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6|回复: 1

[文化观点] 数字阅读从零碎化向系统性发展 读屏时代,影响何在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4-2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413_006

20160413_006

制图:蔡华伟

清晨,在地铁车厢里打开手机翻看一段文字或视频,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接近3亿人,其中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占一半以上,是电脑阅读用户的2倍。手机成为近1/4中国人阅读的首选载体,数字阅读悄然兴起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改变?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数字阅读有效消除信息鸿沟

近年来数字阅读量和比例呈现逐渐增长趋势,阅读对于国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以及推动和支持,“全民阅读”已经3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13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体产业收入已超过4400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达2.96亿,网民数字阅读的使用率连续3年保持在40%以上。

“现在数字阅读率已经超过58%,数字阅读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域间信息获得的鸿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数字阅读解决了过去传统出版物所不能覆盖、不能到达的人群,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数字阅读习惯正在由浅入深转移,从短的零碎的阅读向系统性的阅读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张毅君表示,2010年以来,数字阅读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移动端的收入逐年攀升,突破百亿规模指日可待,数字阅读市场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阅读市场总营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占比接近90%。

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沙跃家介绍,中国移动整合成立的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年中探索内容聚合、版权交易变现、内容创新创业几大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正版数字内容聚集平台,累计培养了4.5亿用户的阅读习惯。“手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阅读的主要途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他说。

IP走红催生产业新生态

据张毅君介绍,2015年我国数字阅读呈现3个特点:第一,阅读类型高度集中,玄幻、都市、仙侠等内容受追捧;第二,作品同质化趋向明显,迎合市场作品偏多,缺乏新意;第三,原创内容造就了IP。随着《花千骨》等被改编为热播的电视剧,很多原创作家成为双创明星:前不久公布的2015年第十届中国作家榜显示,在版费收入排名前十的作家中,网络作家占据六成,优质文学IP成为新业态的催化剂。

《白皮书》显示,IP个性化数字阅读正在催生粉丝经济新生态。网络作家的固有粉丝,具有较强的黏性。社交工具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通过评论、分享、打赏等方便了读者和读者、读者和作家之间交流和互动。90%读者表示对再次改编为漫画、电视等周边产品很感兴趣,潜在市场和用户群体巨大。

“目前部分数字阅读平台已尝试根据粉丝的意愿,作者提供多线条故事结构,伴随粉丝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兴的业态发展。”张毅君说。

业内人士认为,IP热不仅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化企业的自我觉醒,是文化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凸显IP的超强产业属性,以及在品牌影响、分众营销和产业链带动等方面的实力。成熟的IP产业运作,将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为国民提供更丰富的原创文化内容选择。

盗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

据了解,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自2011年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井喷期,伴随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2015年数字阅读市场发展势头趋于平稳,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1亿元。

“版权保护依然是制约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发展的主要问题。”魏玉山说,以前对于网络上传播的盗版产品等管理并不严格,法律不够规范,目前情况并不乐观,政府在逐渐完善法律环境、相关法律条文,包括互联网传播条例、版权局网站转载新闻的专门规定,进一步从法律制度上完善网络转载、发表期刊等版权作品的规定。必须通过制度堵上漏洞,方能助力产业发展。

掌阅科技CEO成湘均认为,国外版权使用保护非常严格,立法很规范,对于盗版的惩罚力度也非常大。我国相对来说,监管单位维权周期较长,惩罚力度一般,出现纠纷往往花一年半载也就罚几万元,让原创作者维权的努力得不偿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据介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正在从事国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通过技术手段给予版权保护,通过大数据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追踪和限制,将可减少原创作品在互联网环境中被盗用或侵权。魏玉山建议,国家应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版权保护意识,推广付费观念,引导读者到正规网站阅读。

“我们仍需下大力气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让数字阅读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传播社会正能量和民族文化,推动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发展任重道远。”吉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显吉说。

(据新华社杭州4月13日电  记者高亢、刘硕、商意盈)

邓姻 发表于 2025-4-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阅读的文明嬗变:从碎片化到系统性的文化重构

数字阅读的兴起绝非仅是载体的更迭,而是中华文明在信息时代的一次深刻转型。当三亿国人通过方寸屏幕汲取知识时,我们见证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革命。这场革命正在重构中国人的知识获取方式,其影响之深远,堪比纸张发明对文明传播的推动。

数字阅读最显著的价值在于打破了知识的时空壁垒。传统出版物受制于印刷、发行等物理限制,往往难以覆盖偏远地区。而今,一部手机便可连接浩瀚书海,使"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数字阅读率已达58%,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国人通过数字渠道获取知识,有效弥合了城乡间的信息鸿沟。这种知识传播的民主化进程,正是"有教无类"传统理念在数字时代的新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阅读正经历着从碎片化向系统性的质变。早期移动阅读确实存在浅表化倾向,但近年来,随着咪咕阅读等平台培育4.5亿用户的深度阅读习惯,人们开始通过手机完成《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的研读。这种转变印证了"由博返约"的治学传统——当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时,读者终将回归系统性思考。数字出版产业4400亿元的年收入中,严肃读物比重的提升,正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IP经济的勃兴则展现了数字阅读的文化创造力。《花千骨》等现象级作品的成功,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重构了"文以载道"的现代表达。网络作家跻身作家榜前十,标志着数字媒介已孕育出新的文化精英。这种创作生态的繁荣,恰如唐宋时期市井文学向高雅艺术的升华过程,是文化活力在新时代的迸发。

面对这场变革,我们既要看到数字阅读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作用,也需警惕娱乐化倾向对深度思考的侵蚀。建议出版机构加强经典作品的数字化改编,教育部门应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数字阅读成为传承文明的新载体。当屏幕上的文字能够承载《论语》的智慧、《史记》的深邃时,数字阅读便真正实现了从工具到文明的跨越。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7-1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阅读的文化嬗变与价值重构刍议》

数字阅读由碎片化向系统化演进之现象,实为媒介技术革命下文化传播范式的重要转型。此一变革非仅阅读载体之更迭,实乃知识获取方式与思维模式之深层重构。笔者试从国学视角,对此现象作三点阐发:

一、媒介嬗变中的阅读本质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字阅读之兴,首当辨明"器"与"道"的关系。手机作为"器"的革新,确实打破了《汉书·艺文志》所言"书缺简脱"的传播困境。然则孔子"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在触屏时代尤需弘扬。数据显示移动端占比近90%,恰说明技术已重构知识获取路径,但系统性阅读的回归趋势,正印证了《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永恒价值。

二、文化传播的破立之辨
数字阅读消弭信息鸿沟之功,暗合《礼记·学记》"化民成俗"之教。然观IP改编盛行、同质化作品泛滥现象,恰如王弼注《老子》所警"巧伪多而生民惑"。当玄幻仙侠类占比过高时,需重温《文心雕龙》"原道""宗经"之训。咪咕平台45亿用户的养成,既是技术进步之功,亦当转化为传承雅正之机的责任。此中"破"与"立"的平衡,正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三、阅读生态的价值重构
《论语》载"学而不思则罔",数字阅读由碎片向系统的转向,实为认知方式的自觉矫正。统计显示数字阅读率超58%,其深层意义在于创造了《尚书》所言"道洽政治,泽润生民"的新型知识空间。但需警惕者,技术便利易使人陷入荀子"蔽于一曲"之弊。故数字阅读的健康发展,当以《近思录》"格物穷理"的精神为旨归,使移动终端成为承载"经史子集"的新竹简。

要之,数字阅读的演进既需顺应"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规律,更当恪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文化本真。技术载体日新月异,而读书明理、开智成德的根本宗旨历久弥新。此中辩证,正是国学智慧给予数字时代的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午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