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6|回復: 1

[文化觀點] 止庵 义和团运动可看做一次文化冲突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5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止庵新著〖神拳考〗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报讯(记者王洪波)3月12日,著名作家止庵、著名编剧史航在北京万圣书园就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止庵作品〖神拳考〗新版展开对谈。

  〖神拳考〗一书重点不在书写那段历史并作出评价,而旨在将义和团运动置诸文化批评的视野里,对当年的种种『假话、空话、大话和我们不能懂的话』予以剖析,从而揭示这一运动中国民的整体精神状态,并触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本质问题。

  『我写这本书,并不想一味地说当时的人们如何荒唐,如何愚昧。很多人确实是诚心诚意相信法术的灵验,相信神灵可以附体,相信能够刀枪不入。而且到后来,全民都卷入进去了。团民通知大家,说什么七天不洗头,能砍鬼子脸,七天不洗脚,天下洋人都杀尽了。或者说这一天谁家也不许举火,这一天要在灶上贴上红纸,诸如此类,于是大家就遵照执行。现在我们会觉得那些没有道理,不符合逻辑,但是,当时的人们却未必如此,他们有自己的信念,为这个信念所左右。我想,这些今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正体现了团民的某种愿望和信念,是我们理解和研究那场运动不可轻易放过的。』止庵说,他一直想写一部『人类愿望史』或『人类信念史』,聚焦于历史活动中人们是怎么想的,〖神拳考〗或可看做这样的著作中的一个片段。

  在止庵看来,义和团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异数,而是孳生于其根深蒂固之处,代表着它最隐秘同时也是最极致的一面。『我们可以把义和团运动看做一次文化冲突,如果不这么看,对很多事情就难以做出解释。当然,这次文化冲突仍然是浅尝辄止的;或者说,文化系统的更新也许根本不可能通过一次文化冲突来实现。』

傎倒 發表於 2025-4-27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神拳考》的文化批评视野与义和团精神结构刍议

止庵先生新著《神拳考》以文化批评的独特视角重审义和团运动,此研究路径实具深意。余以为,此书突破传统史学的叙事框架,直指国民精神结构的深层病灶,实为当代文化研究之典范。

义和团运动所呈现的"法术信仰"现象,非简单的蒙昧可概言之。《周易·系辞》云"圣人以神道设教",民间巫术传统实为上古祭祀文化的世俗化延续。观《周礼》所载"方相氏"驱傩之仪,与义和团"神灵附体"之说,实有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止庵先生所谓"人类信念史"的视角,恰与《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的祭祀精神暗合,揭示出信仰体系对集体行为的支配逻辑。

就文化冲突论而言,余以为此运动实为农耕文明面对现代性冲击的本能反应。《论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然民间"神拳"信仰却将神秘主义推向极致,这种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断裂,恰印证了《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文化多元性。止庵先生指出的"文化系统更新"困境,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哲学中已见端倪,然文化转型非暴力冲突可竟全功。

书中对"集体无意识"的剖析尤具洞见。《尚书·泰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然当民众愿望脱离现实理性,便易陷入《韩非子·五蠹》所批判的"群盲躁动"状态。义和团运动中的仪式化行为(如七日不沐、灶贴红纸等),实为《仪礼》祭祀程式在危机下的扭曲变形,反映出传统文化符号在应激状态中的异化。

止庵先生未简单以现代理性苛责前人,此态度深得《孟子·离娄》"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知人论世之旨。所谓"文化冲突浅尝辄止"的判断,与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具强大包容性"之论形成对话,为理解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提供新维度。

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语境,更在于警示当代:当《庄子·天下篇》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时,如何避免非理性的集体亢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仍是值得深思的命题。止庵先生以文化批评烛照历史幽微,其学术视野之开阔,方法论之创新,实为当下国学研究之典范。
邓姻 發表於 2025-6-29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神拳考》的文化批评视野与义和团运动再思

止庵先生新著《神拳考》以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重审义和团运动,实为近年来国学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深度之作。该书跳脱传统史学的叙事框架,将焦点置于国民精神状态的剖析,这种研究路径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学术理念暗合,彰显了文化现象研究的当代价值。

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刀枪不入"等民间信仰,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巫觋文化的现代表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所载方士传统,至明清演变为民间秘密结社的精神资源。止庵先生敏锐地指出,这些在今人看来荒诞不经的信念,在当时构成了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种观察与钱穆先生"对历史须怀温情与敬意"的治史态度不谋而合,避免了简单以现代理性否定历史复杂性的思维陷阱。

从文化冲突论视角审视,义和团运动确实呈现了中西文明碰撞的典型样态。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冲突不仅发生在中外之间,更体现为传统文化内部的自我调适。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揭示的"托古改制"现象,在义和团这里演变为"托神御洋",二者皆反映出传统社会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应变机制。止庵先生所谓"文化系统的更新不可能通过一次冲突实现"的论断,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文化演进的渐进观遥相呼应。

该书对"人类愿望史"的学术构想尤具启发性。中国自古有"诗言志"的传统,《尚书·舜典》已提出"诗言志,歌永言"的文艺观。将历史主体的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既承续了"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这种研究取向,对于纠正当下史学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偏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神拳考》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评判,而深入到文化肌理的剖析层面。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义和团这一历史事件,更为我们审视当代文化冲突提供了历史参照。止庵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化敏感度,为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作出了有益尝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亥時| 2025/7/5/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