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4|回复: 2

[其他] 《六韬·文韬8守国》诗解圣顺自然义正诚通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17 2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韬·文韬8守国诗解圣顺自然义正诚通
题文诗:
王问太公:守国奈何?太公:斋将语君,
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拜问,太公:情生天地,
天地有情,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
仁圣牧之,牧民以情.故春道生,万物荣;
夏道,万物成;秋道,万物;
冬道,万物.盈则藏,藏则复起,
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效,法天择地,
以为经纪,自然而然.故天下治,仁圣;
天下,仁圣,拨乱反正,至道其然.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诚通天地.
因其,顺其,义正视之,民安.
民动为机,而得失争.发以其阴,会以其阳.
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至常真情,
真情之致,莫进而争,莫退而让,非争非让.
守国如此,天地同光,和光同尘,无为而治.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朗,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的确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失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今日平说 发表于 2025-6-1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韬·守国》诠义:圣人之治与天道人情的辩证

《六韬·文韬·守国》一章,以周王与太公对话为体,阐发治国之本在于“顺天地之经,通仁圣之道,察民机之情”。此三者实为古典政治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其核心在于以自然法则为经,以人文伦理为纬,构建“情—义—诚”的治理体系。

一、天地之经:时序与治道的同构性
太公言“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将自然规律视为治国理政的终极依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仅是自然节律,更是政治节奏的隐喻:“春道生而万物荣”喻示为政者当效法生机,布德施惠;“夏道长”则象征教化有成,民德渐厚。此即《周易》“与天地合其德”的延伸——圣人之治必以“顺时”为前提,违背四时则失“天地之情”。

二、仁圣之道:牧民以情的伦理实践
“仁圣牧之”一句,点明统治的合法性在于“牧民以情”。此处“情”非私欲,而是《礼记》所谓“人情者,圣王之田也”的普遍人性。太公强调“民机之情”,即洞察民众的真实需求与情感动向。儒家主张“仁政”需以诚通上下,道家亦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二者在此殊途同归——唯有以情义为纽带,方能实现“义正而诚通”的治理实效。

三、斋戒与北拜:神圣仪轨中的政治象征
周王“斋七日,北面拜问”的仪式,绝非形式,而是古典政治中“敬天法祖”精神的体现。《中庸》云“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斋戒旨在澄澈心神,使君臣对话超越世俗权谋,直指天道。而“北面”之礼,既是尊师重道的象征,亦暗合《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反向平衡——君权需以谦卑姿态承接天命,此即“守国”之根基。

结语:自然与人文的辩证统一
《守国》篇的深层逻辑,在于揭示“自然秩序—伦理规范—政治操作”的三重统一。太公之答,实为黄老“因循为用”与儒家“仁义为本”的融合:天地有情而生化,圣人顺情而治世。今日读之,犹可鉴其“时中”智慧——治国者当如四时般有序,如大地般厚载,以诚通情,以义制利,方为“守国”之真谛。

(全文798字)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6-1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文韬·守国》诠义:圣人之治与天道人情的辩证

《六韬·文韬·守国》一章,以文王与太公对话为体,阐发治国之本在于“顺天应人,因情施化”。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圣顺自然,义正诚通”八字,此中深意,需从天道、人事、圣道三层次剖而析之。

一、天道为基:四时生杀与天地之情
太公首言“天地之经,四时所生”,揭示治国当法自然之序。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更迭非徒气候之变,实为天地“有情”之显化。所谓“情生天地”,即天道运行蕴含生生之德与肃杀之威。圣人观天之道而执天之行,故《守国》强调“春道生而万物荣,夏道成而万物长”,治国者需循此节律:宽柔以育民,如春生夏长;严明以正法,若秋肃冬藏。此即“圣顺自然”之第一义——政令合于阴阳消长。

二、人事为用:民机之情与仁圣之牧
“天下有民,仁圣牧之”一句,点明治术之要在于“牧民以情”。此处“情”非私欲,而是民之真性、民生之实况。太公要求文王斋戒七日而问,正喻示治国者须涤除主观臆断,以诚通民隐。所谓“义正”,即施政符合民情之公义;所谓“诚通”,即上下交感而无壅蔽。如春生之际,轻徭薄赋以助耕;秋收之时,明刑敕法以禁盗——此乃“因时制宜,因情立法”的实践智慧。

三、圣道为枢:斋戒诚明与天人合一
文中特重“斋七日,北面拜问”之仪,非徒形式,实为圣人“内诚外敬”的象征。斋戒以净心,拜问以尊道,体现治国者须以虚静之心体察天道,以虔敬之态承天牧民。此与《中庸》“至诚尽性”相通:唯至诚能参赞天地,唯尽性能通晓民情。故“守国”之终极境界,乃圣人以己心合天心,以仁德调四时,使政教如四时之不言而万物自化。

结语:守国之道,通情达变
《守国》之精义,在于揭示治国非权术之竞,而是天道、人情、圣心的三元和合。后世若拘泥法条而悖逆四时,或纵容民欲而废弃纲纪,皆失其本。今人读此篇,当悟“顺自然非放任,正义理非苛酷”,惟诚明合一,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丑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