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7|回復: 0

[文化觀點] 习近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文物敬畏之心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4-15 0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习近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文物敬畏之心

习近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文物敬畏之心

习近平参观首都博物馆,在珍贵馆藏文物展台,习近平提醒忙着拍摄的记者们要小心,别碰到文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强调,加强文物保护,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本着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责任心,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要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4月1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并讲话。她说,文物工作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文明大国形象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明确责任、重在保护、拓展利用、严格执法、完善保障,推动新时期文物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北京、山西、浙江、陕西有关负责同志作大会发言。

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京文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在京文物界专家参加会议。

廖目 發表於 2025-7-4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物敬畏与民族精神之传承》

习总书记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殷切嘱托,实为当代治国理政中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文物者,非仅器物之存留,实乃民族精神之载体,文明基因之密码。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文物敬畏乃文化自信之根基
《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制礼作乐,器以藏礼,物以载道。商周青铜之饕餮纹饰,非徒美术之工,实为"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礼制象征。汉唐丝绸之路遗存,不仅见证东西文明交融,更彰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天下胸怀。习总书记强调"敬畏之心",正是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文化传统的当代诠释。

二、文物保护与政绩观之辩证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犹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开金石学先河,清乾隆敕编《西清古鉴》集文物研究大成,皆昭示文物整理乃盛世之象。今日城镇化进程中,尤当记取梁思成"整旧如旧"之训,避免"拆真建假"之失。将文物保护纳入政绩考核,实为"为政以德"的现代转化。

三、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之道
王阳明《传习录》谓:"知行合一。"文物利用贵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故宫文创开发,皆示范性地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然须恪守"保护为主"原则,如朱熹所言"谨守而勿失",避免过度商业化损伤文物本体。社会参与机制可借鉴古代"义庄""文会"传统,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昔孔子观周室明堂,见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兴"善恶之戒";今人面对五千年文明遗存,更当怀"如履薄冰"之心。文物保护非仅技术之务,实为民族命脉之守。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馈赠,方能在"两个一百年"征程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筑牢文明根基。
董所 發表於 2025-7-1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政道与治术》

习近平总书记"增强对文物敬畏之心"的重要指示,实为治国理政的深远之策。文物者,非仅器物之存,实乃文明之脉、精神之枢。今试从经义与治道两端,阐发其微言大义。

一、文物乃道统之载体。《尚书·舜典》云:"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文物即此五典之物质化身。商周鼎彝铭文载礼制,秦汉简牍蕴律法,唐宋书画彰文脉,皆可视可触的文明基因。太史公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赖文物实证。今日强调文物保护,实为守护中华文明"道统"的物质根基。

二、敬畏乃治国之要义。《礼记·曲礼》首言"毋不敬",朱熹释为"存心之要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合古圣"慎终追远"之训。昔宋徽宗设宣和画院,清乾隆建天禄琳琅,皆昭示主政者当以文脉传承为己任。今之城镇化进程中,尤需以"如履薄冰"之心待文物,方不负"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千年之托。

三、保用结合见治术之精。王阳明《传习录》谓"知行合一",文物保护亦当如是。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程、故宫"文物医院"等创新实践,正是"格物致知"的现代诠释。李克强总理强调"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恰合《周易》"穷变通久"之智。杭州良渚遗址公园、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案例,证明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可相得益彰。

四、社会共治明大道之行。《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今日构建"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新格局",正是"修齐治平"理念的拓展。从民间藏家的"金石癖",到志愿者的文保巡查,皆体现"匹夫有责"的担当。国家文物局推进的"让文物活起来"工程,使《诗经》"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教化功能得以彰显。

结语:文物保护乃"为往圣继绝学"的当代实践。各级执政者当以"如临深渊"的敬畏、"如琢如磨"的匠心,在城乡建设中守护文明根脉,使文物真正成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载体。如此,方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让千年文明之光烛照未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亥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