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復: 3

[史學]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6侈靡悖本天下大祟国无蓄粮天下阽危【贾谊新书】卷28无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23 19: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6侈靡悖本天下大祟国无蓄粮天下阽危【贾谊新书】卷28无蓄
题文诗:
管子:仓廪实则,民知礼节;衣食足则,
知荣辱.足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
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用之亡度,
物力必屈.天下,至孅,蓄积足恃.
今背本趋,末食,甚众天下,之大残也;
从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大贼;汰流淫佚,
侈靡之俗,日以长是,天下大祟.残贼公行,
莫之或止,大命泛,莫之振救.生之甚少,
靡之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
几四十,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
民且狼顾.岁恶不入,卖爵鬻子,既或闻耳.
安有天下,阽危若,上不惊者!世有饥,
之行,禹汤被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
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
百万之众,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勇力者聚,徒而横击,夫羸老,易子孙,
其骨政法,未毕通也,远方疑者,并举争起.
为人上者,而图之,岂将有及?禹有十年,
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
七岁之旱.夫积贮者,天下大命.苟粟多而,
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不至?今殴民,
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人,各食基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
人乐其所.,富安天下,而直为此,
廪廪窃为,陛下惜之!有备无患,备战备荒.
民者国本,食者民本,本立道生,治国常蓄. 
   【原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译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译文】  管仲说:『仓库充足后才知道礼节』。百姓物资不充足而可治理的,从古代到现在,还没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受到饥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到寒冷。』生产物资有季节,而使用却没有节制,那么物资一定会穷尽。古代治理天下,相当细致和全面,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放心。现在背弃根本,趋向末端,吃闲饭的人相当多,这是天下最大的伤害;过分奢侈的风俗,一天一天地增长,这是天下最大的害处。残忍暴虐的行为公开进行,没有人来制止;国家大命将倾覆,没有人来拯救。生产的人更加减少而浪费的人更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呢?汉朝建立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累尤其值得哀痛。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要感到畏惧;年成很坏没有收入,就要卖官位和孩子。听说了这些,哪裹有治理天下面临危险像这样但皇上仍不震惊的呢!
【原文】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译文】
世上有荒年,这是上天的安排,大禹、商汤已遭受到了。假使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突然边境上有急事,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作为粮饷?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天下就会相当穷困,有勇力的人聚众闸事,疲惫的男子衰弱的老人交换孩子而咬他们的骨头。政治不一定行得通,远方的和君主相比拟的人一同争着起事,于是惊骇着去图划这件事,难道还来得及吗?
【原文】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积累贮藏,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粟多而且财物有余,干什么事不成功呢?进攻就能夺取,防守就会坚固,进行战争就取得胜利。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集什么而不到来呢?现在驱逐百姓回归到农业,都附着于根本,使天下的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食物,工商业不务农而食的人转向农作,那么积蓄充足,人人高兴自己所从事的事。可以使天下富强安定,却形成这样一种危险局面,臣私下为陛下惋惜!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11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与贾谊《新书·无蓄》所论,实为治国之要道,经济之根本。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言民生为教化之本,经济为道德之基。今试析其义理,以明蓄积之重、侈靡之害。

一、经济基础与道德教化之关系
管子之论,揭示物质与精神之辩证。《孟子·梁惠王上》言“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正与此相通。贾谊《新书》痛陈“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实本《管子》而发。盖饥寒起盗心,冻馁生奸宄,未有民乏衣食而能兴礼乐者。故《论语》载孔子“先富后教”之策,《尚书·洪范》列“食货”为八政之首,皆此理也。

二、蓄积不足之患
《食货志》引古语“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此《吕氏春秋·上衣》之文,亦见《淮南子·主术训》。其要义在强调生产与分配之平衡。贾谊谓“国无蓄粮,天下阽危”,直指汉初经济凋敝之弊。晁错《论贵粟疏》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可互为参证。蓄积之政,非徒藏粟于仓,实为调节丰歉、稳定民生之策,《周礼》遗人、仓人之职即其制也。

三、侈靡之害与重本抑末
侈靡之祸,尤甚于天灾。《新书·瑰玮》痛斥“雕文刻镂害农事,锦绣纂组伤女工”,与《食货志》所载文帝诏“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同调。此儒家“重本抑末”思想之体现,《盐铁论·本议》中贤良文学与大夫之辩,即聚焦于此。然需辨明:抑末非绝工商,乃防其过度侵夺农本,此贾谊主张“驱民归农”之深意。

结语
观《食货志》与《无蓄》之论,可知治国当以“蓄积足民”为先。今日读之,犹有深警:经济基础不固,则教化礼乐皆成空谈;蓄积制度不立,则危机必至。昔人所谓“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者,岂非今世宏观调控之先声?学者当于此深味传统经济思想之现代价值。

(全文约780字)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8-28 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与《贾谊新书·无蓄》辨义:侈靡悖本与蓄粮安国之道

《汉书·食货志》引管仲之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语实为治国之本。民无衣食之足,而欲求礼义之兴,自古未尝有也。贾谊《新书·无蓄》亦痛陈蓄积之要,二者皆深明经济乃教化之基,民生乃国家之本。

管子之言,非独言经济,实通于礼义。盖人必先免于饥寒,而后可导之以廉耻;必先足于温饱,而后可教之以荣辱。若民生日蹙,饥寒交迫,虽日诵诗书、频施刑罚,亦难遏其趋利避害之本能。故《食货志》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实为至论。

贾谊《无蓄》篇尤斥侈靡之害。其时富者竞相奢靡,贫者饥寒无告,社会蓄积空虚,一旦天灾兵祸,则国将不国。其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非仅言个体生计,更喻指国家生产体系之脆弱。若举国逐末弃本,轻农重商,则根基动摇,虽有金玉满堂,终无救于危亡。

观二者所论,其要旨一也:
一曰 重本抑末。农业为天下之本,耕织为民生之基。若轻稼穑而贵珍奇,则衣食之源竭矣。
二曰 蓄积备荒。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则国非其国也。
三曰 节制侈靡。上行下效,奢风若炽,则物力凋敝,民心涣散,天下必乱。

昔者禹汤之世,虽有水旱而民无菜色,以其蓄积多而备先具也。若汉初之困,乃至天子驾驷难求,将相乘牛车,正由秦末侈靡无度、蓄积空虚无继。贾生所言“天下阽危”,实非危言耸听。

故治国者,必务农桑、实仓廪、俭侈靡、重蓄积。如此则虽有天灾人祸,民有所恃,国有所守;教化礼义,方可行焉。今读《食货志》与《无蓄》,犹觉其声如钟磬,警醒千古:舍本逐末者必亡,无蓄侈靡者必危,此乃天道人事之必然,不可不察也。

以上内容围绕“重本抑末、蓄粮备荒、节制侈靡”展开,紧扣经典文本进行互证,以专业语体阐释治国之道,共计798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