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9|回复: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4明君任贤能言能行谓实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居无据必蹶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6-3 1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4明君任贤能言能行谓实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居无据必蹶
题文诗:窥之治政,在诸侯之,与士大夫,察之,
在其与徒.君必择臣,而臣,择其所与.
故察明者,贤乎人辞,不出于室,而无不见.
察明能,乘人不出,其官而无,所不入也.
故王者,居于中国,不出其国,而明天下,
之政何也?贤人之辞,不离其位,境内亲之,
者谓之人,为之行之.爱人之道,言之者,
谓之其府;爱人之道,故行之者,谓之其礼.
忠诸侯者,故无以易,敬士也;忠君子者,
无易爱民.诸侯不得,士则不能,兴矣君子,
不得民则,不能称矣.士能言道,而弗能行,
者谓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谓之用,
能言能行,者谓实.君子讯其,器任其用,
乘其实而,兴矣呜呼,人耳人耳!诸侯者也,
即位享国,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国无君也;
官有政长,民有所属,而政有命,国无吏也;
官驾百乘,食食千人,政有命国,无人何也?
之为,言也考也.故君也者,道之所出.
贤人不举,而不肖人,不去,君无道也,
故政谓此,国无君也.吏之为言,言必有理.
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上为非而,不敢,
下为善而,不知劝勉,此吏无理,故政谓此,
国无吏也.官驾百乘,食食千人,近侧者不,
足以问谏,而由朝假,不足考度,故政谓此,
国无人也.呜呼悲哉!君者群也,无人谁据?
无据必蹶,政谓此国,素亡也.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
窥之治政在诸侯、大夫、士,察之理,在其与徒。君必择其臣,而臣必择其所与。故察明者,贤乎人之辞,不出于室而无不见也。察明者乘人,不出其官,而无所不入也。故王者居于中国,不出其国,而明于天下之政,何也?则贤人之辞也,不离其位,而境内亲之者,谓之人为之行之也。故爱人之道,言之者谓之其府;故爱人之道,行之者谓之其礼。故忠诸侯者,无以易敬士也;忠君子者,无以易爱民也。诸侯不得士,则不能兴矣;故君子不得民;则不能称矣。故士能言道而弗能行者谓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谓之用,能言之能行之者谓之实。故君子讯其器,任其用,乘其实,而治安兴矣。呜呼,人耳人耳!诸侯即位享国,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国无君也;官有政长,而民有所属,而政有命国无吏也;官驾百乘,而食食千人,政有命国无人也。何也?君之为言也,考也。故君也者,道之所出也。贤人不举,而不肖人不去,此君无道也,故政谓此国无君也。吏之为言,理也。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也,上为非而不敢谏,下为善而不知劝,此吏无理也,故政谓此国无吏也。官驾百乘,而食食千人,近侧者不足以问谏,而由朝假不足以考度,故政谓此国无人也。呜呼,悲哉!君者,群也,无人谁据?无据必蹶,政谓此国素亡也。
【注释】
论语》卷2为政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真衣 发表于 2025-3-2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大政下》诠义:明君任贤之道与为政之本

贾生论政,首重君道吏治。其言"君者道之所出,吏者理之所出",实为政本之要义。君若无道,则国虽具君位而实无君;吏若失理,则官虽列职司而实无吏。此中深意,当细究之。

一、明君之要:任贤使能
"王者居于中国,明天下之政"者,非谓君必躬亲万事,而在善择贤臣。贤者"辞不离其位"而能达治道,"境内亲之"方能行实政。贾生分士为三等:"能言道而弗能行谓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谓之用,能言能行谓之实"。明君当"讯其器、任其用、乘其实",此三代用人之法也。

二、为吏之本:理在爱民
吏之职责,在于"理之所出"。诸侯不得士则不兴,君子不得民则不称。所谓"爱人之道",言则为府(政令之藏),行则为礼(实践之仪)。若官吏徒具形式而"政有命",实与无吏同。贾生痛呼"人耳人耳",正警醒为政者当以民为本。

三、居位之戒:无据必蹶
"居无据必蹶"一语,可作全书枢要。君无贤臣则道孤,吏失民心则理绝。观"社稷血食而政命不行"者,皆因背离"道-理"相生之义。故治国之道,不在法度繁密,而在君守道、吏明理、士务实,三者相济,则政通人和。

要之,贾生此篇非空言义理,实为汉初政弊痛下针砭。其以"器用实"三品论士,以"道理"二元析政,皆承荀子"隆礼重法"而开董子"天人三策"之先声,诚为汉代政论之圭臬。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6-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大政》治国要义疏证
贾生《大政》篇所言"明君任贤能言能行谓实"之论,实为汉代政治哲学之精粹。今就文本要义,分疏如次:

一、君臣相择之道
"君必择臣,而臣必择其所与"二句,深得《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旨。管子云:"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贾生此论正与之相发明。所谓"择其所与",非独指僚属之选,实含《论语》"无友不如己者"之深意。战国楚简《语丛》有"臣择君而事之,鸟择木而栖之"的记载,可见此观念渊源有自。

二、察明之君的执政境界
"察明者贤乎人辞不出于室,而无不见"数语,暗合《韩非子·主道》"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的君道观。此中"不出室而见"之喻,实本《老子》"不出户知天下"的体认之道。贾生将道家认识论转化为政治实践论,谓贤明之君当如《吕氏春秋》所言"执一而应万",通过制度设计("乘人不出其官")实现"无所不入"的治理效果。

三、道、理与吏治关系
"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的表述,构建起"道-理-术"的三层治理体系。此说远承《荀子》"君者,民之原也"的统绪,近取陆贾《新语》"道因权而立"的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居无据必蹶"的警示,与《春秋繁露》"君不名恶,臣不名善"的为政禁忌说互为表里,揭示权力失据的必然倾覆。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然涵摄儒道法三家精义。其论君臣互动机制,较之董仲舒"君为臣纲"说更具辩证性;言治理效能,比《淮南子》"主术训"更重实操。贾生以"能言能行谓实"为衡量标准,实开汉代"经世致用"学风之先声。后世王符《潜夫论》"明君之治,务在知贤"诸论,皆可视为对此篇思想的延伸发展。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