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7|回復: 3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2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道必當傳其人得人輒教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8 22: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2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道必當傳其人得人輒教
题文诗:
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初與人見,
則喜而相,應和再三,罵而逐人.史子心見,
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
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
太后不復,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作延年藥,
又甘心焉.乃除為郎,舍北宮中,使者待遇.
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
頭面垢醜,不可忍視.喜曰安,此非神仙?
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至道无形,
无形有情,至道真情,情通天人,古今一情.
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仙可學.嘗問言人,
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餘見庭下,
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彼樹無情,
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
欲愛養何,能使不衰?黃門郎也,程偉好黃,
白術娶妻,得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
時衣甚憂.妻曰請为,致兩端縑.縑即無故,
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往視偉.
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
相視一事.乃出囊中,藥少投之;食頃發之,
已成銀也.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
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
夜說誘之,賣田宅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
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
道必當傳,其人得人,道路相遇,輒教之也;
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
道猶不出.偉逼不止,妻發狂裸,而走以泥,
自涂遂卒.呂仲子之,婢死有女,兒年四歲,
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
令人惡之.以告方士,云其家有,青狗為之,
殺之則止;婢遂不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
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
祭床上也.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後醉形壞,
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里,頭沽家狗.
【原文】
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和;再三,則罵而逐人。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復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藥,又甘心焉。乃除之為郎,舍之北宮,中使者待遇。餘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頭面垢醜,不可忍視。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
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嘗問言:「人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餘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黃門郎程偉,好黃白術。娶妻得知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時衣,(P。55)甚憂。妻曰:「請致兩端縑。」縑即無故而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乃往視偉。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相視一事。」乃出其囊中藥,少少投之;食頃發之,已成銀。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夜說誘之,賣田宅以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偉。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道必當傳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輒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涂,遂卒。呂仲子婢死,有女兒年四歲,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令人惡之。以告方士,云其家青狗為之,殺之則止;婢遂不復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祭床上。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其後醉,形壞,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里頭沽家狗。(P。56)注释:
渠略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就是古时候对蜉蝣的另一种叫法。 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8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辨惑》释读:论道术传承与方士虚妄之辨

桓谭《新论·辨惑》篇以犀利的实证精神剖解东汉方术盛行时的种种怪象。此段文字通过三组典型案例,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道"的本质与传承真谛,展现了汉代知识阶层对长生术的理性反思。

一、方士诈伪的实证批判
哀帝时期范兰事件堪称方士骗局的典型标本。这位自称三百岁的"仙人"初现时"喜而相应和",旋即"骂而逐人",其行为模式已显乖张。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权力系统的共谋:丞相史子心动用官奴婢为其炼金,傅太后从"不復利於金"到闻可作延年药而"甘心焉",最终竟授以郎官之职。桓谭以冷峻笔法揭示,所谓仙术实为权力与欲望交织的产物。当冷喜指粪食老翁疑为神仙时,桓谭"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的断语,实为对当时以怪异为仙的审美趣味的根本否定。

二、自然主义的道体认知
针对刘歆(子骏)"抑嗜欲、阖耳目"可致不衰的疑问,桓谭以庭前老榆为喻:"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这一类比极具说服力,将道家养生理论置于自然法则之下检验。其思维方法上承荀子"天行有常"的自然观,下启王充"物无不死"的元气论,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过渡意义。这种以自然现象反观人体的认知方式,彻底否定了方士鼓吹的肉体不朽说。

三、道术传承的伦理维度
程伟夫妇故事尤具深意。其妻得方家真传而恪守"道必当传其人"的准则,与程伟"卖田宅供美食"的利诱形成强烈对比。当"口是而心非"者强求时,宁可"发狂裸走"也不轻传的极端表现,实隐喻道术传承的精神内核——非关技艺,而在心性。这种认识与《周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的传承观一脉相承,而桓谭将之置于方术语境中考察,更凸显其批判现实的意义。

篇末两则犬祟记载看似离题,实为对"形神相离"观念的祛魅。通过"老狗现形"的结局,桓谭暗示诸多神异现象不过是动物精怪作祟。这种将超自然现象归因于具体物质存在的解释方式,体现其"形死神灭"的一贯主张。

通观全篇,桓谭以实证精神解构方士神话,其"道必有形"的命题既否定虚无缥缈的仙道,又强调真道需寓于具体实践。这种既重形体又不拘表象的辩证思维,对理解汉代思想界形神之辨具有重要价值。文中对权力与方术勾结的揭露,至今仍具警世意义。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5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辨惑》桓谭道统思想发微

桓君山《新论·辨惑》此章,实为汉代道统论之重要文献。其"道必形体"之说,乃承《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来,然别开生面,强调道器不二之旨。所谓"无以道焉",非谓道不可言说,实指道必待具体实践方能彰显,此与《中庸》"道不远人"之说遥相呼应。

考范兰事,颇具深意。三百岁老翁初见则喜,再遇则骂,此非性情无常,实喻求道者初闻大道则欣悦,及见真章则畏难。史子心妄署丞相而作金不成,恰如《荀子·解蔽》所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未得真传而强为之,终致败绩。桓谭此记,实暗讽当时方士妄求长生、官吏僭越本分之弊。

其"道必当传其人"之论,渊源有自。《周易·系辞》言"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庄子谓"道可得而不可见",皆强调道之传承必待其人。而"得人辄教"四字,尤见儒家"有教无类"之精神。然此"人"非泛指,当如《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之谓,必具"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之资质者。

细绎文本,可见桓谭思想三昧:其一,道不离器,必由具体实践体现;其二,道统传承严择其人,非可妄授;其三,真道必验于实事,如作金不成即证其伪。此三者,实为针对两汉之际谶纬盛行、方术泛滥之弊而发。

今观此章,于学术传承尤具启示:学问之道,既不可悬空谈理,亦不可妄传非人。所谓"道必形体",正是强调真知必见于实行。此中深意,学者当三复斯言。
奚美 發表於 2025-8-24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辨惑》卷十三所载范兰、史子心之事,乃桓谭辨惑析妄之重要例证,深具警世之意。其文虽简,然意蕴深远,今试析之。

桓谭述哀帝时,有老者范兰自称三百岁,其行迹诡谲:初见人则喜而应和,再三则骂逐之。此等行径,实非常理可度。夫真修道德之士,心气和平,言行有常,岂有如此反复无常、喜怒骤变之理?范兰之所为,恰似故作玄虚、欺世惑众之态,其所谓三百之寿,盖虚诞之辞,意在炫奇以沽名耳。

而后史子心竟信其术,署为丞相史,更兴师动众,“发吏卒及官奴婢”以助其“作金”。此举尤为悖谬。昔汉武帝惑于李少君之流,以求仙炼丹,终成笑柄;史子心复蹈前辙,其愚不可及也。“作金”之说,本属方士幻术,违背天地自然之理,岂能成真?果不其然,“金不成”,而劳民伤财,徒留讥讽。桓谭特载“丞相自以力不……”语虽未全,然其讥诮之意已明:执政者不务实事,而妄信方怪,其力不能辨伪,其智不能察奸,实为可叹。

此段记述,非独录异闻,更寓桓谭深刻之思辨。其一,斥虚妄:世间惑人之术,多借玄怪之名以行诈,智者当明察其实,不可为表象所迷。其二,讽昏聩:为政者若舍本逐末,溺于怪力乱神,必致政事弛废,徒耗民力。其三,彰正道:桓谭秉承先秦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之传统,强调为学为政皆当脚踏实地,以理性务实为本。

文末“道必形体”“道必当传其人”之论,虽为后文张本,然与此事相映成趣:真道必有其实践之体、可循之迹,且须传于明达之人。范兰之流无体可征,史子心非其人而妄传,故终成闹剧。桓谭以此警示:求道须重实修,传道须择贤才,岂可轻信妄为?

通观此则,桓谭以史笔析惑,以理性辟谬,其思想与王充《论衡》之疾虚妄前后相承,共铸东汉初年批判精神之光辉,于今犹有鉴照之意。

以上内容基于《新论》原文及东汉思想背景所作阐释,重点剖析桓谭借史讽喻、辨伪存真的核心意图,以契合专业国学讨论之要求。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