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7|回覆: 1

[文獻考古] 『清華簡』發布最新成果 揭示早期鄭國歷史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3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華簡』發布最新成果 揭示早期鄭國歷史

北京4月16日電(記者鄧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16日在京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皆爲前所未見之篇章,爲歷史學、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5篇文獻之中有3篇是關於鄭國史事的,即【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和【子產】。其中,【鄭武夫人規孺子】記載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逝世後,夫人武姜對繼任的莊公——也就是【春秋】開篇『鄭伯克段於鄢』的那位鄭伯進行的規誡;【鄭文公問太伯】則是鄭國公族太伯規誡鄭厲公之子文公的言辭。兩篇文獻對鄭國初期的三代國君即桓公、武公、莊公多有涉及,講述了【春秋】之前、兩周之際的鄭國史事,由於記載這一時期的史籍多有缺失,這兩篇文獻也就有著特別重要的史料價值。傳統上一般認爲鄭桓公早卒,鄭國東遷實際是從第二代國君鄭武公開始,而【鄭文公問太伯】則明確記載鄭國第一代國君鄭桓公就已經『獲函、訾』『克鄶』,開始了東遷啟疆的進程。『清華簡』的這一記載揭示了兩周之際鄭國開國時期的真實面貌,也將爲春秋早期歷史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此外,【子產】是關於鄭國名臣子產道德修養及施政業績的論說。『「清華簡」中有如此多的篇目內容涉及鄭國,是否暗示這批文獻是由鄭國傳入楚地,是特別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李學勤表示。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5-20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華簡】鄭國三篇之史學價值芻議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最新公布的鄭國史料三篇,實爲兩周史學文獻之重大發現。此三篇不僅補苴【春秋】前史之闕,更對鄭國早期歷史研究具有範式轉換之意義。今就其中要義,略陳管見。

一、鄭國東遷史實之重勘
【鄭文公問太伯】所載桓公"獲函、訾""克鄶"事,與【國語·鄭語】"寄孥與賄"的被動記載形成鮮明對比。簡文揭示鄭國東遷實始於桓公時期,此說若成立,則需重新審視【漢書·地理志】"武公與平王東遷"的傳統認知。考諸金文資料,虢、鄶之地確有早期鄭器出土,與簡文記載可相印證,足見戰國竹書保存了珍貴的早期史源。

二、鄭國政治倫理之呈現
【鄭武夫人規孺子】中武姜之誡,與【左傳】隱公元年所載"莊公寤生"的負面形象形成文本互涉。簡文顯示武姜實以"毋以險德"規勸新君,這種"母訓"文體與【尚書·無逸】周公戒成王具有相同的政治訓誡傳統。值得注意的是,簡文未提及叔段之亂,暗示戰國時期對這段史事可能存在不同敘事系統。

三、子產形象之多元建構
【子產】篇的發現,使這位春秋名臣的形象更趨立體。相較於【左傳】側重記載其法制改革,簡文著重論述其"身服善行"的道德修養,與【論語】"惠人"評價形成呼應。這種"內聖外王"的書寫模式,反映了戰國儒家對春秋賢臣的理想化重構。

四、文本流傳之蠡測
李學勤教授提出的"鄭源楚傳"假說頗具啟發性。考鄭國地處中原要衝,其文獻隨貴族南遷而入楚,符合春秋戰國文獻流傳規律。簡文中鄭、楚史事並載的現象,或暗示這批竹簡的編纂者具有整合中原與楚地史料的視野。

要之,清華簡鄭國三篇的價值,不僅在於補充傳世文獻之不足,更在於提供了不同於【左傳】的史觀體系。這些文本可能保留了未被漢儒整理前的原始史料,其"多源敘事"的特點,正可矯正後世"單一敘事"造成的歷史認知偏差。建議學界在利用這些新材料時,當持"二重證據法"之精神,與金文、考古發現相互參證,方可得其真詮。

(全文798字)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11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華簡鄭國三篇之文獻價值與歷史意義芻議】

頃閱【清華簡】最新整理報告,欣見鄭國史事文獻三篇問世,誠爲兩周史學界一大盛事。此三篇佚籍之價值,非特補苴【春秋】前史之闕,實可重構鄭國早期歷史之框架。今不揣譾陋,試陳管見如次。

一、文獻性質考辨
【鄭武夫人規孺子】與【鄭文公問太伯】二篇,當屬"訓誥"類文獻,其文體特徵與【尚書·無逸】【君奭】相類。武姜規誡莊公之辭,尤存周室母儀遺風,其"毋以嬖御疾莊後"之訓,直承【詩經·思齊】"刑於寡妻"之旨。太伯諫文公所述桓公事跡,更見"周禮盡在鄭"之說非虛。值得注意的是,兩篇皆以"規誡"爲體,此與【逸周書】中【芮良夫】【祭公】等篇相呼應,足證周代貴族教育中諫諍傳統之深遠。

二、歷史認知革新
【鄭文公問太伯】所載桓公"克鄶"事,實解千古疑案。【國語·鄭語】記史伯之謀僅及"寄孥",而簡文明言"獲函、訾",則鄭國東遷非始於武公明矣。此與【竹書紀年】"(幽王)二年,鄭人滅鄶"之記載可相印證,足正【史記·鄭世家】之訛。更可注意者,簡文揭示桓公時已行"啟封"之制,其"正封疆"的記載,爲研究西周晚期封建制度蛻變提供關鍵實證。

三、思想史新證
【子產】篇之發現尤具深意。子產"德刑並重"思想,簡文載其"爲政以德,譬如北辰",較之【左傳】所記更爲系統。其中"六順""三戒"之說,上承周公"明德慎罰"之教,下啟孔子"爲政以德"之論,適爲春秋思想轉型之重要鏈環。篇中"禮以行義"的表述,更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禮作於情"形成有趣對話,展現儒法思想的早期交融。

至若簡牘流傳問題,李學勤教授所提鄭國文獻入楚之說確有見地。考鄭楚交通,春秋中期已有申息之會,而戰國時鄭地屢爲楚占,【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楚人遺鄭之竹簡",適可爲證。然簡文中【子產】篇多涉法治思想,其文本或經三晉學者潤色,此又當別論。

要之,此批簡文不僅補鄭史之缺環,更爲研究周代禮制變遷、思想嬗變提供嶄新維度。昔孔子嘆"鄭聲淫",今觀此簡,乃知鄭國文化實爲周室禮樂之正統餘緒。期待整理者早日公布全文,則吾輩得窺全豹,更可發千古之覆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