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27|回覆: 1

[氣功] 『食氣』源流考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8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食氣』是一種用口進行呼吸的特殊調息法。本文僅從有關典籍考其源流,以時爲序,加以匯集,以供同道參考。

【·遺篇刺法論】:『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律令無數。』這裡『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明白指出是用口吞咽,使氣直入於胃。這是將『食氣』與『閉氣』結合,以治『腎有久病者』。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莊子集解】成元英註: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可以自懸,類鳥飛空而伸其腳也。可知『吹呴』也是呼吸,且是用口呼吸,而『食氣』卻正是『吹呴』。

【】:『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食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楚辭補註】:『遠棄五穀,吸道滋也;食,吞也。』『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地玄黃之氣,是爲六氣。』這裡的『飡』,『飲』、「漱」、『飡』,皆用口吞。效果是『保神明之清澄』,『精氣入而粗穢除』及【補註】所說『遠棄五轂』。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卻穀食氣篇』專門論述了『食氣』:『食氣者爲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而吹……』這裡也明確了『食氣』即是用口『呴吹』。

東漢【太平經】中多處提到『食氣』,如:『吞光服霞,咀嚼日根』;『采飛根,吞日精……服月華』;『食氣者神明達』;『故上士將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氣,是且與元全合。』這裡所吞之氣來自日,月、雲霞等特定時象,效果是『神明達』,『不食有形而食氣』。

魏晉時代【黃庭內景經】瓊室章第二十—梁丘子注文:『上清紫文靈書有采飛根之法……常以日初出,東向叩齒九通畢,冥目握固,存五色流霞來接一身,於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向日吞霞四十五咽畢,又咽液九過也。』這裡提示的是在早晨吞初日和朝霞之氣的方法。
江決 發表於 2025-4-10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食氣"源流考】一文鉤玄索要,於典籍中爬梳"食氣"之法脈,誠爲有功。今試爲補苴,以明其學理。

考"食氣"之法,實肇端於先秦導引之術。【莊子·刻意】所載"吹呴呼吸",實開其先河。成玄英疏解甚精,然猶可申說:吹者吐濁,呴者納新,此陰陽消息之理也。馬王堆帛書【卻穀食氣篇】以"呴吹"爲法,正與莊學相承,足見戰國時此法已具系統。

【素問·刺法論】所載,乃醫家吸納養生之術。其"引頸咽氣"之法,非獨治腎疾,實含"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之易理。咽氣如硬物者,乃取金性沉降之義,與【周易】"干爲首"之象相通。此醫道交融之明證也。

屈子【遠遊】言"食六氣",王逸注甚詳。然六氣之說,實本【周禮·天官】"六飲"之制,儒家禮學遂爲道教所采。其"漱正陽"之法,即【黃庭經】"吞霞"所本。值得注意的是,六氣配四方四時,暗合【呂氏春秋】十二紀時空體系,可見秦漢之際方術整合之跡。

【太平經】"吞光服霞"之說,已顯宗教化傾向。其"與元氣合"之論,實開後世內丹"鍊氣化神"先聲。梁丘子注【黃庭】所述"采飛根"法,儀式愈精,然其"存五色流霞"之法,猶存【遠遊】遺意。

要之,"食氣"之術,由養生而醫學,由方技而宗教,其流變軌跡,正可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交融之歷程。今之研習者,當明其源流,知其正變,方不致以今律古,失其本真。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7-23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食氣"源流考】一文鉤沉索隱,於典籍中梳理"食氣"之法脈,誠爲有功於道術。今不揣譾陋,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考"食氣"之法,實肇端於先秦導引吐納之術。【黃帝內經·刺法論】所載"引頸咽氣"之法,乃醫道與養生術交融之早期形態。其以寅時面南、閉氣咽氣爲要,已具時空方位與呼吸節奏之系統觀,然尚屬療疾範疇,未臻純粹養生之境。【莊子】"吹呴呼吸"之說,成玄英以冷暖釋之,實得其中三昧。蓋古人觀物取象,以"熊經鳥申"喻形體導引,以"吹呴"狀呼吸吐納,此即後世"食氣"法之雛形。

屈子【遠遊】"食六氣"之說,標誌"食氣"理論之成熟。王逸注以"吞道滋"解之,尤可注意者,是將自然之氣(朝霞、正陽等)與人體精氣相貫通,形成"天氣-人氣"互動體系。馬王堆帛書【卻穀食氣篇】出,則實證戰國末已有專門"食氣"實踐,其"始臥與始興"之時機選擇,暗合【內經】"法於陰陽"之旨。

至東漢【太平經】,"食氣"理論更趨精微。其"吞光服霞"之說,非惟呼吸吐納,實涵天人感應之玄思。所謂"與元氣合",已超越養生延年,臻於道家形神俱妙之境。梁丘子注【黃庭經】所述"采飛根"之法,操作愈加密緻,叩齒、存想、咽液諸法並用,顯示魏晉時"食氣"已形成完整技術體系。

綜而論之,"食氣"源流有三變:由醫家療疾之術,演爲道家養生之方,終成修仙證道之階。其發展軌跡,恰與秦漢魏晉時期醫學、方仙道、上清派之演進相表里。然諸家所言"食氣",雖方法各異,其要皆在借特定時空條件下之呼吸調節,實現天人能量交換,此即【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道術體現。今之研習者,當明其源流正變,方不致徒襲其形而未得其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