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66|回覆: 0

[氣功] 氣功『調息』辨證法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5-12-24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調息』根據辨證,大致分為補法、瀉法,補瀉法以及自然息法。

補法:自然呼氣,然後緩緩吸氣。吸氣比呼氣要慢一些。

瀉法:自然吸氣,然後緩緩呼氣,與補法相反,瀉法的呼氣要比吸氣要慢一些,

補瀉法:吸氣與呼氣均應緩緩進行,有大補大瀉之功。

自然息法:就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身體放鬆,大腦放鬆,此時的自然呼吸,既能夠補,也能夠瀉,完全根據身體的需要自動進行呼吸,不調而自調,不似它法之強勉,故於身體無害。

不過,應用前三種呼吸法效果比自然息法來得更快。具體地說:有虛症者,可採用補法;有需泄毒之實症者,可用瀉法;大補大瀉法可作為養生氣功的常用調息法。但採用這些呼吸法時,不管肚子的鼓癟,儘量不憋氣,時間也不能過久。在應用瀉法和大補大瀉法時,意守點最好不要放在體內,可守外景,或者來個『空洞無物』,以利毒邪外瀉。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7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調息四法辨微——論氣功呼吸之陰陽損益】

氣功調息之法,實乃陰陽消息之術,其理本於【內經】"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旨。今就所述補、瀉、補瀉、自然四法,試為剖析其要。

一、補法之精義
所謂"自然呼氣,緩而吸氣",實合【莊子】"真人之息以踵"之象。吸氣徐緩者,乃取天地生發之氣以養丹田,暗合【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之理。此法尤宜氣虛陽衰者,然須知"過猶不及",【養性延命錄】有言:"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出氣也",補法雖重納氣,亦當配合臟腑之音以導引,方得中和。

二、瀉法之樞機
瀉法反其道而行,實應【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之訓。呼氣綿長者,恰似金秋肅殺之令,能滌盪體內濁邪。然需注意【黃庭經】"呼吸元氣以求仙"之誡,瀉邪不可傷正,故守外景之法甚妙,蓋"神遊八極"則邪有出路,不致反噬。

三、補瀉法之玄要
此法人謂"大補大瀉",實即【周易參同契】"坎離匡郭,運轂正軸"之象。呼吸俱緩者,如天地氤氳,陰陽互根。然修習者當知【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之奧,補瀉之間尤需把握火候,所謂"勿忘勿助",方契中道。

四、自然息法之妙境
自然之法看似無為,實達【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境。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即"不調而調"的上乘功夫。然初學者易墮昏沉,反不如前三法之有着力處,故【童蒙止觀】強調"調息為修定之要門"。

結語
調息四法,實乃應病與藥之權變。【素問】有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呼吸之道雖分四途,究其根本,不外"致中和"三字。修習者當如【菜根譚】所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調息既畢,須還歸平常,方是真功夫。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17 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調息四法辨證芻議】

氣功調息之法,實為中醫"形神一體"理論在導引術中的具體呈現。考【黃帝內經】有云:"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已暗含調息與神志調控之關聯。今就所述四法,試作辨證闡發。

一、補瀉之法,合於陰陽
補法吸氣綿長,實合【類經】"吸新吐故以煉髒"之旨。其法側重培補元氣,尤宜虛證。觀【聖濟總錄】載"納氣長引"之法,正與此相契。然需注意吸氣雖緩,當以"似有似無"為度,過則易生壅滯。

瀉法呼氣徐緩,暗合"六字訣"中"呵""呼"等泄濁之要。臨床見舌苔厚膩、脈象滑實者,此法最宜。然須謹記【雲笈七籤】之誡:"泄不可極,極則真元隨瀉",當佐以意守外景,如觀想濁氣化入虛空,免傷根本。

二、補瀉兼施,契中道之妙
補瀉並行之法,實肇端於【莊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渾融境界。其要在於呼吸勻細深長,使氣血和暢。明代醫家張景岳言"調息者,調陰陽之樞機",正指此法。然初學者易犯刻意調控之弊,當以"勿忘勿助"為圭臬。

三、自然息法,臻化境之門
自然之法看似無為,實為【道德經】"道法自然"的實踐註腳。宋代【蘇沈良方】載"兀然放神,呼吸自在",即此境界。其妙處在於解除後天意識對呼吸的干預,使機體啟動自我調節功能。然須明辨:自然非放任,仍需保持"惺惺不昧"的覺知狀態。

四、應用要旨
1\. 辨證為先:虛證多見氣短懶言,宜補法;實證常見胸悶苔厚,當用瀉法
2\. 守神為要:補法可意守丹田,瀉法宜存想虛空,此即【黃庭經】"外景內觀"之辨
3\. 中和為度:任何調息皆應"形勞而不倦",若現頭暈、心悸,當即停止

昔張介賓有言:"善攝生者,必明調息之樞機。"調息四法實為氣功修習之階梯,學者當循序漸進,由有意入無意,終至"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愈調"的圓融之境。然需切記:氣功調息乃養生輔法,若有疾患,仍當以正規醫療為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