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47|回覆: 2

[醫藥臨床] 【本經】:發微釋細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細辛 止咳平喘 行水止痛 通竅宣絡 細辛『氣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本經】)

    宋元祐年間,陳承謂細辛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細辛實為辛香通氣之藥,特殊情況余用至10餘克,也無閉氣之能,然此藥雖為上品,亦不當久服,辛香必然耗正氣也。

    仲景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乃千古名方。此方細辛與麻黃、桂枝、法半夏、五味子、乾薑、芍藥、甘草同用,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惡寒發熱,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者。余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肺炎,屬以上病證病機者,多選用此方有良效。多種肺部感染者,若有熱象、煩躁不安者,可加石膏。熱毒重者,亦常加魚腥草、萬年蕎、槓板歸、虎杖等清熱解毒藥。痰濁重者,亦常加前胡、杏仁、炒蘇子等化痰藥。

    貴州名醫陳光祖之幼兒止咳方中有細辛,用至1.5克,其累計使用20餘萬例,效果甚好。余常用此方之經驗所得,凡用細辛治咳嗽之療效甚好,去之則療效大減。

    【局方】有溫肺湯(細辛、法半夏、陳皮、五味子、乾薑、桂心、杏仁、阿膠、甘草、生薑、大棗),治冬月寒冷之時,肺感寒邪咳嗽吐痰者有良效,然本方辛溫,肺鬱熱者不可用。

    余也常於左右歸丸、十全大補丸中加溫肺散寒化飲之細辛為蜜丸,治老人虛喘,慢性氣管炎伴有肺氣腫及哮喘病恢復期,此方宜冬至後服用,收效頗著。

    余常用麻黃附子細辛與真武湯、桂枝湯合方,治療風心病、肺心病、慢性心衰所致心悸怔忡,尿少浮腫,喘不得臥,口唇紫紺諸症,取細辛平喘行水之效。也用西洋參30克,三七30克,細辛6克,為細末,治療冠心病頻發,胸憋悶氣短及心絞痛者亦常有效。此取細辛通心竅之力也。其力於此,頗類麝香。

    余治多種關節炎症無論寒熱,多於當用方中加細辛以利百節,治風濕之痹痛。

    東垣有細辛散治偏正頭痛,余用之有良效。其方為:細辛1.5克,瓦松1.5克,黃芩5克,芍藥3克,酒炒黃連3克,川芎6克,甘草6克,柴胡6克,此風熱重者宜之。有加味調胃益氣湯治氣血俱虛頭痛亦有良效,其方為:陳皮、黃柏、升麻、柴胡、人參、炙草、蒼朮、黃芪、川芎、蔓荊子、細辛。余用此方加炒棗仁、元胡治氣血俱虛之失眠,亦有良效。若頭痛而舌淡脈沉弦寒氣甚而頭痛劇,【局方】風寒頭痛散(制川草烏各3 克、細辛、羌活、炒黃芩、炙甘草各1.5克)為細末,分2次清茶服下,亦有良效。

    余用較大劑量細辛10克左右,加益氣活血諸藥,治重症肌無力有良效,此取細辛宣脈絡、利風濕、去死肌之功用也。

陸刁 發表於 2025-8-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經】細辛發微:論辛溫通竅之要藥

細辛一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性辛溫走竄,能通十二經之滯,實為開閉宣竅之妙品。今就臨證應用,發其微旨如下:

一、藥性本源考
【本經】言其"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實因辛香之氣能直透玄府。李時珍謂:"辛溫能散,故主風寒風濕頭痛"。其通竅之力,近於麝香而價廉易得,誠為良藥。然陳承"不過一錢"之說,當活看:入煎劑可倍其量,若作散劑則當慎之。余觀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用二兩,折今約15克,足證非絕對之禁。

二、肺系疾患應用精要
小青龍湯中細辛與五味子相配,開闔相濟,深得動靜之妙。臨證見痰稀色白、舌淡苔滑者必用。至若陳光祖用至15克之驗,乃黔地多寒濕使然。余治北方咳喘,常以6克為基,隨證加減:
1. 寒飲射肺者,合三拗湯;
2. 痰熱夾雜者,配桑白皮、黃芩;
3. 久病及腎者,佐沉香、蛤蚧。

三、心系疾患運用心法
細辛通心陽之功,尤勝於薤白。治心衰水腫,取"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與附子同用,有"火薪"之妙:
心腎陽虛者,合真武湯;
胸痹刺痛者,配血竭、檀香;
脈結代者,佐桂枝、炙甘草。

四、痛證施治樞要
其止痛之效,全在"通"字。東垣細辛散治頭痛,深得"火郁發之"之旨。余常化裁為:
1. 風寒頭痛:加羌活、白芷;
2. 風熱頭痛:黃芩倍量,加石膏;
3. 久痛入絡:佐全蠍、蜈蚣。

五、臨證警戒
雖為上品,亦有禁忌:
1. 陰虛陽亢頭痛禁用;
2. 咯血衄血慎用;
3. 舌紅少津當忌。
昔年曾見誤用致痙厥者,皆因不辨燥火之證。

結語:細辛之用,貴在得其"通陽宣郁"之性。張錫純謂其"善通利九竅",然須配伍得宜。今人畏其毒性,多棄良藥,實為可惜。若能以證為綱,以量為度,誠為起沉疴之利器也。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8-2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經】細辛發微:論辛溫通竅之要藥

細辛一物,【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其性味辛溫,稟天地陽和之氣而生,為少陰經引經要藥。今就臨證應用,發其微旨如下:

一、藥性考辨
細辛"辛香走竄,通達百骸"(【本草崇原】),其"氣盛味烈,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髒"(【本草正義】)。陳承所謂"不可過一錢"之說,實指單味研末吞服而言。余考仲景方中,細辛用量多在一至三兩(約合今3-9克),且經配伍煎煮後,其峻烈之性已緩。現代藥理證實,細辛揮髮油中甲基丁香酚具明顯鎮咳作用,而細辛脂素更有抗炎鎮痛之效。

二、配伍精要
1. 治咳逆上氣:小青龍湯中,細辛配五味子,一散一收,暗合肺司開闔之機。貴州陳氏止咳方用至15克而效佳,蓋因貴州地氣潮濕,非重劑不能開泄痰濁。然須注意:①必見舌淡苔白滑之寒飲證;②久煎40分鐘以上;③佐以甘草監製。

2. 通心陽利水: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真武湯治心衰水腫,取細辛"通腎氣,利水道"(【別錄】)之功。其通陽化氣之效,實類"水中之火",能啟下焦氣化。冠心病用方中,細辛配西洋參、三七,乃取"辛通參補"之法,尤宜於陽虛血瘀型胸痹。

三、臨證發揮
1. 頭痛諸證:東垣細辛散治風熱頭痛,妙在黃芩、黃連佐制辛溫;而風寒頭痛散中,細辛與川草烏同用,其力倍增。余每遇頑固性偏頭痛,必察舌下絡脈,若見青紫迂曲,輒以細辛6克配全蠍3克,收效甚捷。

2. 痹證通治:無論寒熱痹證,加細辛3-6克,可引諸藥直達病所。熱痹配忍冬藤、知母;寒痹合附子、桂枝。其理在於"辛能潤燥"(【內經】),非獨燥濕之功。

四、使用禁忌
1. 陰虛陽亢者忌用,症見舌紅少津、脈弦數。
2. 血虛發痙者慎用,恐其辛散動血。
3. 現代研究提示,細辛過量可致心律失常,故心功能不全者用量宜輕。

結語:細辛之用,貴在"通"字。通可去滯,通能啟閉,然其性走而不守,故當以證為度,以配伍為要。仲景諸方,示人以法度;後世驗案,啟人以變通。醫者當參酌古今,審證用藥,方不負【本經】"利九竅,輕身長年"之譽。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