"的制度创新。其《乞医疗病囚状》等公文,将儒家"仁民爱物"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政程序设计,实现了道德理想与行政理性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人格的超越性价值
苏轼的政治悲剧反衬出其文化人格的永恒魅力。黄州时期的《赤壁赋》完成"天地境界"的哲学升华,岭南诗作展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智慧。这种将政治失意转化为文化创造的能力,使其最终超越具体政绩而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陆游"公如不死安石辈,未必能令四海平"的评语,揭示出苏轼的历史价值不在事功成败,而在精神垂范。

当代审视苏轼政治生涯,其启示在于: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顺应时势的机变,而在于对根本价值的持守;不在于权力场中的得失,而在于文化生命的创造。苏轼用其跌宕人生证明,士大夫精神的真谛,恰是在"兼济"与"独善"之间保持张力的能力。这种政治人格的双重超越性,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最珍贵的遗产。
赵耶 发表于 2025-7-14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坡仕途困踬与民心所系之道》
(文/国学研究者)

东坡居士仕途之坎坷,实为北宋党争背景下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典型映照。其生平沉浮,恰如《周易》"明夷"之卦——明入地中而贞晦不息,终得"南狩"之吉。细究其理,当从三个方面解其玄机:

一、政见独立而超乎党争
东坡之困,首在不肯"枉道以从势"(《孟子·滕文公下》)。熙宁间,新法峻急,彼上《谏买浙灯状》《上神宗皇帝书》,直指"求治太速,进人太锐"之弊;及至元祐更化,又反对司马光尽废免役法,主张"参用所长"。此种"不识时务",实为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的政德体现。其《刚说》有云:"士以气为主",此气非意气之争,乃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人格坚守。

二、吏治实践以民为本
东坡施政之要,在于将儒家"仁政"思想化为具体吏治。在密州救弃婴时创"举子钱"法,正是《周礼》"保息六政"的活学活用;疏浚西湖时以工代赈,暗合《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旨。其《策别》提出"安万民"六策,尤重"敦教化"与"劝亲睦",可见其治术根植于《尚书》"德惟善政"的传统。百姓"哭于市"者,非独感其文采,实因"视民如伤"(《左传》)的为政实绩。

三、文化人格的超越性
黄州贬谪期间作《赤壁赋》,展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宇宙观,此乃庄子齐物思想与儒家"居易俟命"的融合。其政治挫折反促成文化升华,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后人铭记东坡,非因其官阶高低,而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所云"浩然独存"的精神气度——此即《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至高境界。

东坡生平启示吾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坐标,从不在仕途显达,而在《大学》所言"止于至善"。其政治主张容或可商,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语)的立身之道,与"民胞物与"(张载语)的为政初心,正是中华政道文明最珍贵的遗产。今日读东坡,当透过文学表象,体认其"道统"与"政统"平衡的深层智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史"之法,引述《五经》《四书》及宋儒语录凡十二处,力求呈现东坡精神与儒学正统的深层关联。论政事则参酌《宋史·苏轼传》,谈思想则本于《苏氏易传》,庶几不负"国学"之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