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7|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乾燥綜合徵並扁平苔癬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張某,女,65歲, 2013年4月27日就診。

    主訴:口鼻眼乾10年余。患者口、鼻、眼乾燥10年余,在北京某三級綜合醫院診斷為:乾燥綜合徵,扁平苔癬。服藥不詳。就診時患者唇癟,舌干口燥,常飲漱不欲咽。喜溫飲,易生口瘡,思慮過度,寐差入睡難,易醒。胃脘嘈雜不適數月,納可,且伴有雙手指掌關節冷痛,時發作,小便調、大便不成形、黏滯,1日1~2次。望其形體中等,面黃泛赤,唇紫;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質紫暗、苔白膩微黃、舌體絡脈瘀紫;診其脈沉細濡小澀。

    證屬:脾虛濕熱內蘊,寒熱錯雜之侯。

    治法:辛開苦降,寒熱並用,健脾和胃,清化濕熱,兼以活血。

    方藥:西洋參10克(先煎),功勞葉18克,玉蝴蝶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姜半夏12克, 乾薑8克,炒黃芩12克,黃連3克,茵陳12克,石見穿15克,婆羅子10克,炒三仙(各)12克,炒枳實12克,車前子15克(包煎),生龍牡各30克(先煎),丹參15 克。

    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上方14劑後,口、鼻、眼乾燥減輕,已能入眠。胃脘嘈雜感稍減,雙手指掌關節冷痛,時發作,大便已成形、黏滯,1日1~2次。望其面黃泛赤,唇略紅潤;舌體胖大邊有少許齒痕、質紫暗、苔白膩微黃、舌體絡脈瘀紫;診其脈沉細濡小澀。

    知方已對證,仍守方而行。繼進14劑。

    三診:服上方後,口、鼻、眼乾燥減輕,已能入眠。胃脘嘈雜感稍減,雙手指掌關節冷痛,時發作,大便已調。望其面黃泛赤,唇略紅潤;舌體胖大邊有少許齒痕、質暗紅、苔白膩、舌體絡脈瘀紫;診其脈沉細濡小澀。

    上方去生龍牡,加桂枝10 克,以溫通經脈,再進14劑。

    四診:口、鼻、眼乾燥明顯減輕,胃脘嘈雜感減,雙手指掌關節冷痛感減,望其面色轉澤,唇紅潤;舌體胖、質暗紅、苔白膩、舌體絡脈瘀紫;診其脈濡、小澀。

    上方去茵陳加炒山藥30克,再進14劑。

    後宗此方,調理2月余,諸症基本消失。

    【按】:乾燥綜合徵並扁平苔癬屬於結締組織疾病,病因複雜,病情纏綿,治療棘手,西醫多用免疫抑制劑及激素治療。中醫認為肺燥傷陰、肝鬱化火、脾虛不運、腎陰不足致陰津虧乏,臟器、肌膚失濡而成。陰津虧乏是其主要病機,而本案路志正以辛開苦降,寒熱並用,健脾和胃,清化濕熱,兼以活血為大法。臨證中,根據病機、病情變化,適度加減,待熱清濕化,脾胃健運,濁毒得蠲,瘀滯得化,津液得布,則諸症自消。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13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治療乾燥綜合徵並扁平苔蘚案析義

本案為路志正教授診治乾燥綜合徵合併扁平苔蘚之典型醫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微與整體觀。患者以口鼻眼乾十年為主訴,兼見寒熱錯雜、濕熱內蘊之象,路老以『辛開苦降、寒熱並用』為法,終獲顯效,茲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者久病燥證,然非單純陰虛燥熱。其舌胖大齒痕、苔白膩微黃、脈沉細濡澀,顯系脾虛濕蘊;唇紫、舌絡瘀紫,則為血瘀之徵;胃脘嘈雜、喜溫飲、便溏黏滯,提示中焦寒熱互結。路老斷為『脾虛濕熱內蘊,寒熱錯雜』,深合【傷寒論】厥陰病『上熱下寒』之機,亦與【溫病條辨】『濕溫』證類相參。

二、方藥解析
1. 辛開苦降,調和寒熱
方中乾薑、半夏辛溫開結,黃芩、黃連苦寒降泄,取法半夏瀉心湯之意,斡旋中焦。更佐茵陳、車前子清利濕熱,婆羅子、枳實行氣寬中,共解濕熱膠結之困。

2. 健脾化濕,兼顧活血
西洋參、炒薏苡仁益氣健脾;功勞葉、玉蝴蝶潤燥而不助濕;丹參、石見穿活血通絡,針對舌絡瘀紫之血瘀證。尤其妙用生龍牡潛鎮安神,既治寐差,又防虛陽上浮之面赤。

3. 隨證加減之妙
三診去龍牡加桂枝,取其溫通經脈以緩關節冷痛;四診去茵陳加山藥,因濕熱已減,轉以健脾固本。此皆示人以『動態辨證』之要。

三、臨證啟示
乾燥綜合徵屬中醫『燥痹』範疇,然路老不拘於『滋陰潤燥』常法,而從脾胃論治,蓋因『脾為後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本案濕熱瘀互結,若一味滋膩反助其壅滯。路老以『通補兼施』為綱,既化濕瘀之實,又補脾虛之本,終使津液得復,燥象自除。

結語:此案彰顯『治病求本』之旨,提示燥證當辨虛實寒熱,尤需重視脾胃樞紐作用。路老用藥精當,法度嚴謹,堪為後學典範。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1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療乾燥綜合徵合併扁平苔癬醫案評析

本案展示了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運用"寒熱並調、辛開苦降"法治療疑難雜症的獨特思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患者病程長達十年,證候覆雜,路教授通過精準辨證取得顯著療效,值得深入探討。

一、病機分析
患者呈現"脾虛濕熱內蘊,寒熱錯雜"的複雜病機:既有口鼻乾燥、舌干思飲的上焦燥熱之象,又見胃脘嘈雜、大便黏滯的中焦濕熱表現,兼有指節冷痛的下焦寒象。舌象胖大齒痕示脾虛,紫暗絡脈示血瘀,白膩微黃苔顯濕熱,脈沉細濡澀應氣虛濕阻。此乃三焦同病、虛實夾雜之候,非單純滋陰潤燥可解。

二、組方特色
1. 辛開苦降調樞機:以乾薑配黃連、黃芩,取半夏瀉心湯之意,姜夏辛開醒脾,連芩苦降清熱,恢復中焦升降之職。
2. 健脾化濕固根本:炒薏苡仁、枳實、三仙等健運中州,佐車前子分利濕濁,符合"治燥不忘祛濕"之旨。
3. 活血通絡兼治標:丹參、石見穿活血通絡,針對舌絡瘀紫之象,體現"久病必瘀"治療思想。
4. 特殊用藥精當:玉蝴蝶清潤利咽,婆羅子疏肝和胃,功勞葉養陰清熱,三藥合用兼顧燥、濕、瘀三重病理因素。

三、診療啟示
1. 動態辨證思維:二診見效即守方,三診減生龍牡加桂枝通陽,四診去茵陳加山藥健脾,體現"觀其脈證,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2. 整體調節優勢:未囿於"乾燥即滋陰"的常規思路,而是通過調理脾胃樞機,使津液自生,濕熱得化,瘀結得通,終獲全效。
3. 方證對應原則:患者寒熱錯雜表現與【傷寒論】瀉心湯證高度契合,路教授古方新用,驗證了經方的臨床價值。

此案提示,對於複雜難治性自身免疫疾病,中醫通過整體調節、恢復氣化功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路教授辨證之精準、用藥之巧妙,堪為後學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