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0|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7詩解7善政循情性順陰陽通本末理生物豐美所樹非人柳莊諫衛獻公不封從亡者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1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7詩解7善政循情性順陰陽通本末理生物豐美所樹非人柳莊諫衛獻公不封從亡者邑
題文詩:
韓詩傳曰:善為政者,循情性宜,順陰陽序,
通本末理,合天人際,如是,天地奉養,
生物豐美.不知為政,使情厭性,使陰乘陽,
使末逆本,人詭天氣,鞠而不信,郁而不宜,
如是災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年穀不熟,
如此是以,其動傷德,靜無救故,緩者事之,
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經有:
廢為殘賊,莫知其尤.魏文侯之,時子質仕,
而獲罪焉,去而北游,謂簡主曰:從今已後,
吾不復樹,德於人矣.簡主問故,子質曰吾,
所樹堂上,之士半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
吾所樹邊,境之人半.今堂上士,惡我於君,
朝廷大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
是以不樹,德於人也.簡主曰噫!子言過矣;
春樹桃李,夏得陰下,秋得食實.春樹蒺藜,
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矣.由此觀之,
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
擇而後種.經有:無將大車,惟塵冥冥.
咎由自取.正直,順道而行,順理而言,
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為危激行.
昔衛獻公,出走反國,及郊,班邑於從,
者而後入.太史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
負羈縶而,從如皆從,孰守社稷.君反國而,
有私無乃,不可!於是不班.柳莊正矣!
昔衛大夫,史魚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言,
蘧伯玉賢,而不能進,彌子瑕不,肖不能退.
為人臣生,不能進賢,退不肖死,不當治喪,
正堂殯我,於室足矣.衛君問故,子以父言,
聞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貴之而,退彌子瑕,
從殯正堂,成禮後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
可謂直矣.經有: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原文】
傳曰: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地奉養,而生物豐美矣。不知為政者、使情厭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詭天氣,鞠而不信,郁而不宜,如是,則災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而年穀不熟,是以其動傷德,其靜無救,故緩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詩曰:『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注釋】
『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大受破壞與殘害,不知那是誰的罪
【原文】  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謂簡主曰:『從今已後,吾不復樹德於人矣。』簡主曰:『何以也?』質曰:『吾所樹堂上之士半,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樹邊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惡我於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樹德於人也。』簡主曰:『噫!子之言過矣。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詩曰:『無將大車,惟塵冥冥。』 
【譯文】
魏文侯在位的時候,子質做官犯了罪,他離開魏國北上謀生,他拜見趙簡子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對別人施恩德了。"簡子說:"為什麼呢?"子質說:"我培養提拔了一半的士在殿堂上,朝廷裏的大夫也由我培養提拔的佔一半,邊境守衛的人由我培養提拔的也佔一半。如今殿堂上的士利用君王使我處於危險之中,朝廷裏的大夫用法律威脅我,邊境的人拿着武器捉拿我,所以我不再對別人施德了。"趙簡子說:"您的話這樣說就錯了,如果春天栽種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樹下乘涼,秋天就可以吃到果實。如果春天栽種蒺藜,夏天就不可以摘它的葉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長成的刺。由此看來,得到什麼結果在於栽種什麼樹。是因為您所培養提拔的對象不對啊。所以君子應該事先選准對象再培養提拔。"
【原文】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激行。昔衛獻公出走,反國,及郊,將班邑於從者而後入。太史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負羈縶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國而有私,無乃不可乎!』於是不班也。柳莊正矣!
【注釋】
1,原文】
衛獻公出奔,反於衛(2)。及郊,將班邑於從者而後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3)?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注】
  ①本節選自【禮記植弓】下。②衛獻公:衛國國君。名衎(kan)。(3)羈:馬絡頭。靮(di)馬韁。執羈靮:意思是在國君身旁效力。(4)毋乃:大概,恐怕。
【譯文】
   衛獻公出逃在外,後來返回衛國。到了城郊,想要把一些采邑分賞給隨他逃亡的人,然後再進城。柳莊說:『如果大家都來保衛國家,那還有誰跟隨您奔走效力呢?如果大家都跟隨着您,那麼誰來保衛國家呢?國君返回自己國家而有私心,恐怕這不可以吧?』結果衛獻公沒有分賞采邑。
2,原文: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
譯文: 正直的人沿着正道行事,按照道理講話,公正無私,不因為安逸富貴而放縱意志,也不因為危難而改品言行。
3,無乃不可乎無乃:豈不是。 恐怕不行吧。 以委婉的語氣表示反對。
【原文】
昔者、衛大夫史魚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言蘧伯玉之賢而不能進,彌子瑕不肖而不能退。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殯我於室、足矣。』衛君問其故,子以父言聞,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貴之,而退彌子瑕,從殯於正堂,成禮而後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詩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注釋】1,出自【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原文: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魚驟諫而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則死無以成禮。我死,汝置屍牗下,於我畢矣。』其子從之。靈公吊焉,怪而問焉。其子以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聞之曰:『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謂直乎?』【譯文】
史魚快死了,跟他兒子說:
『我將要死了,治喪的時候,把我放在北堂,我在世的時候沒有辦法把賢人蘧伯玉舉薦給衛靈公,讓小人彌子瑕退出,所以我當臣是不夠格的,以致於死了也不能放在中堂。我死了之後你把我放在北邊的小房間,你就照我說的這樣做,那我也死而瞑目了。』他跟兒子這樣說了,兒子也這樣子照着做了。衛靈公來探喪祭奠,看到這樣的情形說:『朝廷大臣死了,怎麼不放在中堂而把他放在北堂,你到底懂不懂禮?』史魚的兒子說:『我爸這樣交待的。』
衛靈公問:『你爸為什麼這樣交待?』
史魚的兒子就把史魚交待的話稟告了衛靈公,衛靈公聽了非常地後悔,然後馬上叫蘧伯玉過來,召見,重用。把彌子瑕也退了他的官。
所以孔子稱史魚直如矢,直得跟一支箭一樣。
2,『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出自【詩經小雅小明】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長嘆息你們這些君子,莫貪圖安逸碌碌無為。應恭謹從事忠於職守,與正直之士親近伴隨。神靈就會聽到這一切,從而賜你們洪福祥瑞。(21)靖:敬。共:通『恭』,奉,履行。位:職位,職責。
(22)與:親近,友好。一說通『舉』,行為,舉止。
(23)式:乃,則。榖(gǔ):善,此指福。以:與。女:汝。
(24)介:借為『匄』(gài),給予。景福:猶言大福。
鐵馬 發表於 2025-5-10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七所載"善政四維說"與柳莊諫言的政治哲學發微

【韓詩外傳】此章以"善為政者"開宗明義,構建起"循情性、順陰陽、通本末、合天人"的四維政治哲學體系。此說實熔鑄先秦儒道精髓:其"循情性宜"承【中庸】"率性之謂道"的儒家心性論;"順陰陽序"則取法【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宇宙觀;至若"通本末理"暗合【大學】"物有本末"的經世思想,"合天人際"更彰顯"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哲學核心命題。四者環環相扣,形成"天地奉養-生物豐美"的治理理想境界。

文中"使情厭性"四句,以否定句式反向闡釋為政之忌。其中"陰乘陽"之說尤具深意,【春秋繁露·基義】云"陰者陽之合",此處強調陰陽失序即違背"陽主陰從"的宇宙法則;"末逆本"之戒,則與【論語】"君子務本"形成互文。這種正反論證模式,正是漢代經學"明體達用"的典型表述。

柳莊諫衛獻公事,堪稱四維說的歷史註腳。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載,衛獻公欲厚賞從亡之臣,柳莊以"賞無功則民輕其賞"力諫,此即"循情性宜"的實踐——既需體察君臣之情,更須恪守"勸善懲惡"的政教本性。其諫言暗合"通本末理"之要義:封賞之"末"當服從治國安邦之"本"。

此章在漢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價值。董仲舒【天人三策】言"王者承天意以從事",與此"合天人際"說相呼應;而"生物豐美"的理想,實為【禮記·禮運】"大同"說的先聲。值得注意的是,韓嬰將抽象的陰陽理論與具體的政治倫理相結合,體現出漢初儒者整合百家、經世致用的學術取向。

要之,本章以精煉的哲學語言,構建起貫通天道人倫的政治倫理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出"四維"治理標準,更在於揭示出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核心——在動態平衡中實現"參贊天地之化育"的治理境界。柳莊之諫作為歷史鏡鑒,至今仍啟示為政者:善政之本,在於使制度規範與人情物理達致微妙的中和狀態。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20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七第七則闡發善政要義,誠為治國之圭臬。今試析其精微,兼論柳莊諫衛獻公事,以明政道之本。

一、善政四維:天人相合的治理範式
傳文提出善政四要素:"循情性之宜"在於尊重民性,如【禮記】"人情以為田";"順陰陽之序"體現【周易】"與時偕行"的時序觀;"通本末之理"暗合【大學】"物有本末"的治國次第;"合天人之際"則承襲董仲舒"天人相與"思想。四者環環相扣,構成"參贊天地"的治理體系。昔周公制禮作樂,正是此四維的完美實踐,故能成"生物豐美"之治。

二、惡政之弊:逆亂天常的統治危機
文中警示的"情厭性""陰乘陽""末逆本"三重悖謬,實為政治衰敗的病理圖譜。以秦政為例,嚴刑峻法使民性扭曲(情厭性),徭役無度破壞農時(陰乘陽),功利至上顛覆仁義(末逆本),終致"人詭天氣"而二世而亡。這種天人關係的斷裂,恰如【春秋繁露】所云"逆天暴物,則日月薄蝕"。

三、柳莊之諫:任賢去私的實踐智慧
衛獻公欲封從亡者的案例,揭示"所樹非人"的用人困境。柳莊之諫深得"通本末"之要:從亡者雖具私勞,卻未必有治國之才。此與【管子·明法】"使法擇人"思想相通,亦呼應傳文"循性順序"之旨。春秋時晉文公賞介子推而拒濫封,正是這種政治理性的體現。

結語:
【韓詩外傳】此章以簡馭繁,將儒家政道濃縮為"奉天理人"的實踐哲學。當今治道,猶當以"生物豐美"為鵠的,在制度設計中兼顧人性需求與自然規律,使"天地奉養"的古典智慧煥發現代生機。柳莊之諫的當代啟示,尤在於建立"功""能"相稱的用人機制,避免私恩亂公器之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