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62|回復: 1

[气功] 引气闭息功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12-28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功为医家的传统功法,盛于魏晋。其要点是从调气入手、 御气调神,逐步达到气住神住、无息无念,还虚成道的境界。“闭息”主要是练习停闭呼吸。此功始于彭祖,《内经》以之治疗肾有久病者,晋朝葛洪之从祖仙公大醉时,或在盛夏用闭气会胎息法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陶宏景亦言“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日增其息,可身神俱,五脏安。巢元方讲“闭气不息十二通”,可治湿痹、腰脊痛。孙思邈《千金要方》亦载调气法,并以之养生治病。余遵以上医家之旨,躬行体验融一得之见,名曰“引气闭息功”(简称“引闭功”)述之于下,敬请斧正。

1.准备

于子至寅时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适令身平、舒臂展足、手握固,距身四寸,足分开与肩同宽。诸关节:项、肩、肘、腕、腰、胯、膝、踝均放松。全身体重自然下沉,重心降至命门。排除杂念、全无后天之念力,体松气沉.

2.引气

呼吸微徐、细匀深长,引气从鼻入腹,至足则停止,有力可更取之。闭口阴数、令耳不闻、或兼以手下筹算,阴数至一百至二百,渐自转增其心数,可至四、五百或至千。此时伏气于脐下井田,直透涌泉,周身气通,元气充沛,达到忘形以养气的目的。

3.闭气

吸气至胸腹满,勿令过极,可略停闭,即可慢慢以鼻呼气,引气上升至百会,呼不令尽,勿令极呼,随意而止,即稍闭息。再练吸气,引气自百会降于井田、涌泉。气入身来谓之生,常令气多入少出,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为候。

4.胎息

行气稍久,能不以鼻口嘘吸。可渐达气从脐出,入从脐灭,如在胞胎中,是以闭气为主的微弱呼吸法。进一步可觉出气从玄关、手足心及全身毛窍、百会等处出入。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胎息守五脏,诸脏得宁,神气自安。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达到忘气养神的阶段。

5.无息

呼吸全停,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气住则神住。心澄明静,神住无念,固守虚无,寂然常照,心如止水,空而不空,一灵长存,则神气相注而常住,还虚成道矣。寸变化气质,改形易容、易骨易髓,长生久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7-2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引气闭息功源流考略与功法要义阐微》

此文所述"引气闭息功"实为道家胎息法之支脉,其源流可溯至先秦导引术。考《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语,已肇其端;而《黄帝内经·素问》"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的记载,确为医家应用闭息法之明证。今就功法要旨略陈管见:

一、功法源流辨证
彭祖闭气法见于《神仙传》,然考葛洪《抱朴子内篇》明言:"行炁有数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载闭息法,实为六朝上清派存思术与行炁术之融合。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闭息治痹,乃隋唐医家导引术之典型应用。孙思邈《千金要方》调气篇,实融佛道二家呼吸法要,非纯然古法。今之"引闭功"糅合诸家,颇具系统,然需明辨各时期功法特点。

二、功法要义阐发
1. 子时练功之理,本于《周易》"复卦"阳气初生之说。然"重心降至命门"之说,当参《黄庭经》"命门合精延"之旨,此乃后世内丹学雏形。

2. 阴数之法,实本《周易参同契》"隐藏其匡郭"的炼己功夫。其数至二百者,暗合《黄庭内景经》"二十四真"周天运行之数。然"伏气脐下"之说,需明辨真炁与后天呼吸之气差异。

3. 闭气阶段"以鸿毛著鼻"的检验法,源出《后汉书·方术传》甘始等人传记。其气行路线"百会-涌泉"的循环,已具后世小周天雏形,然晋唐时期尚未形成任督二脉明确概念。

4. 胎息阶段所述"气从脐出",当参《云笈七签》"胎息精微论"所述"真炁"运行之理。所谓"玄关"窍开,实为宋元内丹学术语,魏晋时期多称"丹田"。

三、功法修习警示
1. 闭息时长当循序渐进,《抱朴子》明诫"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不可骤然追求闭气数百之数。

2. "无息"境界非强求可得,《坐忘论》云:"修道之要,在神与炁合。"若执着于呼吸全停,反易生偏差。

此功融合医道二家精华,然习者当知:魏晋导引重在"外丹服食,导引行炁",与宋元内丹学体系有别。建议修习时配合《黄庭经》存思法,并参校《诸病源候论》导引图示,方得古法真髓。另需注意,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患者慎修闭息之法,当遵医嘱而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