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0|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1上義8至治正心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1上義8至治正心詩解
題文詩:
爲國之道,真情無形,上無苛令,官無煩治,
士無偽行,工無淫巧,事任不擾,器完不飾.
亂世不然,追名逐利,其爲行者,相揭以高;
其爲禮者,相矜以偽;車極雕琢,器遂刻鏤;
富者求爭,難得之貨;詆文者急,逐煩撓;
事爲詭辯,久稽不決,無益於治,有益於亂,
工爲奇器,歷歲後成,不周於用,不利於民.
神農之法:丁壯不耕,有受飢者,婦人不織,
有受寒者,親耕親織,爲天下先,真情導民,
不貴難得,不重無用.耕者不強,無以養生,
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
衣食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
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威.
真情至治,至治自治,自治治心,心正風清.
正文:
  老子曰:爲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即不然,爲行者相揭以高,爲禮者相矜以偽,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遂於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爲寶,詆文者逐煩撓以爲急,事爲詭辯,久稽而不決,無益於治,有益於亂,工爲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於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爲天下先,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衣食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威。
(默希子注)
老子曰:爲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此至治之世也。亂世即不然,爲行者,相揭以高;爲禮者,相矜以偽。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遂於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爲寶;詆(音底)文者,逐煩撓以爲急;事爲詭辯,久稽而不決,無益於治,有益於亂;此衰世之理也。工爲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於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爲天下先。其導民也,故天子耕田所以勸農,皇后親蚤所以勸織,而況匹夫匹婦惰於耕織而受於饑寒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衣食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威。智以救危,勇以止暴。危暴不作,何用之有?
參考譯文:
   老子認爲:善於治理國家的方法,在於:君王不要制定過於繁苛的法令,官員就不會陷於瑣碎的事物,士人就能夠仗義直行,工匠不去製作奇巧的器物,那麼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任勞而不滋擾,器物完好而無淫飾。亂世則剛好相反,特立獨行者相互標榜自己,虛情假意者矜持高傲,車馬裝飾得美輪美奐,實則敗絮其中,器物鏤刻得玲瓏剔透而不實用,有錢者爭相搶奪難得之物以爲寶貝,刀筆吏深文刻薄以爲急務,於是事事都藏污納垢,內有玄機,問題拖延不得解決,這樣無益於治,有益於亂的事情層出不窮,再加上工匠好爲奇巧之器,耗費經年累月的時間,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是無利於治國治民。所以神農氏制定法令:男人丁壯不耕田地,天下就會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布匹,天下就會有受其寒者。所以神農氏親自耕田,他的妻子親自織布,以作爲天下人的倡導,神農氏引導人民儉樸節約,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所以如果耕者不能勤勞耕作,就沒有糧食養生餬口,如果織者不能努力紡織,就沒有布匹製衣蔽形,財貨有餘或者不足,最後都會影響自身,因此能夠做到衣食豐饒富裕,就可以奸邪不生,天下人安居樂業,那麼天下就會和平了,智者也就無所用其計謀,勇者也就無所措其蠻力。
江步 發表於 2025-5-29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義】治國至道發微
——論"至治正心"的形上根基與實踐維度

【文子】卷十一"上義"篇所載治國箴言,實爲黃老道家政治哲學之精粹。其言"爲國之道,真情無形"者,乃揭示道體發用之根本法則。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道治之本:無爲而真情自顯
"上無苛令,官無煩治"非謂廢弛綱紀,實指政令合於天道自然之序。黃老之學以"道生法"爲樞機,【黃帝四經】云"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正與此章相發明。所謂"真情無形",即【老子】"大制不割"之境,統治者當若"道"之生化萬物而不居功,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性。北宋張伯端【悟真篇】謂"道自虛無生一氣",此"真情"即道體流行之顯現。

二、亂世之徵:人爲造作失其真
文中痛陳亂世"追名逐利"諸相,實爲對戰國末世之針砭。車器雕鏤、禮文相矜,皆屬【莊子·天地】篇所斥"喪己於物"之病。尤值注意者,"詆文者急逐文煩撓"一句,暗合【周易·賁卦】"上九,白賁無咎"之旨——過飾則失真,此管子"工事競於刻鏤,女事繁於文章,國之貧也"(【立政】)之深誡。

三、器用之辨:完器不飾的治理智慧
"器完不飾"四字尤見黃老家法。【淮南子·齊俗訓】引申此義:"玉璞不琢,美珠不文",其本質全則外飾自去。此與儒家"文質彬彬"形成微妙對話:道家更強調內在質地的完整性,認爲過度禮文規範反傷本性。北宋陳景元【文子注】點明:"器完者天道,飾巧者人道",深得經義。

要之,此章以"真情"統攝治道,上承【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旨,下啟【淮南子】"漠然無爲而無不爲"之論。其價值不在具體施政方略,而在確立"道—器"關係的根本原則。當今治學者當透過文字表象,體認其中"執一應萬"的治理哲學,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發表於 2025-5-31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義】治國正心本真探微

【文子】卷十一【上義】篇所載"至治正心"之論,誠爲黃老治道精要。其言"爲國之道,真情無形",實契【老子】"大音希聲"之旨,而"上無苛令,官無煩治"云云,更與【淮南子·主術訓】"上多故則下多詐"相發明。今試析其義理,以窺道家政教之本真。

一、至治之境:形上真情與形下簡樸
"真情無形"四字,乃全章樞要。此"情"非情緒之情,乃【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的本然狀態。道家以"道"爲體,以"德"爲用,而"真情"即道德在人倫政事中的自然流露。其"無形"特質,恰如【管子·心術】所言"虛無無形謂之道",政令簡靜方能合道。下文"器完不飾"正是此理的具象化,【老子】"大巧若拙"、【莊子·天地】"滅文章,散五采"皆可互證。

二、亂世之徵:名偽相高與禮文異化
篇中痛陳亂世"追名逐利"之弊,實針砭戰國時風。所謂"相揭以高""相矜以偽",直指【荀子·非十二子】"飾邪說,文奸言"的士風墮落。尤值注意的是"車極雕琢"與"器遂刻鏤"的批判,此非僅反對工藝,乃如【墨子·辭過】所斥"暴奪民衣食之財",更暗合【禮記·檀弓】"仲尼曰'毋乃太簡乎'"的禮制反思,揭示器物過度修飾必致禮義本質的異化。

三、治道辯證:無爲而治與有爲正心
表面觀之,本章似主"無爲",然細繹"士無偽行"等語,實含積極教化意涵。此與【文子·道德】篇"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相通,強調建立使人自然向善的治理框架。南宋林希逸【莊子口義】解"無爲"爲"非漠然不爲",正可移注此處。所謂"正心",非儒家式克己復禮,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如"無苛令")使人復歸本真,此即【黃帝四經·經法】"形名出聲,聲實調和"的刑名之術。

結語
【上義】此章以"真情"統攝治道,上承【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思,下啟【淮南子】"漠然無爲而無不爲"之論。其批判工具理性異化的思想,在今日消費主義盛行之世尤具鏡鑒意義。然須辨明:道家所言"無爲"絕非放任,而是如蘇軾【蓋公堂記】所言"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的更高維度有爲。讀此章者,當於"無形"處見真常,於"不飾"中觀大美,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