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0|回覆: 2

[其他] 【六韜·文韜7守土】詩解富國仁親敬眾合親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7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文韜7守土詩解富國仁親敬眾合親
題文詩:
王問守土,太公:無疏其親,無怠其眾,
撫其左右,御其四旁.國柄無借,借人國柄,
則失其權.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
日中不替,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
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掘壑附丘,舍本治末.
涓涓不塞,將爲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
兩葉不去,將用斧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
國之不富,無以爲仁,仁之不施,無以合親.
疏親則害,失眾則敗.國之重器,無借,
借人利器,爲人所害,不終其正,不得善終.
文王:何謂仁義?太公:敬眾合親.
敬眾則和,合親則喜,仁義之紀.威無使奪,
因其,至明至公,順其,真情常在.
真誠順者,任之以德;情假逆者,絕之以力.
剛柔並濟,恩威並施,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心悅誠服,服不得已,情真義深,萬眾一心.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御其四旁。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無掘壑而附丘①,無舍本而治末。日中必②,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爲江河;熒熒③不救,炎炎奈何;兩葉④不去,將用斧柯。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爲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無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則爲人所害,而不終其正也。』
  文王曰:『何謂仁義?』
  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⑥ 。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⑦。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注釋
  ①無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於土山之上,引申爲不要損下而益上。
  ②彗:曝曬。
  ③熒熒:極其微弱的火光。
  ④兩葉:草木萌芽時的兩片嫩葉。
  ⑤利器:銳利的兵器,引申爲國家權力。
  ⑥紀:綱紀,基本原則、準則。
  ⑦絕之以力:用武力加以滅絕。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如何才能守衛國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遠宗族,不可怠慢民眾,安撫左右近鄰,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國大權委託別人,把治國大權委託別人,君主就會失去自己的權威。不要挖掘溝壑去堆積土丘,不要捨棄根本去追逐枝末。太陽正當正午,要抓緊時機曝曬;拿起刀子,要抓緊時間宰割;執有斧鉞,要抓緊時機征伐。正午陽光充足時不曝曬就會喪失時機;拿起刀子不宰割也會喪失時機,手執斧鉞不殺敵,敵人就會乘虛而至。涓涓細流不堵塞,將會匯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撲滅,將會釀成熊熊烈火而無可奈何;剛萌芽的兩片嫩葉不擷除,最終必得用斧柯去砍伐。所以,君主必須努力使國家變得富足。不富足就不能實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團結宗親。疏遠自己的宗親就會受害,失去自己的民眾就會失敗。不要把統御國家的權力交給別人,統治權交給別人,就會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終。』
文王問道:『什麼是仁義呢?』
  太公回答說:『尊重自己的民眾,團結自己的宗親。尊重民眾就會和睦,團結宗親就會歡喜。這就是行仁義的準則。不要讓人篡奪了你的權力,要根據自己的明察順應常理去處理事務。對於順從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用;對於反對自己的人,就動用武力給予消滅。遵循上述原則而毫不遲疑,天下就會和順而馴服了。』
澄羽 發表於 2025-5-23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文韜·守土】闡微:富國之道與仁政之本

【六韜·文韜·守土】一節,以太公答文王之問,精闢闡述了治國守土之要義。其核心在於『富國仁親,敬眾合親』,此八字實爲上古王道政治之綱目。今試析其理,以明聖賢之微旨。

一、親親與敬眾:政權穩固之基
太公首言『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此乃治國之根本。儒家倡『親親而仁民』,【尚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皆強調宗法血緣爲政權紐帶。然『親親』非徇私,而是以仁德維繫宗族,使上下有序。若疏遠親族,則如樹斷其根,必致傾覆。

『無怠其眾』則體現民本思想。【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民眾爲國之根本。太公強調『撫其左右,御其四旁』,即須以仁政凝聚四方,使民歸心。怠慢百姓,則如【管子】所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二、國柄不可假借:權力集中之要
『國柄無借』一語,直指政權核心問題。太公警示『借人國柄,則失其權』,此與韓非『權勢不可假人』之說相通。歷史如周室衰微,因諸侯坐大;漢末宦官外戚專權,皆因君權旁落。故治國者當如執權衡,不可使輕重倒置。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三喻,更顯時效與決斷之重。【易經】言『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猶豫不決(『日中不替』『操刀不割』),必致禍患滋生,如【左傳】云『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

三、本末之辨:防微杜漸之智
末段『掘壑附丘,舍本治末』與『涓涓不塞』之喻,深合【老子】『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之旨。治國若只務表面(如堆土成丘而忽視根基),或放任小患(如不堵細流終致洪災),必釀大亂。此即【韓詩外傳】所謂『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窺禍於未萌』。

結語:仁政與權術的辯證統一
【守土】之論,既重仁親敬眾的德治,亦強調權柄獨攬的術略,二者看似矛盾,實爲互補。儒家以仁德化民,法家以權勢制衡,而太公之言恰得其衷:無仁則眾叛,無權則令廢。後世如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訓,正是對此的實踐。

今日讀此篇,猶見古人治國之深謀遠慮。守土非徒保疆域,更在守民心、持權柄、察幾微。此中智慧,足爲萬世龜鑑。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學爲本,參酌史實,融匯儒法思想,力求揭示【六韜】政治哲學之精要。語言簡練,引證經典,符合國學闡釋規範。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20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文韜·守土】治國之道探微

【六韜·文韜·守土】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問爲體,闡發治國守土之要義,其核心在於『富國仁親,敬眾合親』八字。此篇雖言兵家之事,實通儒家仁政之理,今試析其精微。

一、親親與敬眾:治國之根基
太公首言『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此乃治國之雙軌。親親者,宗族和睦,以血緣爲紐帶固本;敬眾者,民心歸附,以德政爲綱維安邦。儒家倡『親親而仁民』,與此一脈相承。疏親則內患生,怠眾則外憂至,故【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合此理。

『撫其左右,御其四旁』更進一步,強調近者悅、遠者來。左右者,股肱之臣;四旁者,四方之民。治國者當以仁德懷柔,非徒恃武力。此與【尚書】『協和萬邦』之旨暗合,可見先秦政治智慧之共通。

二、權柄與時機:爲政之樞機
『國柄無借』一言,直指政權不可假手於人。太公以『借人國柄,則失其權』爲戒,警示君主治國須親攬大權,不可委政佞幸。此與韓非『權勢不可借人』之說相近,然太公更重德性之約束,非純任術勢。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三喻,極言時機之重。『彗』即曝曬,日中陽光最盛,喻行事當趁勢而爲;操刀、執斧之譬,則言決斷須果敢。反之,『日中不替』『操刀不割』,必致『失時』『失利』,甚而『賊人將來』。此即【易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之妙用。

三、本末之辨:防微與務實
末段『掘壑附丘,舍本治末』與『涓涓不塞』之誡,尤爲警策。掘壑填丘,徒勞無功;捨本逐末,國政必亂。而『涓涓不塞,將成江河』,更明防微杜漸之理。【周易】言『履霜堅冰至』,【老子】謂『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皆與此呼應。

結語:仁政與權變的統一
【守土】之旨,既重仁親敬眾的德治根基,亦強調權柄獨攬與時機把握的術略。太公之答,實融儒法之長:以仁德固本,以權變應時。後世治國者,若徒務權術而棄仁心,則如『執斧不伐』,終招賊寇;若空談仁政而疏實務,則似『掘壑附丘』,徒耗國力。唯有本末兼濟,方爲守土安邦之正道。

此篇雖簡,然字字珠璣,讀者當以『仁親爲體,權變爲用』解之,始得太公真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