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16|回复: 0

[气功] 气功治愈两手颤抖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2-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刚过50岁之后,就得了两手颤抖症。写字、吃饭时不能自制,生活很不方便。从《》杂志上读到治疗该症的介绍,引起重视,即仿效之。经过3年实践,证明确很灵验。我现在两手恢复如常,学习,工作及其他事的操作,均和好手没有二样。具体作法是:

每天晨起,端坐床上,舌抵上腭,双目正视,平心静气,两手向两侧平伸,掌心相对,用力握拳,再变掌,再变拳,反复作36次。接着两手平伸,掌心向下,掌拳变化反复作36次,再两手上举,掌心向前,掌拳变化反复作36次。最后仍两手向两侧平伸,掌心相对,五指用力分开,约3—5分钟收功。我每天早晚各作功1次,在工作休息时也常练习。晚上看电视或闲谈静坐时,还辅以手抓分健身球锻炼。这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也很有好处。

由于我求愈心切,因而能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练功1午后,掌心、两臂内侧、双肩、脖颈周围很是温热,气感明显。病症也不断缓解,最终得以根治。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7-21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疗颤刍议——兼论导引术对肢体震颤的调理机理》

拜读阁下所述以气功治愈手颤之经验,深契医道"形神共调"之旨。今试从传统导引术与中医经络理论角度略作阐发,以证其效验之理。

按《诸病源候论》所载:"颤振者,由气血不足,肝风内动使然。"阁下所述功法,实暗合古法导引要义。其晨起端坐、舌抵上腭之法,乃承《黄庭经》"筑固灵根"之说,使任督二脉得以交通。而掌拳变化三十六次者,合《周易》少阳之数,正应《圣济总录》"导引按跷,以通郁滞"之训。

细察其法,有三重调理之妙:一则平伸掌心相对,可激发手三阴经之井荥;二则掌拳开合,暗合《庄子》"吐故纳新"之要,使手三阳经气机得以宣通;三则五指分张,正应《黄帝内经》"缓节柔筋而心和调"之旨。尤妙在辅以健身球之转,此即《遵生八笺》所谓"运太极于掌中",能助心包经气血周流。

观阁下所述"温热感由掌心渐及肩颈",此乃《针灸大成》所言"得气"之象。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臂内上肩,其气畅通则震颤自平。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规律性肢体运动可促进小脑-基底节环路功能重组,与古医"导气令和"之说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需申明者三:一则须如阁下般持恒不辍,盖《养性延命录》云"导引日久,病乃自去";二则需配合调息静心,方合嵇康《养生论》"形神相亲"之道;三则若遇器质性病变,仍当参合医药。阁下能"求愈心切而不躁进",实得养生之三昧。

今人每谓古法玄虚,然观此实证,可知《千金要方》"善摄生者,须知调气方"诚不我欺。愿诸君能以科学态度承此国粹,使传统导引之术焕发新光。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疗颤刍议——兼论导引术的医学原理》

拜读阁下所述"气功治愈两手颤抖症"之经验,诚为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典型案例。笔者从中医理论与导引术发展史角度试作分析,以阐发其内在机理。

一、病理与治法对应
《黄帝内经》明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手颤之症多责之肝风内动。阁下所述功法,以"舌抵上腭"接通任督二脉,"平心静气"安定神志,正合《诸病源候论》"导引按𫏋,调其血气"之旨。掌拳变化三十六次,暗合《周易》老阳之数,通过反复开合激发手三阴三阳经气,尤以掌心相对之势,可促进劳宫穴(属心包经)气机交流。

二、功法结构析微
此套动作层次分明:先平伸调肝(两侧属少阳),次下按健脾(掌心向下应土),再上举宣肺(掌心向前通卫气),终以五指分张疏泄风邪。每式皆以"三十六"为度,既符合《云笈七签》"天罡运转"之说,又与现代运动医学"重复阈值"理论暗合。辅以健身球锻炼,更强化了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刺激。

三、效验机理探赜
练功后出现温热感,正是《养性延命录》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验。手臂内侧发热,显见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气机已通。值得注意的是,阁下坚持"早晚各作功1次",恰合子午流注中手经当令之时,此《圣济总录》"因其时而调其气"之妙用也。

四、养生启示
此案例印证了《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养生真义。建议习者可结合《千金要方》"常以两手相摩令热"之法,于收功后加摩两胁(期门、章门穴处),以增强疏肝理气之效。另据《黄庭经》"口为玉池太和宫"之说,练功时若能配合"六字诀"之"嘘"字诀,疗效或更显著。

要之,传统导引术非简单肢体运动,实乃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自我调节艺术。阁下实证之功,既为传统养生智慧作注,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不假外求"的康养之道。然需提醒,若遇震颤进行性加重者,仍当参合现代医学诊疗,方合"古今汇通"之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